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民歌是漢族地區流傳久遠的一種藝術形式,新蔡民歌資源豐富,體裁類型多樣,本文在總結其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提出其傳承發展應從搶救保護的階段邁向普及和創新。
關鍵詞:新蔡民歌 藝術特色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28-02
一、新蔡縣民歌的起源與發展
新蔡縣地處中原,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是一個典型的文化資源大縣,作為華夏呂氏發源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
新中國成立前,新蔡縣民歌內容大都以民謠為主,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記錄人民的日常生活,由于沒有樂譜記錄,大多失傳已久。新中國成立后,新蔡縣的民歌經歷了創新發展。當地作曲家在吸收傳統新蔡民歌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一批新民歌作品,如歌曲《父親的車》《哎喲,我的個媽》和《河南人說中就是中》等,使得新蔡民歌藝術走上了新時期多元化發展的新道路。
二、新蔡縣民歌的種類
新蔡縣民歌的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多樣,按照不同的使用場合與演唱形式,可以分為小調、燈歌、田歌、兒歌、風俗歌、敘事歌、船工號子等多種類型。其內容豐富,形式完整,藝術風格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一)小調
小調,又名“小曲”或“時調”,是新蔡民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它流傳范圍廣,內容覆蓋面大,常常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之余,在休閑娛樂等場合中創作和演唱的,用以表現勞動生活以外的廣泛內容和更復雜、更深刻的思想感情的歌曲。相較于北方山歌來講,其旋律委婉,節奏勻稱,表現手法更為曲折、細膩,并且結構規整、格式多樣,整體優美流暢,有著鮮明地娛樂性和教育意義。如《抗日流亡歌》,流傳于新蔡縣城關區,語言通俗、生動,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表現了流亡在外的新蔡人渴望回到家鄉,奔赴戰場趕走敵人的激動心情。
(二)燈歌
與其他地區相同,新蔡縣的人民群眾在慶賀節日的時候,也常常開展群眾性的文藝演出活動,其中比較出名的當數鬧元宵。春節期間的元宵活動歷時近一個月,大街小巷的舞龍、踩高翹、跑旱船、鬧花燈、拉小車等演出層出不窮,而在這些活動中所唱的民歌,就稱之為燈歌。燈歌曲調大都歡快熱烈,詼諧逗趣,演唱起來朗朗上口,內容較為廣泛,有歷史故事、愛情故事、民間傳說等。如燈歌《十綉》,全曲有十段歌詞,用敘事的手法,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數位不同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融知識與趣味性于一體,又對后人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田歌
當地人民群眾在田間從事勞動時所唱的民歌稱之為田歌,新蔡田歌大都流行在縣區有稻田的村鎮,演唱形式多為邊勞動邊演唱,內容涉及四季氣候、插秧、和愛情生活等內容。如田歌《滿山妹子彩云飄》,歌詞共四句,其中“滿地的……,滿野的……,滿山的……”等歌詞內容,描繪了山間田野中人們從事農事勞作、歡聲笑語的景象。作品采用加清角的C徵六聲調式,整體節奏流暢,人物形象生動。每句末尾的襯腔“咳,衣子呀子咳”使歌曲顯得歡快有力。而結尾處變徵解決到小二度的主音徵的處理方法,也頗具地方戲曲的風格。
(四)兒歌
兒歌一般語言直觀、曲調簡單。內容大都介紹四季花木、古老傳說及簡單的社會自然知識。演唱形式多樣,合唱的、對唱或也有領唱與多人接唱相結合。大都是父母隨口哼唱或兒童玩耍時順口說唱,主要以培養兒童的智力和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啟蒙教育為目的。
(五)風俗歌
風俗歌“呀呀調”是民間小調的一種形式,20-30年代流傳于淮河流域的中下游一帶的船民間,多采用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的方式。每逢年關佳節或喜慶大典之時,他們夜泊一處,用小船張燈結彩扎成水上花轎,聚歡此處,唱著根據喜慶內容填詞的“呀呀調”,配以鼓樂、載歌載舞以表慶賀。從歌詞結構看:領唱部分有實際內容,而合唱部分只用“呀”“咿”“呦”等語氣詞作襯字,以烘托熱烈、活躍、歡騰的氣氛,故而得名。
(六)敘事歌
敘事歌常常言語通俗,能敘述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內容或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民間婚、喪、嫁、娶等演唱的風俗禮儀歌曲就屬此類。流行于新蔡縣的敘事民歌多為男女二人表演,女演員擔花籃以唱為主,男丑角陪襯,只有少量的插話對白或一至兩段接唱,曲調詼諧,語言生動,通俗易懂。
(七)勞動號子
新蔡縣地處河南最東部,與安徽相接,洪汝河橫貫全境,船運事業較為發達。新蔡船工號子流傳久遠,由于吸收了淮河、北運河流域的船工勞動號子的精華,洪汝河船民勞動號子豐富多彩,別具風格。不是單純的齊聲呼喊,節奏鮮明,曲調易上口,描述了貨船的起錨到停泊,直至裝卸貨物的各個勞動環節,分為起錨號、攔頭號、打蓬號、絞關號、扛淺號、撐篙號、剎幫號、吊包號、架包號、抬抬號、打棹號、搖櫓號等共計十二首。
以上為新蔡民歌的常見類型,其曲式多為一段體或兩段體,音階多以民族五聲、六聲、七聲音階構成,調式以五聲宮、徵為主,旋律優美,節奏鮮明,其歌詞中的襯字襯腔、托聲多用新蔡地方語言,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三、新蔡縣民歌的藝術特征
在新蔡縣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上,新蔡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樂體裁之一,它直接源于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歷史悠久、體裁豐富
新蔡縣地處河南中原腹地,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以前就產生了被稱為“蔡謳”的音樂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蔡縣人民政府組織相關藝術工作者對本地區的現有民歌進行了大規模的采集和整理,共收集當地民歌500多首,包括小調、燈歌、田歌、兒歌、風俗歌、敘事歌、船工號子等多種形式,題材類型多樣。
(二)主題鮮明、內容豐富
藝術源于生活,無論在曲調還是在歌詞的創作上,民歌素材多來源于勞動人民日常生產與生活實踐,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新蔡民歌大多主題鮮明,旋律簡單,是人們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其歌唱內容貼近生活,感情真摯,結構規整,篇幅短小,演唱起來朗朗上口,便于流傳。
(三)旋律優美、感情真摯
新蔡民歌的旋律、歌詞和演唱形式都源自生產生活實踐,其內容豐富,曲調優美,感情真摯,通俗易懂。如敘事歌《十大想》歌詞:“高帽子只戴在大娘我的頭上,說媒我老在行哎喲”,簡潔明了,將媒婆大娘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四、新蔡民歌傳承與“新民歌”創作
(一)新蔡民歌的發展現狀
新蔡民歌內容豐富,直接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傳統、民俗民風、人們的愛情婚姻和日常生活,是當地人民的精神寄托。民歌的演唱是人民群眾交流情感、傳播知識、娛樂嬉戲的重要方式,當代對民歌的研究則是認識新蔡縣社會歷史、民俗民風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人文研究價值。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個性的解放,使其審美亦有了新的要求和更多樣化的特點,這一系列的因素直接造成了深烙著農業社會印記的民歌文化逐漸失去了它的傳播群體以至于日益消亡,對傳統民歌的拯救工作刻不容緩。
(二)新蔡“新民歌”創作
民歌一直是作曲家進行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當傳統民歌無法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的時候“新民歌”創作就應運而生了。“新民歌”立足于傳統音樂文化,在新的時代采用新的創作方式、表演形式展示新內容,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多樣性等特征。民族與現代的結合,既符合人們傳統審美習慣又滿足新鮮的心理需求,給民歌領域帶來了新的活力。
新蔡“新民歌”的音樂素材多源于傳統民歌、戲曲音調或傳統器樂曲。在創作中根據內容的需要,對某些片段的音高或節奏進行前后調整,這樣做既可保持原曲的輪廓,又有創意。也可在民歌的原型上進行改編,如增加新的音節,改變節奏節拍、演唱方式等,或改變民歌表現內容,由描寫傳統的人民勞動生產生活場景,直抒胸臆表達情感,改變為更加多元化的題材。如谷天義詞、汪輝作曲的《河南人說中就是中》,反映了現代河南人性格豪爽、勤于創業的情懷;獲得2002年全國“四進社區”創作金獎的創作歌曲《樓上樓下》(張體龍詞,汪輝曲)則描繪了社區群眾親如一家的新時代風貌;其他如歌曲《父親的車》《哎喲,我的個媽》等作品,則都是在吸收了民歌的曲調或在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和創新。“新民歌”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新生活的無限向往,表現了新時期人們的新思想、新生活。
豐富先進的多元文化對傳統音樂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加強對新蔡縣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既是新蔡縣音樂工作者刻不容緩的任務,也是新蔡縣發展音樂事業、建設文化強縣的必然選擇。應當鼓勵當地文化局或政府舉行民歌展演,開展關于民歌的研討會,讓民歌進入校園等等多途徑、多渠道的去發展與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不應僅僅是強調“原生態”“原汁原味”,應適應周圍環境在自然與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我們期待更多更好的謳歌新時期新氣象的新蔡“新民歌”作品的產生,這也是今后藝術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東方.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蔡卷[M].駐馬店:駐馬店地區文化局,1983.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省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上、中、下)[M].鄭州: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省編輯委員會,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