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北民族大學
遼朝境內有儲量豐富的鐵礦,冶煉業也有一定規模。此外,金、銀、銅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加工,也都見于文獻記載,并主要集中于東京道。據《遼史·太祖紀贊》載:“玄祖生撒剌的,仁民愛物,始置鐵冶,教民鼓鑄。”①由此可見遼代的礦冶業,出現在遼太祖建國之前,并對契丹族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表1 遼代鐵冶分布一覽表
鐵是社會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中國古代的契丹族在社會生活中也經常使用這一元素。對于鐵的使用量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增多,同時也加大了對鐵礦的開采。遼代社會在很多方面都會用到鐵,如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器皿等方面的制作。由于制作的武器刀矛等都是消耗品,在戰爭中需求量大,同時制作的鐵鍋、鐵衣具等在社會上普遍用使用,所以對鐵的需求量也大。等等這些原因都要求鐵的生產量需要提高。
遼代境內產銅不多,貨幣短缺,曾三令五申禁止毀錢鑄鏡,私家舊藏鏡亦需經官府檢驗簽刻,方準使用。然而,盡管如此,公私鑄鏡的仍然不少。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銅鏡就有兩件。一件是盤龍紋銅鏡,一件是海獸紋銅鏡。1954年,遼駙馬贈衛國王墓中出土了蝶連珠紋銅鏡。1956年在遼寧張家營子的遼代墓中出土了伽陵頻伽紋銅鏡等等。在出土的遼代銅器中還包括少量的日常生活用具。
遼墓出土的金銀器,工藝水平很高,其中有些器皿的裝飾技法與紋飾明顯受到唐中晚期內地工藝的影響。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銀器,無論就其工藝水平,還是就其數量而論,都堪稱歷來遼代金銀器發現之最。金銀器主要是供社會上層享用的,反映出契丹上層物質生活的日趨奢華。
總的來說,遼代無論是鐵礦的開采、冶煉和鐵器的制造,還是有色金屬及其制品的生產,一直在持續發展。
遼代對金屬制造業的經營管理主要體現在:國家政策的制定;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官員的不斷變化。
耶律阿保機時期,遼朝設置的“冶官”中有“五冶”,并置“太師”主其事,進行礦冶管理。在坊官中有“鐵坊”,在“八坊”中“內有軍器坊”等機構的設置。
耶律隆緒、耶律宗真時期,對于金屬制品,契丹族貴族國家禁止出境。例如,重熙二年(1033-4年)十二月,“禁夏國使沿路私市金、鐵。”⑦“六月乙亥,宋遣富弼、張茂實奉書來聘,以書答之。壬午,御含涼殿,放進士王實等六十四人。禁氈、銀鬻入宋。”⑧又曾經禁止私藏大量金、銀和用金銀器為隨葬品。一直到重熙十二年(1043年)六月才,才準許“世選宰相、節度使族屬及身為節度使之家”“葬用銀器”。當時管理金屬及其制品生產的機構,有東京戶部司、長春錢帛司等。
耶律洪基、耶律延禧時期,各礦的開采和冶煉在繼續進行,同時,銅、鐵等礦產品,禁止私自出售,禁止流入遼朝統治地區以內的某些少數民族地區,以及統治地區以外的其他各族政權統治的地區。例如,清寧九年(1063年)正月“禁民鬻銅”,十年(1064年)“詔南京不得……私貨鐵”,咸雍六年(1070年)十一月“禁鬻生、熟鐵于回鶻、阻卜等界。”
綜上所述,遼代的金屬制造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帶有明顯的民族交融特點,其器物主要與中原唐宋時期文化發展類型有著更加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燕云十六州的兼并、澶淵之盟的簽訂、榷場貿易的開通,與中原漢王朝的交往日益頻仍,大量漢族人口的增加,促使遼代的金屬制造業亦成為重要的經濟門類,對其政治、文化、軍事以及社會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注釋:
①《遼史》卷二《太祖紀贊》。
②《遼史》卷三十七《地理志》:饒州。
③馮永謙,姜念思.遼代饒州調查記[M].東北考古與歷史(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④《遼史》卷三十三《營衛志》:圣宗三十四部。
⑤馮永謙.遼代礦冶采煉和金工器物的考古學考察[J].遼金歷史與考古,2014.
⑥同上。
⑦《遼史》卷18《興宗紀一》。
⑧《遼史》卷18《興宗紀二》。
參考文獻:
[1](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