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常林 張月
汀泗橋鎮是湖北咸寧咸安區的“南大門”,版圖面積180.3平方公里。鎮內自然風光神奇美麗,人文景觀優雅獨特,擁有享譽中外的北伐遺址,翠竹搖曳的星星竹海,神韻天成的飛仙洞景,風景如畫的庫區山水,香火百年的禪臺古剎,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香飄四海的川玉茶園。全鎮現有烈士墓地2處,古民居500余所,大小古橋28座,名人舊居13所,古文化教育建筑3處,古棧行店鋪120余家。
北伐汀泗橋戰役紀念館2005年動工,2007年建成開館。紀念館自開放以來,每年有10多萬黨員干部和群眾在這里重溫入黨誓詞或舉行新黨員宣誓,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黨風廉政建設教育。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被中共湖北省紀委和湖北省監察廳評為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
石板街位于東街,歷史比東西古街更早。東西古街由唐宋官道發展形成,而石板街形成的年代則在漢代。街面石板的鋪設年代為唐朝,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街面上宋代、明代和清代的棧房還保存著原貌。北伐汀泗橋戰役勝利后,葉挺獨立團官兵進駐石板街,至今石板上有個圓洞,據說是葉挺將軍的馬蹄印子。經千余年的踐踏,石板雖然已經殘破坑凹,但作為歷史文化的傳承,石板街一直按原樣得到保護。
汀泗橋因傳說“丁四”老人編草鞋,用一生積攢下來的錢修橋的歷史典故而得名。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官道加強建設,將丁四修的木橋改建成三孔石拱橋。唐代重佛教,橋碑用漢梵兩文鐫刻。后來,唐橋被洪水沖毀,到南宋淳佑年間1247年,在唐橋的橋基上重修汀泗橋,并在橋頭兩岸加砌條石保護橋身。宋橋十分堅固歷經數百年風雨不動。近兩年來,咸安區大力推進汀泗橋中心鎮建設,區鎮合力,再次修復了古廊橋,恢復歷史原貌。
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烈士陵園位于汀泗橋鎮西側山頭上,距汀泗橋鎮500余米。
1926年8月25日至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葉挺獨立團等將士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激戰,北伐軍大敗吳佩孚的北洋軍,為北伐軍進軍武昌開辟了道路,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役中犧牲的英雄們,在此興建烈士墓、紀念碑、紀念亭等。烈士陵園占地2500平方米,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