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波 黃少安
【摘 要】西部地區歷來與國家民族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國情決定西部部分農民必然就地城鎮化,根據動力機制和空間布局科學分類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帶動、項目統籌、集體籌資、政府保障、中心村建設、慈善資助等路徑或模式比較適合西部實際,各省區結合自身特點可采取一種或者幾種結合起來的混合模式。政府政策導向可有力推進就地城鎮化進程,建設過程必須注重軟環境建設和民族文化的保護。
【關鍵詞】農村就地城鎮化;城鎮化模式;西部地區
【作 者】吳碧波,廣西大學商學院博士后,廣西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南寧,530022;黃少安,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濟南,250100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2-0016-008
鄉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但在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三農”問題尤為凸顯,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有機體,本應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沒有完成,而農村城鎮化是實現由農村建設向城市建設轉移的中介和橋梁,但實施過程被有些地方政府將其異化放大和突破利用,盲目實施大規模撤村并居、侵害農民權益、無視村民意愿、破壞鄉村風俗文化、上樓致貧等問題時有發生。鄉村振興是正確認識農村城鎮化、使人們重新審視原有發展路徑的重要契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城鎮化不僅依然重要而且必須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統籌起來,更好發揮農村城鎮化對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的促進作用,而西部農村的特殊情況決定了需采取多元化城鎮化模式或路徑。鑒此,本文以西部地區農村自然環境及經濟社會為基礎,充分論證部分農民必然就地城鎮化,系統分析其基本條件和適應特征,進而引申出不同地區不同模式的選擇問題。
一、研究綜述
國外相關研究起步于19世紀下半葉,遠早于中國,主要集中于以下四方面:一是人地關系與經濟發展,人地關系一詞最初出現于1650年西方人文地理學家沃侖·紐斯的《地理通論》,而最早從理論和原則上進行土地研究的是區位論先驅杜能,但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資本和技術改變了土地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二是要素流動與城鄉一體化,“城鎮化”概念最早出現于《城鎮化的基本理論》(A.Sedra,1867),隨后劉易斯(1989)建立二元經濟模式,托達羅模型、拉尼斯—費景漢三階段論、唐納德·博格“推—拉”理論是流動人口重要理論之一;三是城鎮化動力和影響因素,馬歇爾等以空間區位及活動組合、藤田昌久和克魯格曼等以新貿易理論分析城鎮化的動力機制,還有學者從全球化、文化影響、制度因素等進行研究;四是資源環境與城鎮化空間結構,1898年霍華德構建田園城市理論,20世紀20年代恩溫提出衛星城理論,1942年芬蘭沙里寧在《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一書中闡述了城市地域空間低密度、生活回歸綠色自然的思想。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城鎮化進行了較好的闡釋,對本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隨著“三農”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國內學者對城鎮化的研究越來越多。自費孝通為代表的小城鎮論后,后來學者逐漸關注小城鎮的缺點,主張大中小城市全面發展。2005年開始,黃少安教授等系統研究了建國以來不同時期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而關于西部城鎮化問題,主要集中在城鄉一體化、城鎮體系建設、城鎮化與民族關系等方面:一是西部地區城鄉一體,認為消除二元結構是西部實現城鄉一體化的路徑,界定了城鄉一體化內涵,構建了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1 ]66-69從動力機制和協調機制等方面提出制度創新;二是西部地區城鎮化,對西部城鎮化全面系統的回顧,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與分析,既有全國層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區域因素, [2 ]21-27分析了人口、產業、地域城鎮化的協調、影響和作用, [3 ] [4 ]總結了城鎮化動力機制或模式選擇,包括工業驅動型、資源驅動型、旅游驅動型和邊貿驅動型城鎮化模式; [5 ] [6 ]三是城鎮化與民族關系,主要分析城鎮化滯后對地區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西部民族地區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7 ]有學者以甘肅阿克塞縣草原牧區、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牧區、青藏高原牧區等為案例,探討構建民族人口城鎮化計量模型。
自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國內鄉村振興的研究日益豐富,包括內涵分析(韓長賦,2017;韓俊,2017)、重點內容(張曉山,2017;陳錫文,2017)、戰略措施(葉興慶,2017;黃祖輝,2017)、路徑和模式(宋洪遠,2017;朱信凱,2017)等,并一致認為鄉村振興是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舉措。有學者特別強調小農戶與大產業的對接,展開預警性分析防范潛在風險,也有學者認為必須解決撤村并村、要素單向流動等難題??傊?,西部城鎮化研究既重視理論同時更加注重地區特色,層次有所提高、內容更有深度、涉及領域更廣泛,但總體比較片面,缺乏系統性,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對城鎮化的影響。因此,應充分考慮鄉村振興宏觀背景下當地地理特征與宗教、社會組織、習俗、生計方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著重研究以城鎮化作為西部基本模式的格局下,如何與多元因素產生互動實現新形式的整合。
二、西部地區農村就地城鎮化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西部地區農村就地城鎮化不是對以往村鎮建設模式的簡單復制,也不是對自然村落簡單合并,更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逐步由單一的“生活功能”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復合。在農村就地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同樣可以實現城鎮化,西部是我國少數民族最集中的欠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推進將影響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一)西部地區農村就地城鎮化的必然性
1. 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城創業能力差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緊張的人地矛盾決定農業的遞減邊際生產力,人類的開發拓展活動使原有的農業生產土地被轉作他用;農村難以容納不斷增長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剩余勞動力開始出現;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極大地降低了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政策環境的寬松、轉移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等都會引起村莊勞動力流向城市。而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農民整體素質偏低使農民缺少在城市長久安身立業的資本。
2. 現有大中城市吸納勞動力能力有限
人口快速膨脹而城市承載能力有限,造成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就業困難等系列矛盾,住宅、教育、醫療、市政不足等“城市病”愈加凸顯:城市資源供應緊張,資源能源大量浪費,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低;[8 ]城市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大批外來人員涌入,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城市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農民孩子城鎮上學難; [9 ]農民城市就業不徹底,帶來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農村空心化、城市歧視等。同時國企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對勞動力吸納能力減弱,大中城市難以大規模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3. 農村條件改善吸引更多的人返鄉創業
一是國家財政“三農”支出增加,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推進了現代農業建設,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的合理分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使通信技術迅速普及;二是城市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向農村區域廣泛傳播,返鄉創業農民工傳播先進的政治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改善了農村社區政治環境,為鄉風文明建設完善奠定了基礎;三是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農民職業非農化加快,鄉村從業人員在第一產業就業的比重逐漸降低,即使仍然從事農業的人員,也是用工業化的手段去操作,農用機械總動力顯著提高;四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農民工返鄉創業步伐加快,由于城市競爭激烈,很多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2015年返鄉創業農民工人數達242萬。
(二)西部地區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特殊性
1. 西部地區基本區情
西部地區國土面積68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比重71%,人口36876萬人,占全國比重26.97%。復雜多變的氣候和自然資源造就其豐富多彩的人文生態環境和生產方式,西南適合橡膠、甘蔗等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生長,西北復雜的自然氣候為諸多珍稀動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條件;國家緊缺的磷、鉀、鹽、鎳、石棉等尤其豐富,礦產資源儲量可觀,但開發利用尚不足1%;悠久的歷史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秦兵馬俑、莫高窟、九寨溝等均位于西部。但西部也是—個地形復雜、環境承載力弱的區域,多為河流、沙漠、戈壁、高寒山區等地區,中國四大高原幾乎全在西部地區,中國大江、大河也多發源于西部地區,還有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大沙漠、崇山峻嶺和原始森林及茫茫大草原。近年來,西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東部地區及全國平均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西部城鎮化率為48.25%,比當時全國平均水平低7.85個百分點。
2. 西部農村城鎮化特點
一是區位的限制,西部處于全國邊緣地帶,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交通運輸等條件較差,思想觀念落后、管理模式傳統,直接影響了生產要素和產品空間轉移,導致進一步的封閉與落后,也沒有吸引人才的魅力和條件;二是自然環境脆弱,城鎮化力量單一,大多依賴當地自然資源,一旦資源枯竭,城鎮發展即缺乏新的動力,加上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人口素質低下、思想觀念守舊,使就地城鎮化難度遠遠高于其他地區;三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由于政策導向等原因,西部與東、中部地區經濟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仍以農牧業為主,工業積累不足,技術上的多重差距以及受教育水平低,勞動力素質低下,使當地企業自主創新不足,后發優勢效果不夠明顯;四是發展模式封閉,西部交通密度遠遠低于東部、中部等地區,內河航運、鐵路和公路不通暢及信息不靈,自我積累能力差,金融市場發育水平低,融資渠道不暢,外商直接投資比重低。
3. 西部農村城鎮化動力
一是相關政策支撐,西部農村城鎮化政策環境良好,黨和國家多次明確要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等明確表示要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二是農民自身要求,農民也是理性經濟人,對土地依賴程度降低,有些人甚至希望通過宅基地置換改變農村身份;三是經濟利益驅動,農戶集中居住與園區建設、企業發展及土地流轉緊密相連,企業的壯大增加了農民的就業機會,而新增就業機會使農戶能夠獲得長遠收益,保障農民的長遠生計;四是資源高效利用,當前農民居住分散,缺乏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村莊布局混亂的狀況,就地城鎮化可極大地節約公共服務成本,基層政府也能有效地提高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效率;五是城鄉統籌趨勢,各地探索和實踐著眼于農村全面轉型的關鍵,措施和政策都致力于打破制約城鄉協調的體制障礙;六是深厚的社會基礎,農民迫切希望成為城鎮中的正式一員,農民作為農村城鎮化主體可加快推進西部農村城鎮化。
三、西部地區農村就地城鎮化的模式比較分析
西部地區歷來與國家民族發展息息相關,但發展不充分也不平衡,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造成鄉村振興與農村就地城鎮化統籌的差異性,也預示著下一步要調整相關制度和政策。當前西部城鎮化模式繁雜,已有研究尚缺乏多元城鎮化發展模式的綜合和系統梳理,或過于宏觀,僅討論外延擴展和內部重組兩大類空間模式的動力機制區別,或過于微觀,僅對局部地區或某一特定空間模式動力機制進行分析。根據城鎮化推進的動力機制和空間布局,以西部農村自然環境及發展水平為基礎科學劃分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帶動、集中居住或項目統籌、村集體籌資、政府保障性住房、偏遠農區(中心村)建設、慈善資助等城鎮化模式是適應西部實際的,并對不同模式進行案例考察和適應性分析,對全面認識西部農村就地城鎮化至關重要(見表1)。
(一)房地產開發模式及云南昆明市案例
1. 房地產開發機制
房地產具有產業鏈長、關聯度高等優勢,可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加速發展,有助于政府合理的規劃城鎮,通過稅費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也為建筑、交通、服務等產業提供了扎實的載體。
2. 昆明市案例分析
昆明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中東、南歐、非洲的前沿和門戶,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貿城市,商業地產體量巨大,可推動人口集聚。2017年公布的第一批房地產開發企業資質換證合格企業中,國福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旭恒房地產開發公司資格等級分別為二級。其中國福房地產開發集團有效完成昆明五華區紅云街道辦事處北倉“城中村”改造任務,打造了北倉村占地約500畝集住宅、寫字樓、酒店、商業、學校為一體的“國?,F代城”,建成多個精品社區。云南旭恒集團著力打造昆明“居住、休閑、購物、教育、運動”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建設項目,打造了標桿性的建筑代表作品。
3. 適應特征分析
此模式適用于城中村、城郊區或新區農村等,但必須合理設計開發流程,嚴把地產項目審批關,把握城鎮化節奏,從實際出發,分階段推進,同時進行有效規范和引導,做好城市商業飽和指數測評工作,減少開發商的短視行為。
(二)企業發展帶動模式及重慶市的案例
1. 企業發展帶動機制
企業遷移是企業區位調整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區位再選擇過程[10 ],是改變市場地位、消費者偏好、環境規則、技術進步的有效方式。企業遷移農村區域,著重于農村的資源優勢,也有利于優化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為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必需的資金和公共設施。
2. 重慶市案例分析
重慶市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藝術、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是中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也是“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可通過轉移企業帶動城鎮發展。(1)北碚區位于重慶城區西北部,2015年改造安置房67萬平方米、農轉城安置房212萬平方米、公租房257萬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斷完善;(2)九龍坡西彭鎮位于九龍坡區西部,2015年小塆立交等5個重點項目建成,高端鋁材新材料、有色金屬期貨投用;(3)綦江區位于重慶南部,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鋁材精深加工、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零部件、建筑現代化產業實現產值197.5億元,工業園區、東部新城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強度。
3. 適應特征分析
適用于有一定潛力和基礎的地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企業遷移呈現距離衰減、村鎮企業遷移率高于城市企業、遷移多元化、遷移以擴張性外遷為主、村鎮集聚決定于企業家價值預期等特征,可出臺支持企業區域遷移制定相關政策,促進企業遷移與城鎮化互動,引導企業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按照區域協調發展目標遷移,同時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及規模化利用,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三)集中居住或項目統籌模式及南寧市的案例
1. 集中居住或項目統籌機制
因交通、產業及其他項目建設需要將原有居民集中安置,新建居民小區或對原始居民點進行整合,農民新社區實際上也是城市化了的社區。聚集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管理機構職能也向城區管理模式靠近。
2. 南寧市案例分析
南寧市作為廣西的首府,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堅持以大項目引領大投資、大投資帶動大發展的思路,有效發揮了重大項目推動投資增長和城鎮化加快的引擎作用:(1)青秀山項目共征用土地79.92公頃,市政府劃撥鳳嶺園藝場三產用地5.87公頃,實施整體搬遷工作;(2)五象新區是南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點新城,農地征用面積大幅度增多,采用公寓式安置失地農民,同時充分考慮其農業生產資料的存放問題。
3. 適應特征分析
適用于重大項目建設區域,聚集區人員已不再是傳統農民,但向城鎮居民轉變還有一段距離,必須因地制宜逐步推進,體現民俗特色,拓寬就業渠道。
(四)村集體籌資建設模式及錫林郭勒盟的案例
1. 村集體籌資建設機制
以自愿、平等、民主為原則,實行政府、單位、個人三者共同承擔的模式,逐漸改變當前住房供給渠道單一的局面,為緩解城鎮住房緊張起到積極作用,推進“房住不炒”定位的實現。房價的理性回歸也有利于其他產業的合理發展。
2. 錫林郭勒盟案例分析
錫林郭勒盟是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盟,是東北、華北、西北交匯地帶,可充分發揮口岸外向型稟賦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要素集聚,帶動了口岸城鎮發展戰略轉型。其中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為國家一類季節性口岸,口岸的開通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該口岸是牧民集資建設的。同時東烏珠穆沁旗牧民集資建設呼布欽高畢新艾里商城,促進了口岸經濟的發展,拓展了國際貿易,增加了口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3. 適應特征分析
發展合作集資建房是解決我國住房問題的一種可行的辦法,此模式適用于村集體經濟狀況較好、村民認識水平較高的地區,但運行需符合政府規定,需提防和控制風險,加大集資行為的監督力度。
(五)政府保障性住房模式及青海玉樹州的案例
1. 政府保障性住房機制
中央或地方政府依據住房相關法律法規,在一定范圍內向特定人群提供具有限定條件的住房,滿足低收入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或滿足全體居民基本住房需要。保障性住房體現了準公共品性質。
2. 青海玉樹州案例分析
2010年地震造成玉樹州共12個鄉鎮受災,大多數居民無家可歸,政府保障性住房反應迅速。(1)結古鎮是玉樹市轄鎮,地震造成結古鎮附近的西航村(音)已經夷為平地,99%民房全部倒塌,其中中國水電集團承建災后保障性住房項目位于結古鎮扎西科片區民主路北,總建筑面積75000平方米,綠化率30.1%。(2)稱多縣積極恢復重建工作,其中海東市援建稱多縣稱文鎮總投資9.78億元。珍秦鎮為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尕朵鄉為小城鎮集中示范區,拉布鄉為旅游產業示范區,歇武鎮為生態長廊保護示范區。
3. 適應特征分析
適用于特殊區域或者出現重大災害的地區。將居住權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予以確認,建立國家嚴密監察和保障任務問責制,因地制宜確定保障內涵、保障范圍、保障方式等,考慮不同收入階層的分布和房源匹配。
(六)偏遠農區(中心村)建設模式及新疆伊犁州的案例
1. 偏遠農區(中心村)建設機制
人口空心化逐步轉變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全面的空心化,加之人口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等,部分農村必然會消亡,將幾個村落合并與整合是可選路徑。村落聚居區改變了農房過于分散、土地過于零碎的格局,是基于經濟、社會、人口等因素的發展要求。
2. 新疆伊犁州案例分析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境內許多高山峻嶺、山間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其中尼勒克縣等偏遠牧區集中了伊犁大部分貧困人口,且人口居住分散,農地破碎化嚴重。尼勒克縣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偏遠山區縣,轄10鄉1鎮2場,土地征遷安置成效顯著,“國家級園林縣城”創建通過初驗;2015年培育扶持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2家,新增庭院經濟示范村4個;打造一批功能完善、宜居創業的新型鄉鎮,對200人以下的小學校實行撤并,對相距較近農牧區學校合并;在牧區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牧區氈房工作站,驛站建立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養殖基地,形成“驛站+聯牧戶”“公司+驛站+牧戶”“黨員致富能手+牧戶”等模式,新型城鎮化在多模式協調并進中展現新面貌。
3. 適應特征分析
適用于居住分散的農牧區和山區,而撤并的村落要考慮其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中心村建設是農村居民點主要組成成分,承擔農業生產服務中心的職能,還為廣大農村提供農業生產和生活配套服務。
(七)慈善組織資助模式及西藏拉薩市的案例
1. 慈善組織資助機制
慈善事業是現代人類社會文明的體現,是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慈善及時補位給農村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大大改善了農村的公共服務,必須充分利用農村之外更多的社會慈善資源,完善鄉村社會管理。
2. 西藏拉薩市案例分析
拉薩市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慈善事業對城鎮化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拉薩市慈善總會成立,2015年11月拉薩市慈善捐助中心和拉薩市慈善超市掛牌,搭建了新型救助平臺,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當雄縣和林周縣。(1)當雄縣是北京市通州區對口支援縣,先后建起了加油站、運輸公司等骨干企業,支持興辦鄉、村股份合作制集體牧場,捐贈一批精密醫療設備,繼續加大物資、資金援藏力度,使其自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2)林周縣地處西藏中部、拉薩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是蘇州對口支援縣,蘇州的吳江、吳縣、常熟、昆山等地市也給予無私援助,林周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該縣共獲得援藏資金2.7億元。
3. 適應特征分析
適用于國家特殊戰略地區,必須在政府統一規劃和引導下進行。慈善靠人們的志愿和自覺行為來進行,必須完善社會捐贈體制,健全自我約束機制,增加透明度,同時加強慈善組織自身的管理。
四、結論和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西部鄉村的功能、作用、范圍的轉變,研究村鎮格局多維度演進規律、內外驅動機理、空間優化重組等,具有學術學理的急迫性,破解現實難題的理論支撐研究亟待沖破瓶頸。西部農村就地城鎮化意義重大,各地區應結合自身采取符合實際的城鎮化路徑模式,構建新型城鄉空間形態,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如下:
(一)基本結論
一是當前我國城鎮容納能力有限,農民進城創業能力也較低,決定了西部地區部分農民必然就地城鎮化,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及“三權分置”的制度創新,為正確認識農村就地城鎮化提供了契機;二是西部實際情況決定了一些具體的城鎮化模式,各省區應該結合自身區域特點,選擇適合不同特定地區的好的模式,也可采取一種或幾種結合起來的混合模式;三是政府政策導向有利于推進就地城鎮化,城鎮化建設過程必須注重軟環境的建設,需要以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同時還要做好農村發展規劃和管理。
(二)對策建議
一是充分調動農民群體積極性,完善城鎮化的法制環境,消除創業體制性障礙,立足農村實際,理順部門關系,完善行政審批、資源配置、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綜合平臺;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提升教育衛生和文體水平,把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合理設置醫療服務機構;三是增強農民保護自身權益意識,為失地農民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不同年齡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式,主要通過職業能力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四是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生態容量、歷史文化和現實條件,構建新型城鄉形態,合理布局城鎮,增強小城鎮帶動作用;五是擴寬融資渠道、創新資本多元化,鼓勵公眾的參與和監督,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及環境保護;六是強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對農村城鎮化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當地的地理特征、社會組織、民族習俗、生計方式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參考文獻:
[1] 馮振東.西部地區城鄉市場一體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2] 樊明,等.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 靖學青.城鎮化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問題探索,2014(3).
[4] 蔣秋麗,王發曾.城鎮網絡化:我國西部地區城鎮化的新途徑[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
[5] 丁生喜,王曉鵬.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動力機制分析—以環青海湖地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1).
[6] 方創琳.西藏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特殊性與漸進模式及對策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
[7] 蔣彬.民族地區城鎮化滯后的負面效應分析[J].民族研究,2002(6).
[8] 姜愛華,張弛.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路徑探析[J].中州學刊,2012(11).
[9] 向春玲.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10] 魏后凱,白玫.中國企業遷移的特征、決定因素及發展趨勢[J].發展研究,2009(10).
MODEL SELE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OF THE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u Bibo,Huang Shaoan
Abstract: The western region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determines that part of the peasants in this region must choose urbanization locally, path or mode the real estate business or enterprise driven, project planning, financing, government support, central village construction, charitable support etc. is suitable for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west accord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spatial layout of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vinc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an adopt one model or several combined model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policy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ocal urbanization forcefully. Attentions must be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environ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Keyword: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urbanization model; western region
〔責任編輯:黃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