王姝慶
(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婦幼保健站,甘肅 卓尼 747600)
新生兒窒息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1]。隨著新生兒出現窒息時間的延長,其體內臟器功能受損的程度可不斷加重。故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被廣泛地應用于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搶救護理的過程中。研究發現,按照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搶救護理,可有效地縮短對其進行搶救的時間,提高其接受搶救的成功率[2]。為了進一步探討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在搶救新生兒窒息患兒中的應用價值,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間某醫院收治的82例新生兒窒息患兒。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20例;其中,重度窒息的患兒有18例,輕度窒息的患兒有23例。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22例;其中,重度窒息的患兒有15例,輕度窒息的患兒有26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搶救護理的方法 按照常規搶救護理流程對對照組患兒進行搶救護理。具體的搶救護理方法是:護理人員評估患兒出現窒息的程度,遵醫囑為其吸痰、輔助其吸氧,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監測其生命體征。
1.2.2 對觀察組患兒進行搶救護理的方法 使用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對觀察組患兒進行搶救護理。具體的搶救護理方法是:護士長指派本科室的2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A和B)對本組患兒進行搶救護理。護理人員A及時評估患兒出現窒息的程度,護理人員B立即將評估的結果報告醫生。在此期間,護理人員A將患兒放到預熱后的保暖臺上,使用溫熱的干毛巾擦拭其頭部及全身,并將其肩部墊高,使其頸部稍向后仰(進行上述操作的時間應不超過20 s)。在10 s內將患兒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清除干凈。通過拍打患兒的足底和摩擦其背部來對其進行觸覺刺激。進行觸覺刺激若無效,使用復蘇器對患兒進行加壓給氧,直至可以看見其胸動、對其進行聽診可聞及正常的呼吸音。患兒的心率若仍不達標,使用雙拇指法對其進行胸外心臟按壓。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的頻率為90次/分,進行胸外心臟按壓的深度為1.5~2 cm。當摸到患兒股動脈的波動時說明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有效。護理人員B遵醫囑為患兒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為其調整體位。護理人員A遵醫囑對患兒進行強心、消除其支氣管痙攣、糾正酸中毒、補充血容量等治療。在此期間,護理人員B嚴密監測患兒的體溫、膚色、呼吸及心率的變化情況。搶救護理工作完成后,將患兒放到暖箱中保暖。這兩名護理人員輪流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詳細記錄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的結果,并將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給醫生,以便醫生能夠掌握患兒病情的變化情況,進而及時為其調整救治方案。
統計兩組患兒接受搶救的時間、搶救的成功率及在接受搶救后其Apgar的評分。其中,搶救的時間是指開始對患兒進行搶救至搶救護理操作全部執行完畢所用的時間。搶救成功的評定標準是:接受搶救后,患兒Apgar的評分≥8分。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接受搶救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觀察組患兒接受搶救的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P<0.05)。觀察組患兒在接受搶救后其Apgar的平均評分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接受搶救效果的比較
新生兒窒息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胎兒發生宮內窘迫或在娩出的過程中出現呼吸障礙、循環障礙,使其在出生后的1 min內無法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呼吸的情況。研究發現,新生兒出現窒息的時間若超過10 min,其體內多個臟器的血液供應可逐漸減少,使其出現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酸中毒。缺氧、酸中毒的發生可使新生兒窒息患兒的機體啟動應激性代償,從而導致其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受損[3-4]。隨著此病患兒機體缺氧時間的延長,其臟器功能受損的程度可不斷加重。因此,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及時、有效的搶救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確保其生命安全,改善其遠期的生存質量。近年來,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被廣泛地應用于對新生兒窒息患兒進行搶救護理的過程中。按照該搶救護理流程對此病患兒進行搶救護理,可使護理人員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進而確保搶救護理工作能夠快速、有序地進行[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將規范化搶救護理流程應用于搶救新生兒窒息患兒中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