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 要】在互聯網普及、新媒體蓬勃發展以及新時期受眾接受信息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需要打破常規,探索多種傳播渠道與傳播平臺的聯動。本文以江淮晨報對合肥抗洪搶險事件報道為例,研究傳統媒體在融媒體傳播領域的創新實踐,以期觀察與總結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的突破路徑。
【關鍵詞】突發事件;融媒體;傳播創新
2016年7月,合肥地區遭遇歷史罕見強降雨,巢湖流域啟動防汛應急I級響應,抗洪形勢嚴峻。面對這場重大突發事件,江淮晨報通過精心的策劃、采用全新的視角,不僅推出大量的整版報道、生動的影像記錄,還制作出充滿張力的H5、內容豐富而有現場感的微信,實現了稿件的高質量、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
英國危機管理專家羅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機溝通“三T”原則,即主動溝通、充分溝通和及時溝通。“三T”原則可以幫助突發事件發生過后機構爭奪話語權,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新媒體背景下,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快”與“準”的結合上,傳統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的合作,已成為一種趨勢。在時效性的比拼中,社交媒體不斷證明自己正在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1]
江淮晨報則把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與社交媒體的“及時性”結合起來,并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可容納海量信息的特點,突破報紙版面限制,兼顧信息的“全面性”。
抗洪搶險報道期間,江淮晨報新媒體事業部的編輯每晚值班到深夜,所有微信均以“視頻+圖片+文字”的形式呈現前方記者采寫的內容,在保證及時性的同時,也保證了內容的豐富性。
2016年7月2日,江淮晨報官方微信頭條《暴雨橫掃江淮,災情觸目驚心!未來三天,安徽你要挺住!》推出后,引起讀者的關注和網友的廣泛轉發。該微信閱讀量創造了安徽媒體官方微信閱讀量的新高,閱讀量短時間內達到50多萬,微信后臺也收到了網友近千條的評論和留言。
2016年7月3日,江淮晨報官方微信發布的兩條微信:《暴雨已致安徽16人死亡!時不我待,這些人沖向抗洪第一線!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一次致敬!》《【特寫】三河挺住!今夜無眠!市委書記已親赴一線!全合肥人與你們同在!》閱讀量同時破10萬+,這也是安徽媒體微信平臺首次出現的“閱讀奇跡”。
在本次抗洪搶險系列報道中,作為主流媒體的江淮晨報在報道策劃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們的城市歷經多年的建設,水利設施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供給保障更加充足、決策更加科學,那么,新時期對于抗洪搶險的報道,應該關注什么?
策劃團隊經過深入觀察發現了新的視角,先后推出了 “南淝河保衛戰”、“合肥破解水之困”等系列策劃,推出《市長解讀合肥如何擺脫“水之困”》《降伏龍王 十年磨一劍》等整版稿件,全景式展現合肥在抗洪搶險中的科學決策、全方位解讀合肥平安度汛的個中緣由。此類報道在新媒體平臺推出后,獲得不少網友的贊許,成為抗洪搶險的海量報道中較為理性與科學的聲音。
“新視角”,不僅在于媒體如何看待重大突發事件,還在于如何利用新的媒介平臺拓展傳播內容,讓公眾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抗洪報道和抗洪事件本身。
江淮晨報報道團隊經過反復討論,最終選擇制作一個集納所有抗洪搶險報道人員“在現場”的瞬間,為每一位前方記者配發在現場的照片和個人感悟,這個名為《我們記錄歷史 我們經歷歷史 我們是——記者》的H5在推出當天就在“初頁”獲得了2.6萬的瀏覽量,還被置頂為當天最有價值的H5頁面。該H5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點贊,也收到了來自同行的諸多評論和贊譽。
該新媒體作品摒棄參與抗洪人員的“第一視角”,用記者的“第二視角”看這場洶涌而來又咆哮而去的洪水,看這場千萬人參與的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浩蕩行為,更能體現這次洪水在每個合肥人的心中都留下的永不褪去的痕跡,也別有一種“含蓄的美”。
目前,我國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都是基于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建構起來的,在應對單一媒體的新聞報道時,表現出相當穩定成熟的性能。但在媒介走向融合之后,這種組織結構的問題和弊端就越來越明顯,它不利于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也不利于從媒介集團層面上對新聞資源的整合利用,更不能適應數字時代社會對新聞傳播的新需求。而跨媒體新聞團隊的組建,可以在現階段媒介組織結構上缺乏根本變革的情況下,根據某一重要報道項目的需要,暫時實現媒介組織架構的交叉融合。[2]
在抗洪搶險報道中,江淮晨報為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充分調動內部資源,不僅實現了團隊成員作用最大化發揮,還為融媒體團隊的建立和鍛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諸如,2016年7月7日微信頭條《急!急!急!首次直升機全方位航拍環巢湖水患,果然沒想到……》,通過攝影部記者和新媒體編輯的有效對接,讓航拍環巢湖水患得到了最震撼的呈現,閱讀量突破5萬,近400人點贊。社會新聞部記者不僅在一線拍攝照片、寫作稿件,還嘗試利用新媒體技術制作H5作品,真情實感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讓H5作品充滿張力和感染力。
此外,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還帶來了新的景觀: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私人空間的公共化。江淮晨報媒體記者利用自己的微信賬號推送關于抗洪搶險的相關信息和報道,讓個人微信成為“分享平臺”,成為另一種新聞傳播渠道。
在抗洪搶險報道中,江淮晨報對融媒體傳播做了創新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經驗表明,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可謂“試金石”,是對媒體報道能力和團隊素質的重大考驗,而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今天,做好融媒體報道更是媒體實力的體現,在新技術新平臺層出不窮的當下,只有時刻保持學習和進步的狀態、在遵循新聞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探索和嘗試,才能推出有份量有價值的報道,從而為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1] 張林賀.主流媒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創新報道策略分析[J].創新科技,2014(12).
[2]蔡雯,陳卓.媒介融合進程中新聞報道的突破與創新[J].國際新聞界,2009(02).
(作者單位:合肥報業傳媒集團)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