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婉玲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180)
腦血管病是指患者腦部動脈或支配腦的頸部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引起其顱內血液循環障礙的疾病。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語言障礙、偏癱、頭暈耳鳴、手腳麻木等。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介入療法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治療。介入療法是指通過對患者的股動脈進行穿刺,在其全身肝素化的條件下,通過DSA(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開展的一項血管內介入手術[1]。有調查發現,腦血管病患者在進行介入治療后,如果未能對其穿刺點進行有效的護理,易使其發生多種并發癥[2]。有研究表明,對進行介入治療的腦血管患者實施預防穿刺點并發癥護理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所在的護理團隊對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介入治療的43例腦血管病患者實施預防穿刺點并發癥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介入治療的86例腦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86例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和預防護理組,每組各有43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齡為23~78歲,平均年齡為(50.5±9.2)歲;其中,進行腦血管支架植入術的患者有16例,進行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有27例。在預防護理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2~76歲,平均年齡為(49.0±9.0)歲;其中,進行腦血管支架植入術的患者有14例,進行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有2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期間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對其進行常規護理的具體方法是:1)術前護理。⑴對患者進行抗生素和碘劑的過敏試驗。⑵訓練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⑶告知患者術前12 h禁食,術前4 h禁飲。2)術后護理。⑴術后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并做好記錄。⑵觀察患者術側肢體末梢循環的情況(膚色、膚溫、足背動脈搏動等),如果有異常,應立即向主治醫生匯報。在此基礎上,對預防護理組患者進行預防穿刺點并發癥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教育。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的患者,極易產生焦慮、緊張及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向患者講解進行介入治療的方法、安全性、注意事項及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預防并發癥的方法和意義,以緩解其不良情緒,促使其積極配合護理。2)對患者進行穿刺點護理。⑴為患者拔除動脈內鞘管后,告知其要用手掌壓迫穿刺點30 min。確定患者的穿刺點沒有出血后,對其穿刺點進行消毒和加壓包扎,然后觀察其穿刺點有無血腫形成。每30~60 min監測一次。⑵告知患者在咳嗽和大小便時用手壓迫住穿刺點,以防止穿刺點出血。⑶使用1 kg的沙袋壓迫患者的穿刺點6~12 h。每隔2 h對患者的術肢和腰部進行一次按摩。⑷術后24 h,為患者的穿刺點更換敷料。3)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⑴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告知其術后應臥床休息24 h。⑵告知患者保持術側肢體自然伸直,持續制動6~12 h,以防止其穿刺點出血。⑶術后24 h,告知患者可以采取術側臥位與仰臥位相互交替的臥床姿勢,以防止其發生壓瘡。4)對患者進行穿刺點并發癥護理。⑴皮下血腫護理。皮下血腫的出現多與對穿刺點壓迫不當、術側肢體移動及使用抗凝藥物有關。如果患者皮下血腫的范圍較小,遵醫囑為其使用濃度為50%的硫酸鎂對其進行濕熱敷;若其皮下血腫的范圍較大,應立即向主治醫生匯報,對其采取手術切除等相應的治療措施。⑵股動脈假性動脈瘤護理。術后24~48 h期間,患者的穿刺點易出現進行性增大的腫塊(即假性動脈瘤)、搏動感以及震顫。護理人員應為患者使用血管超聲了解其假性動脈瘤的變化情況,并監測其雙側足背動脈的波動情況及皮膚的溫度。同時,使用沙袋對患者的穿刺點進行壓迫,砂袋的重量和壓迫的時間取決于血管超聲檢查的結果。⑶動靜脈瘺護理。患者的穿刺點若存在局限性搏動腫塊,且其血管內有雜音,護理人員應遵醫囑為其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進行鎮痛,用藥方式為肌肉注射,用藥劑量為5~10 ml。然后,使用1 kg沙袋壓迫患者的瘤頸部、瘺口處,促使其瘤腔內的血栓、瘺口閉塞。⑷預防下肢股動脈血栓形成護理。①觀察患者雙側足背的動脈搏動、穿刺肢體遠端的皮膚色澤和溫度等,若其搏動減弱或消失、出現肢體發麻、皮溫降低的情況,則可能是由于包扎過緊而形成了下肢動脈血栓,應及時放松繃帶。每15 min觀察一次。②術后,遵醫囑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維預防其術側形成下肢動脈血栓。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100 mg/次,1次/d。波立維的用法是,口服,75 mg/次,2次/d。用藥期間,定期檢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計數,同時,觀察其皮膚黏膜、牙齦是否有出血的現象。如發現異常,應立即向主治醫生匯報。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術后疼痛的程度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術后的疼痛程度分為O度、Ⅰ度、Ⅱ度和Ⅲ度四個等級。1)O度:手術后,患者沒有疼痛感。2)Ⅰ度:術后,患者出現間歇性輕度疼痛,但在可承受的疼痛范圍之內,不需要使用藥物緩解其疼痛。3)Ⅱ度:患者出現持續性疼痛,影響其睡眠質量,不需要使用藥物緩解其疼痛。4)Ⅲ度:患者出現持續性的重度疼痛,嚴重影響其睡眠質量,需要使用藥物緩解其疼痛[3]。
使用SPSS21.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預防護理組患者中,術后疼痛程度為O度的患者有21例,為Ⅰ度的患者有17例,為Ⅱ度的患者有5例。常規護理組患者中,術后疼痛程度為O度的患者有4例,為Ⅰ度的患者有8例,為Ⅱ度的患者有27例,為Ⅲ度的患者有4例。預防護理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比較[n(%)]
在接受護理的過程中,預防護理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1.63%)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30.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比較[n(%)]
接受治護后,預防護理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95.35%)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8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n(%)]
對腦血管病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療程短等優點。對此類患者進行介入治療需要對其股動脈進行穿刺。在穿刺的過程中,易對患者的動脈血管造成損傷[4]。術后,如果患者對穿刺點的壓迫方法不正確、壓迫的時間過短或提前結束術側肢體制動,都有可能引發穿刺點并發癥[5]。穿刺點并發癥包括皮下血腫、股動脈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等。蔣和娣等[6]的研究表明,對進行介入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實施預防穿刺點并發癥的護理,能有效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預防護理組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預防護理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95.35%)高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81.4%)。這說明,對進行介入治療的腦血管病患者實施預防穿刺點并發癥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其疼痛感,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