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翠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腦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被稱為腦溢血,是指非外傷性腦血管破裂導致的腦實質內出血。此病是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腦出血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可出現嚴重的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相關的臨床研究指出,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1]。為了進一步探究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收治的42例腦出血后昏迷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腦出血后昏迷患者中隨機抽選4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家屬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根據是否接受院前急救護理將這4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21例/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9例;其年齡為22~53歲,平均年齡(37.5±1.3)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8例;其年齡為21~52歲,平均年齡(37.1±1.1)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研究。本研究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患者未接受院前急救護理(由家屬直接送至醫院進行救治),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進行院前急救護理的方法是:1)護理人員在接到急救電話后,全面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并叮囑其家屬保持冷靜。必要時可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2)在到達急救現場后,護理人員立即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為其建立1~2條靜脈通道(置入靜脈留置針等)。對于存在顱內壓升高情況的患者,護理人員遵醫囑為其靜脈滴注甘露醇,滴注的速度為150滴/min。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便于其口腔內粘液或嘔吐物的流出。為患者留置口咽管,以防止其因舌根后墜而發生氣道阻塞。及時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保持其氣道的通暢。對其進行吸氧(氧流量為5 L/min,氧濃度為45%),以改善其腦部缺氧的情況。3)在完成現場急救處理后,護理人員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在前往醫院的過程中,由專人負責保護患者的頭部,盡可能地使其頭部保持平穩,以免因過度顛簸而導致其發生顱內再出血。在此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注意觀察其思維意識、瞳孔大小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對其進行對癥處理。
對比兩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和并發癥(包括氣道阻塞、腦疝、中樞性高熱等)的發生率。
治愈:治護后,患者具有獨立生活能力,不需要他人的照顧。有效:治護后,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植物生存:治護后,患者處于植物生存狀態。死亡:治護后,患者死亡[2]。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錄入統計軟件SPSS 18.0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71.43%(15/21),對照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為33.33%(7/21)。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總有效率的比較
在接受治護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腦疝,有1例患者發生中樞性高熱,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9.52%(2/21);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氣道阻塞,有3例患者發生腦疝,有3例患者發生中樞性高熱,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8.10%(8/21);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腦出血后昏迷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多種嚴重的并發癥,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殘疾率和死亡率[3-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71.43%(15/21)〕高于對照組患者治護的總有效率〔33.33%(7/21)〕。在接受治護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9.52%(2/21)〕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38.10%(8/21)〕。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后昏迷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