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穎

2000年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的陳峰,扎根家禽養殖一線13年,4年動物疫苗企業技術服務經歷,被雞病專業網聘為特邀專家。
“就以目前我的工作狀態來說,去不去一線已經無所謂了,但是我堅持每周去一兩次現場。”習慣一襲行走在路上的著裝風格的陳峰老師在評價自己的工作狀態時平和地說。 “這可能是一種所謂的職業病,到了現場就會從心底產生一種興奮。”他目前擔任國內知名家禽疫苗企業乾元浩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術經理一職,在工作職責上更加傾向于管理和策劃,但他依舊保持每周跑1~2天的現場,深入一線進行技術拜訪,技術交流。“在和養殖戶交流的過程中,我放松并且享受”。
陳老師將自己深入現場的堅守歸功于一線能帶給自己的“應激”反應:探討疾病預防方案,制定疾病診治措施,進行培訓,收集市場信息,了解養殖戶的感受。對他而言,第一手的資料是工作質量的保障,也是保持自己專業“靈敏性”的途徑。持續在一線工作是由激情演變而來的一份對工作堅守的長情。
正是因為這份長情,他曾專門去清華農牧MBA研修班學習,也去美國考察肉雞市場。陳峰一直在不停地豐富自己,沉淀自己。
2014年,陳峰轉變了職業角色,從經驗豐富的養殖管理者變成一名疫苗企業的技術服務人員。隨著養殖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發展,養殖群體數量在減少,規模化養殖企業在增加,養殖水平整體提升,作為飼料、獸藥和疫苗企業的技術服務人員,在發揮技術服務作用的途徑上更要明確,技術服務實際上是從技術角度聯絡養殖場和企業,互相交流反饋客戶對產品的要求和市場的需求。
“我們要做的是服務,不是老師”,陳峰認為技術的提供更像是一種“工具書”,所做的不是為了有教書匠的才氣,而是要提供丁是丁卯是卯的實在,要被服務者滿意。“目前大量運用的實驗室技術只能作為輔助,真正要保證時效性的診斷,更需要技術人員臨床經驗的把控”。雖然目前實驗室檢測手段快速準確,但實驗室檢測方法的選擇和檢測結果分析,卻更加依賴臨床經驗和科學專業分析的能力。同樣實驗結果在不同條件下是有不同解讀的,也代表不同的結果。實驗室檢測結果必須結合臨床表現等大量數據才能做出科學解讀和結論。所以說實驗室檢測是臨床診斷的必不可少的、更為準確的、輔助斧正技術手段。 “我們是服務養殖者的,技術服務人員的臨床經驗決定了提供服務的準確性、時效性,一味地依賴實驗室等技術不是負責任的技術人員應有的狀態”。
作為一名貼近市場的技術服務人員,陳峰深受養殖戶的的歡迎。201 5年,他接受雞病專業網邀請,成為該網站論壇的特邀嘉賓,和大家分享市場現狀、養殖經驗和疾病診治心得。他撰寫的《用小麥代替玉米嗎?》《飲水免疫的細節》《水簾洞里的“誘惑”》《從四大風險管控談秋冬季節蛋雞養殖場安全生產》《動保行業的技術服務人員的困惑》《2017年秋冬季傳染性喉氣管炎并新特點》等文章,引起了來自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養殖戶、技術人員的激烈討論。
“我從雞病專業網論壇得到的比給予的多。”陳峰說。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時代,這種一線從業人員思想與經驗的交匯,是保持臨床“靈敏性”的不可多得的途徑。
短發、黑色羽絨服、水洗牛仔褲、雙肩背包……陳峰的裝束,就像時刻在準備奔往一線。就像稻盛和夫所言, “答案永遠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