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黎君
(廣西省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柳州 545001)
研究發現,年齡超過35歲的女性卵巢的儲備功能明顯降低[1],其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堵塞等婦科疾病的幾率較高,使其自然妊娠的成功率較低。因此,臨床上常用輔助生殖技術對年齡超過35歲、無法自然妊娠的女性進行治療[2-3]。IVE-ET技術是臨床上一種常用的輔助生殖技術。為了確保接受IVE-ET治療的高齡不孕癥患者妊娠的成功率,在其接受治療期間應輔以有針對性的護理。為了探討對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高齡不孕癥患者進行認知護理干預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某醫院接受IVE-ET治療的128例高齡不孕癥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35~44歲,平均年齡為(38.20±2.59)歲;其不孕的原因為排卵功能出現障礙的患者有19例,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有20例,為輸卵管堵塞的患者有25例;其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患者有13例,為本科學歷的患者有41例,為本科以上學歷的患者有10例。研究組患者的年齡為36~45歲,平均年齡為(39.16±2.87)歲;其不孕的原因為排卵功能出現障礙的患者有18例,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有19例,為輸卵管堵塞的患者有27例;其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患者有12例,為本科學歷的患者有40例,為本科以上學歷的患者有12例。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這些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的內容知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IVE-ET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在為患者注射促排卵藥的36 h后,在陰道B超機的引導下對其進行穿刺取卵,然后為其注射夜針。對獲取的卵子進行培養,40 h后對其進行授精。在授精完成后的20 h,監測雌雄原核(2PN)的受精情況。72 h后,再對胚胎的質量進行評估,選擇最優質的胚胎進行移植。在胚胎移植完成后的12 d內,對患者進行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檢測。如果患者血清HCG的水平在25 mIU/ml以上,可判定為生化妊娠。在胚胎移植完成后的30 d,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如果患者的子宮內有孕囊存在,說明其妊娠成功。
在兩組患者接受IVE-ET治療期間,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取卵操作完成后,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休息1 h后再離開醫院,如果在出院后出現腹痛或肛門墜脹等不適感要及時入院就診。胚胎移植完成后,指導患者靜臥1 h,告知其在出院后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情緒過于緊張,也不要進行重體力勞動,要注意保暖,多吃有營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注意飲食的衛生,在半個月內不要過性生活。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認知護理干預。進行認知護理干預的方法是:1)護理人員查閱患者的病例資料,了解其認知水平、病情、家庭遺傳病史等,通過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對其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2)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采用一對一口頭講解的方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患者,采用多媒體對其進行健康宣教。進行健康宣教的內容包括患者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行輔助生殖治療的方法、經進行輔助生殖治療后成功妊娠的病例,以加深其對所患疾病的認識,增強其成功妊娠的信心,進而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此外,護理人員重點關注周期取消患者情緒的變化,為其講解導致周期取消的影響因素,多鼓勵、安慰患者,告知其做好下一個周期的受孕準備。3)護理人員借助網絡平臺建立微信群,邀請患者加入微信群。護理人員在微信群中發布女性在進行輔助生殖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建議瘢痕子宮患者接受單胚胎移植手術,詳細說明哪些患者適合進行選擇性的全胚冷凍,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集中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告知其在出現異常情況時要及時返院接受檢查。
1)接受治護后,統計兩組患者的周期取消率、優質胚胎率及妊娠的成功率。2)在接受護理前后,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的情緒。這兩個量表的滿分均為100分。得分≤50分,表示患者不存在焦慮、抑郁的情緒。得分>50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的情緒。隨著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的升高,其焦慮、抑郁的情緒越嚴重。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其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時間 SAS平均評分 SDS平均評分對照組(n=64)護理前 69.87±8.90 66.34±7.79護理后 51.20±8.69 50.90±5.34研究組(n=64)護理前 70.01±8.47 66.23±7.60護理后 35.40±4.13 32.19±4.02
接受治護后,研究組患者的周期取消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妊娠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的優質胚胎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周期取消率、優質胚胎率、妊娠成功率的比較[n(%)]
近年來,國家倡導“晚婚晚育”,開放二胎政策,使高齡女性的妊娠率逐漸升高[5]。研究發現,女性的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多數高齡女性無法自然妊娠,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治療。另外,女性若患有排卵功能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癥、輸卵管堵塞等婦科疾病,且未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罹患不孕癥的幾率較高[6]。近年來,臨床上對高齡不孕癥患者通常進行IVE-ET治療。高齡不孕癥患者在接受IVE-ET治療期間,承受著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7-8]。這些負面情緒的出現可影響高齡不孕癥患者接受IVE-ET治療的效果。因此,在對高齡不孕癥患者進行IVE-ET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認知護理干預可分為認知評估、健康宣教、相關事宜督導三部分內容。對高齡不孕的患者實施認知護理干預可增加其對所患疾病、治療方法的了解,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以確保其妊娠的成功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高齡不孕癥患者進行認知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