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魁

【摘 要】傳播學是新聞傳播學科的一門基礎理論課,該門課程理論性較強,教學難、理解難、學習難的問題一直以來普遍困擾著老師和學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隨著媒介融合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傳播學產生了誤解,認為傳播學理論“過時”,與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有“脫節(jié)”現象,并較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本文試著從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師資水平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開展媒介融合素養(yǎng)教育等方面提出對傳播學課程的教學思考,以期為傳播學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播學;教學效果
傳播學是新聞傳播學科的一門基礎理論課,主要研究人類各種傳播活動和傳播現象,并通過研究,總結傳播規(guī)律,指導更有效的傳播行為。傳播學是名副其實的“舶來品”,20世紀70 年代引入我國。各高校開設該門課程,旨在讓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傳播技巧,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將傳播策略與傳播技巧應用其中,為學生畢業(yè)后走入社會,從容地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但傳播學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教學難、理解難、學習難的問題一直以來普遍困擾著老師和學生。
在筆者教學過程中,曾在新聞采編、廣播電視學及視覺傳達三個專業(yè)中做過調查,其中,認為傳播學專業(yè)詞匯多、晦澀難懂的同學占78.43%;在前兩個新聞專業(yè)中,認為傳播學較為實用的占56.2%,在廣告學專業(yè)中僅占19.4%。筆者隨機訪問了一些學生,普遍認為,傳播學理論“過時”,與現在的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有“脫節(jié)”現象。而且有考研意向的同學較多選擇新聞學專業(yè),較少考慮報考傳播學專業(yè)。傳播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將傳播學課程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具有現實意義。
2014年被普通認為是“中國媒體融合發(fā)展元年”,因為媒體融合的發(fā)展戰(zhàn)略至此被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媒體融合發(fā)展工作提供了戰(zhàn)略指導和行動指南。“媒介融合”是媒介產業(yè)在媒介形態(tài)、媒介功能、傳播手段、資本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方面所進行的聚合和演進。它既指代這些要素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指代新聞生產過程的融合,同時也指代新聞產品以文本、聲音、圖像、視頻、數字等形式呈現出來的信息服務方式的融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介融合是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改變了人們固有接收信息的方式和習慣,而這種改變勢必對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方面,從課程設置的年級來看,新聞專業(yè)的傳播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上學期,視覺傳達、廣告專業(yè)的傳播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學期。對于新入學的大學生而言,對于傳播學了解甚少。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給大一學生講授傳播學時,大量的專業(yè)詞匯和理論,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和畏懼感,進而對傳播學失去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盡人意。對于視覺傳達的大二學生,潛意識里認為傳播學屬于新聞傳播專業(yè)的課程,對于自己的專業(yè)幫助不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應付、消極被動的現象。另一方面,相近的學科、課程之間過于獨立,缺乏互動和聯系。以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全媒體概論等課程為例。關于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區(qū)別,國內一些著名學者如陳力丹等人都曾做過深入研究,認為兩者屬性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的邏輯起點不同等,這些研究對我國新聞學、傳播學的學科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度將兩者加以區(qū)分,會給新聞專業(yè)的學生造成“兩張皮”的暗示。傳播學中關于傳播者、受傳者、媒介、傳播渠道、傳播效果的研究與新聞學中的策劃、采訪、寫作、評論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這種聯系往往由于課程設置、任課教師不同等原因,被人為分裂,導致學生對傳播學產生畏懼感,并覺得晦澀難懂且缺乏實用性。筆者所在的學校為新聞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全媒體概論的課程,選用的是《媒介融合導論》的教材,對于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了解當前媒介融合趨勢、人才需求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這門課程與傳播學的聯系甚少,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并沒有應用到媒介融合之中,而媒介融合的內容也沒有融入傳播學,這也是學生認為傳播學與時代“脫節(jié)”的原因之一。從廣告學和傳播學的關系來看,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明顯,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廣告學相關專業(yè)的任課教師往往僅從本學科出發(fā)講授廣告心理、廣告效果、廣告創(chuàng)意等內容,缺乏對傳播學課程的介紹與內容的涉獵,導致學生在接觸傳播學時茫然無措。筆者曾在視覺傳達的課堂上做過隨堂調查,高達80%多的同學不理解為什么將傳播學作為專業(yè)必修課,且要閉卷考試。這說明兩個學科之間的過于獨立已經較大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知識構架。
(二)教學目標不“接地氣”
高校在制定傳播學教學大綱時,對教學目標提出明確要求,如通過中西方傳播學理論和實踐的系統學習,使學生對傳播學的發(fā)展,各種理論、流派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傳播學知識,針對生活中紛繁復雜的傳播現象,進行思考、辨析以及進行各種傳播實踐的實際能力。但這種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目前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有一定差距。媒介融合必然要求新聞從業(yè)者技能的融合,新聞報道的文體逐漸融合,新聞表達之間相輔相成,同時,新聞采集過程也要對此進行配合,這也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必備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專一”型人才已不能適應媒介融合形勢下的新聞生產,新聞從業(yè)者在職業(yè)技能上應該有所融合,成為“一專多能”型、“全能”型甚至是“樂隊指揮”型的人才。
(三)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在眾多傳播學教材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教材當屬邵培仁的《傳播學》、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胡正榮的《傳播學概論》、孫庚的《傳播學概論》等。從客觀的角度看,教材作為“萬變不離其宗”的基礎理論書籍,本身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從傳播學的研究內容看,目前大多數傳播學課程都是圍繞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進行講授,即控制分析、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從講授過程來看,教師往往依賴教材,從前到后,面面俱到,未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特別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未能將相關信息融入其中。如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調度平臺“中央廚房”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將山東新聞聯播、公共頻道、閃電新聞APP等眾多資源集集起來,實現一次采訪、分類制作、定向推送、多屏分發(fā)。該融媒體新聞平臺的經驗做法值得高校專業(yè)教師借鑒,如果能將其最新的實踐總結提升為理論,并傳授給學生,教學效果將大大提升。
(四)教學模式、手段固化
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也是媒介融合時代影響傳播學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越來越多的課程選擇使用多媒體教學,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信息量。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的功能并未完全得到發(fā)揮,正逐步走向“單媒體”,淪為PPT展示屏,或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單一灌輸教學模式,這些現象在傳播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傳播學較為抽象,對于初學者而言難以理解,因此,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至關重要。媒介融合時代,媒體正在發(fā)生著深刻變革,改革進程中大量鮮活的案例可以說不勝枚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案例傾向于西方較為成功的傳播實踐,而我國目前的各種成功案例并未引入課堂。傳播學中有些觀點和規(guī)律,在科技高速發(fā)展、媒介高度融合的時代,受到挑戰(zhàn),但教師往往避之不談,或一筆帶過、流于表面,給學生造成“理論過時”的“刻板印象”。
(五)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有待更新和提高
媒介融合時代,不僅對新聞從業(yè)者的專業(yè)技能、業(yè)務水平要求變高,對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也提出要求。隨著網絡信息化進程加快,學生可通過網絡獲取大量知識,單單依靠教材和自身科研知識早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高校教師往往通過教學實踐、科學研究、參加培訓等方式提高自身技能和水平,如果能參與到媒介傳播活動與媒介變革中,及時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將之傳授給學生,教學效果將更加理想。
(一)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
最初傳播學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傳播現象,了解傳播知識,掌握傳播規(guī)律,從而為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提供專業(yè)人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媒介融合背景下,單打獨斗的各類媒體已成為歷史,在融合中求發(fā)展才是王道。由于起步較晚,競爭激烈,我國各類媒體在融合的道路上邊探索邊前進,急需大量復合型人才。高校應該順應發(fā)展潮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將傳播學提到重要位置進行研究,并結合學校實際系統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制定教學大綱。盧因曾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好的理論更為實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要把傳播學作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而是要將瞬息萬變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fā)展注入其中,“要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理念的專業(yè)關切性,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與整合,始終堅持傳播學教學方法的互動性與靈活性。”
(二)開展媒介融合素養(yǎng)教育
中國人民大學陳力丹教授認為,“媒介素養(yǎng)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yè)的認識和一種職業(yè)精神。重點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的職業(yè)認識和對自己工作規(guī)范的了解。”導致傳播學的教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沒有系統的認識,對于自己的工作認知流于表面。因此,將媒介融合素養(yǎng)教育納入新聞教育課程體系,使它成為新聞課程的常規(guī)內容,從而為媒介融合素養(yǎng)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傳統的媒介素養(yǎng)已無法滿足現實需求,應重視融合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例如視頻的策劃、攝錄、剪輯、發(fā)布等,提升學生的媒介融合素養(yǎng)。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學生媒介融合觀念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正確看待媒介在融合時代的功能和社會角色,能客觀分析融合時代國內外媒介的傳播現象。
(三)引進業(yè)界精英進課堂
案例教學不等于舉例說明,對于案例教學有些教師還存在認識偏差。在案例教學中,由于分析不到位,且沒有親身參與,嚴重缺乏說服力。反之,當播放教學視頻時,一些知名專家、成功人士所講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體現,因此,將業(yè)界的精英請進課堂,實現學業(yè)與職業(yè)的零距離,學生與專家的面對面,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邀請著名主持人、作家等擔任兼職教師、客座教授,為新聞專業(yè)的學生講授媒介融合時代的媒體變革,教學效果較為理想。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到所對口的領域頂崗實習,成就“雙師型”教師,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手段。
(四)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傳播學的教學教材往往以“5W”模式為基礎,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內容的先后順序或詳略。教師應關注傳播學的學術前沿,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講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就業(yè)的時候能順利適應業(yè)界的工作規(guī)律,而不是守著一些抽象理論不知所措。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擺脫填鴨式教學,進行翻轉課堂的有益嘗試。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新聞,課上用傳播學的理論進行分析闡述,并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對提高傳播效果提出建議。另一方面,高校不僅要鼓勵教師走向對口企業(yè)鍛煉,也可以將課堂搬進公司、單位,以實際操作代替口頭傳授。新聞專業(yè)的學生在實習之前,很少有機會走進報社、電臺、融媒體平臺,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相比之下,視覺傳達專業(yè)的學生去企業(yè)學習的機會相對較多,但學習的大都是機器操作、材料識別、排版印刷等知識,關于如何在廣告設計制作的實踐中運用傳播學相關理論,提高傳播效果等知識涉及極少。因此,與相關企業(yè)、單位合作,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提高傳播學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l]陳力丹.媒介素養(yǎng)與新聞教育.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3/4321956.html.2016-4-23.
[2]王勝源.《傳播學》課程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
[3] 周少四.傳播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文化傳播與教育,2015(09).
[4] 吳瓊,魏國彬.互聯網時代高校《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優(yōu)化探究[J].保山學院學報,2016(01).
(作者:山東女子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