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琦


【摘要】目的 冠心病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時應用替格瑞洛或硫酸氫氯吡格雷,患者臨床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觀察。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急診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確診后給予急診介入治療,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PCI術前使用硫酸氫氯吡格雷,觀察組術前使用替格瑞洛,比較后期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觀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差異。結果 術5天觀察組MPAR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5.0%明顯低于對照組13.3%,觀察組預后效果好,P<0.05。結論 臨床對冠心病行PCI治療時應用替格瑞洛,患者預后效果好、抗血小板聚集強。
【關鍵詞】冠心病;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8..02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因冠狀動脈狹窄、阻塞,造成心肌缺氧、缺血從而引發的心臟病,PCI術是冠心病有效治療手段,其通過心導管技術將患者狹窄、閉塞的冠狀動脈疏通,從而有效恢復局部血液灌注,起到挽救患者性命、減少臨床死亡率的作用。但大量實踐發現部分行PCI治療者術后會出現血栓、心絞痛、心梗等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可能與PCI為有創治療有關,術中操作可能造成血管內膜,從而引發不良事件[1]。故有學者提出在術前應用藥物抗血小板聚集,以從而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本文觀察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12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療時應用替格瑞洛或硫酸氫氯吡格雷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間我院急診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造影檢查冠狀動脈狹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水平超正常上限,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2],無用藥禁忌、既往心肌梗死史,未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簽署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臨床隨機將冠心病者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60例,年齡36~74歲,平均(57.6±4.3)歲,男性32例,女性28例;觀察組60例,年齡37~75歲,平均(57.5±4.2)歲, 男33例,女27例,病患資料組間比較差別無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急診入院后立即給予心電圖、抽血、冠動脈造影等檢查,在確診后立即給予PCI術治療,所有患者術前用藥抗凝,對照組:服用300 mg阿司匹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78產品規格:100 mg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600 mg氫氯吡格雷(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90產品規格:75 mg賽諾菲圣德拉堡集團公司),術后用藥100 mg阿司匹林、75mg氯吡格雷。觀察組:服用300 mg阿司匹林(與對照組相同藥物)以及180替格瑞洛(注冊證號:H20120486產品規格:90 mg瑞典AstraZeneca AB),術后用藥100 mg阿司匹林、90 mg替格瑞洛。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后期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觀察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后差異。心血管事件統計術后3個月內患者出現的死亡、心梗、心絞痛、支架內血栓情況,本次血小板聚集率(MPAR)檢測于患者入院時、術后5天空腹取肘靜脈血5 mL,在全血中計入誘導劑10 μmol/L二磷酸腺苷,使用血小板聚集儀以動態透光比濁法測量出MPA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隨訪期心血管事件發生統計
觀察組發生為5.0%明顯低于對照組13.3%,P<0.05,見表1。
表1 術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統計(n=60,例)
組別 心梗 心絞痛 死亡 支架內血栓 發生率
觀察組 1 1 0 1 3(5.0)
對照組 2 3 1 2 8(13.3)
x2 4.144
P P<0.05
2.2 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后差異
入院時觀察組MPAR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5天觀察組MPAR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血小板聚集率治療前后差異(x±s,%)
組別 入院時 術后5天 t P
觀察組(n=60) 50.27±9.53 28.54±9.45 12.542 P<0.05
對照組(n=60) 50.35±9.47 34.94±9.42 8.970 P<0.05
t 0.046 3.715
P >0.05 <0.05
3 討 論
心血管疾病治療重點在于恢復血管狹窄、阻塞區域血流再灌注,維持血管血流通暢,PCI是目前臨床公認在有限時間窗內血液灌注恢復最為有效方式,其能避免心肌損失程度加重。但其術中可致血管內膜受損,導致術后血管內皮炎性反應發生,引發血栓、血小板聚集,造成治療效果降低,為避免心血管事件發生臨床多在術前給予相應抗凝措施,其中氯吡格雷為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后血小板聚集率低,P<0.05,提示替格瑞洛在PCI治療中應用能起到良好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分析原因氯吡格雷雖能通過與P2Y12結合(血小板膜上ADP受體),阻礙糖蛋白Ⅱb/Ⅲa受體、纖維蛋白原結合,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此藥需將肝細胞激活,作用遲緩、人群變異多、出血風險高,而替格瑞洛雖然與氯吡格雷作用機制相似,但此藥無需代謝激活,故作用更快、更強,同時替格瑞洛與ADP受體結合可逆,沒有信號傳遞、構象改變[4]。故停藥后替格瑞洛對ADP 受體抑制效果也隨藥效降低而消失,患者血小板功能恢復較好,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顯。本次對兩組術后3個月內心血管事件進行統計,觀察組發生為5.0%,對照組為13.3%,組間比較觀察組心血管事件發生少,P<0.05,提示PCI治療中使用替格瑞洛,患者預后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臨床對冠心病行PCI治療時應用替格瑞洛,患者預后效果好、抗血小板聚集強。
參考文獻
[1] 朱 勇,張美春,高孟秋,等.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4):1257-1260.
[2] 馬穎艷,王艷霞,徐白鴿,等.替格瑞洛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短期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4,22(6):380-383.
[3] 詹曉燕,林玉蓓,胡杰,等.血栓彈力圖監測冠心病患者PCI術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效果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7,9(9):1108-1111.
[4] 梁 茜,張健瑜,楊希立,等.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6,45(2):145-14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