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千純
摘要: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多年的輝煌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造就了中國古典舞的獨特風格。中國古典舞結合了許多武術、戲曲元素,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以中國古典舞“以腰為核心,發于腰,而達于梢”的動作理念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核心,提高軀干部分的表現力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國古典舞的民族風格。軀干部分訓練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的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使教學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更快的掌握除了芭蕾單一的直、立外的擰、傾、圓、曲等軀干部分運動特點,更好的解放軀干部分的靈活性,豐富軀干的舞蹈表現力。
關鍵詞:軀干訓練 中國古典舞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74-02
一、軀干訓練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的重要性
(一)中國古典舞中軀干的概念
在舞蹈訓練中,人們對軀干部分的概念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認識。事實上,“軀干”在《運動解剖學》里的解釋是:“除去頭頸及四肢的部分”。軀干由肌肉、骨骼、關節和關節間的韌帶、器官等構成,具體包括肩部、胸部、脊柱、骨盆及其周圍的肌肉、韌帶、軟組織及器官等。
在明確了軀干的概念后,舞蹈軀干部分的教學目標就清晰明朗了,不但對脊椎部分要進行訓練,而且骨盆的訓練也應重視。此外,頸椎和頭頸也會在軀干訓練中進行部分的連帶訓練。
(二)軀干訓練的重要性
軀干訓練對中國古典舞訓練尤為重要,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核心。中國古典舞的發力方法素來就是遵從“發于腰,達于稍”的原理,軀干部分的訓練無論是在民族風格的體現、連接上下肢運動的功能性,還是在完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姿造型與技術技巧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完成好此部分的訓練,對把握中國古典舞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研究表明,四肢運動是受軀干控制的,軀干部分的肌肉力量大小對身體姿態控制和平衡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①,例如在舞姿轉中,如果沒有良好的腰部控制能力就無法使身體在轉動過程中保持準確的舞姿,軀干與骨盆失去中軸穩定性便不能保證身體的旋轉與平衡。
由此可見,軀干訓練的作用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的運用也是不可代替的。我們應當重視軀干訓練的重要性,加強對軀干部分的訓練。
(三)骨盆訓練的重要性
在中國古典舞中,骨盆運用是極具風格特色的,同時也是非常關鍵而又容易被忽視的部分。與芭蕾相比,中國古典舞中骨盆的運用更為多樣化,骨盆連接下肢,錯誤的骨盆訓練會嚴重影響下肢的運動方式與運動幅度。骨盆與下肢的協調配合可使舞蹈動作穩定流暢,例如許多民族舞姿中需要運用骨盆的前、后傾等姿態來完成。此外,骨盆訓練對重心的使用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正確運用骨盆對重心的支配作用是完成好控制、跳、轉、翻等一系列動作的重中之重,是技術技巧動作訓練中不可替代的關鍵。例如在民族技巧翻身中,教師在一開始的單一訓練就應強調骨盆的軸心作用與翻轉性,如果骨盆沒有一定的中軸性與穩定性,那么教學對象在所有翻身動作中都不會有很高的完成度。由此說來,骨盆的訓練不容忽視。
二、軀干訓練的方法
(一)應具備的能力
1.柔韌性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柔韌性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軀干部分的柔韌性訓練又是整個古典舞柔韌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軀干柔韌性可以增加關節的能動范圍,使肌肉更富有彈性,并且充分開發身體、解放身體,從而達到一個舞者所需要的靈活、松弛的身體狀態,為舞蹈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增強舞蹈的表現力。所以,軀干部分的柔韌性訓練可以為軀干訓練打下基礎。
2.控制力
除了基本的柔韌性開發外,軀干部分的肌肉需要其他能力來支撐舞蹈動作的完成,例如爆發力、耐力、彈跳力、控制力、韌力等能力??茖W的訓練方法能夠使軀干部分的肌肉群全方位開發,并且使肌肉能力多元化開發。出色的軀干能力不但能夠體現軀干部分具有中國古典舞特色的舞姿動作,提高身體的穩定性、控制力及平衡力,還能夠幫助協調四肢,使舞蹈動作更協調、靈活,從而到達可以完成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動作及高難度技術技巧動作的身體要求。
3.表現力
軀干部分的肢體表現力在舞蹈情緒表達中具有不可逾越的地位,準確的軀干運用可以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格特征,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提高中國古典舞軀干部分的表現力方法多種多樣,對身韻良好的把握、節奏抑揚頓挫的處理等都可以為舞蹈表現力加分。
(二)訓練方式
腰的訓練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基本規律,不能盲目追求訓練效果。首先進行單一的腰的練習,把訓練重點全部集中在腰部的開發運用上,在訓練對象有一定的基礎能力后,再逐漸加入上、下肢與頭的配合并進行綜合性的軀干訓練,并且追求多元化訓練,保證每一塊肌肉的開發與運用,最終達到完成各種復雜高難度動作的目的。在軀干練習開范兒的同時,也應貫穿身韻訓練與軀干表現力等要求,結合身韻訓練與軀干功能性訓練,強化表現力在訓練中的影響與滲透,實現軀干部分的能力多元化發展。
每一個單一的腰部的練習都可貫穿地面、把桿、中間的訓練來加以鞏固,系統地給予練習。軀干的柔韌性、能力性、表現力、骨盆的運用等應該貫穿在每個環節的訓練中,身韻部分的開范兒可在基礎功能性開發之后進行,但兩者也不可完全剝離開,在功能性開發的同時也要貫穿身韻練習,使教學對象能夠做到把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身韻身法的動律特點“揉”進軀干部分的功能性訓練。教師可根據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復雜、由功能性開發到綜合能力訓練、循序漸進的規律,以最優的訓練效果為目的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內容并因材施教,使教學對象的軀干能力達到全面性發展。
三、軀干訓練在中國古典舞中的運用
在中國古典舞中,軀干部分具有獨具特色的表現力。與芭蕾中軀干的運用不同,除直立外,中國古典舞講究“圓、曲、螺旋上升”等理念。在外形方面,軀干部分除了直立外,還有“橫擰、旁提、含、腆、仰、傾、圓、曲”等形態。在動律方面,有“提、沉、沖、靠、含、腆、移、橫擰”八大動作元素。這些基本的形態與動律元素是古典舞“三圓”動律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提和沉
提沉是由呼吸帶動的腰部沿矢狀面進行的運動,它是中國古典舞軀干部分最基本的動律元素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呼吸訓練。提沉時應由腹部丹田帶動,脊椎隨著氣息一節節運動,氣息要通順、流暢。提沉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提沉的運用體現在舞蹈的每一招每一式中。
(二)沖和靠
沖、靠是中國古典舞中獨具特色的一種用法,是胸沿水平位置斜前、斜后運動的動律元素。在動作過程中,肩部應保持水平位置,不可前傾或后仰。
(三)含和腆
含、腆在大量舞姿或動律中出現。開范兒訓練時,應首先在骨盆較為固定的狀態下進行,可盤腿坐地,體會胸沿水平位置向前后運動的含、腆胸位置。
(四)橫擰和橫移
橫擰、橫移、旁提是中國古典舞軀干運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們大量的出現在各基本舞姿造型中,例如立身射燕、大射燕、斜探海等舞姿中,就運用了橫擰或旁提的動作元素。在開范兒階段,應在骨盆固定的狀態下進行,找到肩肋與骨盆的關系,擰腰是肩部沿水平面與骨盆前后相錯的動作,訓練時應注意推背合肋的感覺;橫移是肩部沿冠狀面左右錯位的動作,雙肩應始終在同一水平面上;旁提是擰身加敞胸的動作,要注意身體運動的路線。這些動作可在基本掌握的基礎上可加入手臂頭眼的配合。
在訓練過程中,節奏可有多樣性變化,同時留出擺、耗的時間,節奏處理可由慢至快,使教學對象既能從慢速節奏中體會胸腰部分運動的發力,又能從快速節奏中瞬間找到正確位置。此外,教師應提示教學對象呼吸的方法,避免憋氣,強化表現力在訓練中的影響與滲透。
四、結語
中國古典舞擁有豐富的舞蹈語匯。有了中國古典舞的軀干訓練,才能更好的把握中國古典舞的精髓,解放軀干部分的靈活性,豐富軀干表現力。中國古典舞軀干訓練中的提、沉、沖、靠、含、腆、移、橫擰等獨具特色的形態,都是芭蕾舞訓練無法給予的。缺少中國古典舞軀干部分的訓練,無疑會給中國古典舞訓練造成巨大缺失,因此,中國古典舞中的軀干訓練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尤為重要。作為中國古典舞教師,應當重視軀干部分的訓練方法,在探索和運用軀干訓練教學方法的同時,把目光放遠、放廣,積極尋找、借鑒、創造開發軀干的方法。
注釋:
①肖敏敏:《軀干支柱力量訓練對身體姿態控制和平衡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5年。
參考文獻:
[1]沈元敏.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學法[M].北京: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北京: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黃靜.高師院校舞蹈基本功教學方法及重要性探討[J].藝術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