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飛 王 鋒
(阜陽市第三中學 安徽 阜陽 236000)
近幾年的高考物理卷中,無論是各省市的自主命題還是全國卷的題目,板塊模型都是重要的考點,在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中就再次以壓軸題的形式出現.這類題目涉及受力分析、運動學(含相對運動)、對象選擇、過程分析、臨界問題、假設法、圖像處理,學生處理起來難度不小.現在,我們通過2014年高考江蘇卷第8題和2013年高考全國卷Ⅱ第25題來尋找這類題目的解題規律并在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的第25題上加以應用.

A.當F< 2μmg時,A,B都相對地面靜止

C.當F> 3μmg時,A相對B滑動


圖1 案例1題圖
分析:面對這個題目考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被題目牽著走,試圖將選項中的F逐一代入,發現不知道研究對象是誰,當然受力分析也無從談起.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對象不明、場景不清.我們沿著以下思路來把問題理清.
問題1:隨著F從零增大,A,B的運動會出現什么可能性?
提示:情況一,A先動,則B永遠動不了;情況二,A,B一起開始運動,則隨著F增大,A,B出現相對運動.(令A,B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1,B與地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f2,計算可知f1大于f2,因此是情況二)
問題2:F為多少時A,B開始運動?(令其為F1)
提示:此為臨界1,B與地面間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且A,B的加速度為零,即
問題3:F為多少時A,B開始相對運動?(令其為F2)
提示:此為臨界2,A,B間摩擦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且A,B的加速度相等,列式如下.
對整體有
對A有
F2-2μmg=2ma
解得
F2=3μmg
可知,0 規律總結: 第一,本題從解題的流程上看會遇到兩大問題,即對象的選擇、摩擦臨界的處理.可以看出兩大問題交織處理沒有先后,且這兩大問題的背后都有假設法的影子. 第二,關于摩擦臨界的問題,兩物體恰要相對滑動時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兩物體間的摩擦力恰好達到最大靜摩擦力,第二,兩物體加速度相等(可處理成整體). 案例2(2013年高考全國Ⅱ卷第25題):一長木板在水平地面上運動,在t=0時刻將一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塊輕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運動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2所示.己知物塊與木板的質量相等,物塊與木板間及木板與地面間均有摩擦.物塊與木板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且物塊始終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求: (1)物塊與木板間及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2)從t=0時刻到物塊與木板均停止運動時,物塊相對于木板的位移的大小. 圖2 案例2題圖 分析: 對比案例1,本題突出運動學分析以及v-t圖像的應用.對0 s~0.5 s由于木板的v-t圖屬于隱含條件,因此可同時獲得木板和物塊的牛頓第二定律方程,易得μ1=0.20,μ2=0.30;0.5 s以后學生容易直接認為兩者共同減速,其實相對靜止還是相對分離是需要判斷的,處理辦法是先假設兩者一起減速,求得兩者的共同加速度a=3 m/s2,進而求得兩者恰要發生相對滑動的臨界動摩擦因數 μ0=0.30μ1<μ0 即兩者發生相對滑動,進而可求得 圖3 案例2分析圖 規律總結: 第一,假設法和臨界問題.本題0.5 s以后物理情景的處理我們應堅持“情況不明,假設先行”的原則,切不可有未經證實的默認.而臨界問題的處理正是沿襲著案例1的規律. 第二,v-t圖像及階段分析.在處理多物體、多階段的運動學問題時要借助v-t圖像打開思路;多階段問題的解決關鍵是尋找時間節點.節點一旦確定,過程自然突破,這正是狀態量和過程量在解題時的辯證關系. 2規律應用(2017年高考題) 【題目】(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第25題)如圖4所示,兩個滑塊A和B的質量分別為mA=1 kg和mB=5 kg,放在靜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兩端,兩者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1=0.5;木板的質量m=4 kg,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2=0.1.某時刻A,B兩滑塊開始相向滑動,初速度大小均為v0=3 m/s.A,B相遇時,A與木板恰好相對靜止.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B與木板相對靜止時,木板的速度; (2)A,B開始運動時,兩者之間的距離. 圖4 2017年高考全國卷第25題題圖 解題思路:根據前面兩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綜合階段分析、對象分析 (含假設法和臨界問題處理)、v-t圖像來處理本題. 第一階段:關鍵是木板的受力分析,易知其下表面最大靜摩擦(臨界)被突破,以2.5 m/s2向右加速,A,B則各自均以5 m/s2的加速度減速.第一階段結束的時間節點為B和木板共速時,兩者速度為1 m/s,時刻為t1=0.4 s. 第二階段:關鍵在于B與木板共速后是否一起運動的問題.先假設B與木板相對靜止,則 μ1mAg+μ2(mA+mB+m)g=(mB+m)a2 可知 而B與木板發生相對滑動的臨界加速度為 a20=μ1g=8 m/s2 可知B與木板一起減速,進而可畫出v-t圖像如圖5所示. 圖5 第25題v-t圖像 只要把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關鍵點,無論題目以哪種方式進行考查,學生都能迅速尋找到合理的解題策略,進而將問題解決.板塊模型涉及的知識點豐富且考查角度多,但總的來說,解決這類問題主要是處理好對象的選擇和過程的分析,同時結合假設法和臨界處理則問題便可順利解決.



3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