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判了徒刑的人在監獄里從事木工、農活、手工等工作來贖罪,為了出獄后回歸社會還可以掌握一技之長,這叫作徒刑。然而,那些被判了監禁的人則不像被判了徒刑的人那樣每天必須干活兒。監禁適用于政治犯和業務過失犯,他們可以不用勞動。或許有人認為不用工作一定很輕松,實際上幾乎所有被判了監禁的人都主動要求給他們分派工作。比起必須工作的勞改犯,被關在屋里無所事事要痛苦得多。
現在,香煙是一種重要而普及的消費品,然而在18世紀末以前的歐洲,沒有人愿意吸紙卷煙,因為那時香煙還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吸的香煙檔次高低,反映本人的地位與身份。當時主流吸的是雪茄,紙卷的煙在當時是很不值錢的,它最初是西班牙塞維利亞地區的乞丐抽的一種劣質煙。這些乞丐把雪茄的煙蒂撿起來用紙重新卷過,稱之為紙煙。1873年發生經濟危機,許多有煙癮的人發現,從市場上買些便宜的香煙抽,能夠大大減少經濟的支出。于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有錢人也開始抽起紙煙來了。
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它的素質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法國政府規定,每周三小學生全天不上課,初中生下午不上課。這一天,法國的音樂、美術、體育等學校,博物館、展覽館、體育館全部向社會開放,迎接前來學習和參觀的中小學生。法國羅浮宮、奧賽等國家博物館,擁有各類“藝術工作室”,開展各項專題活動,比如教孩子們認識自然、動物和植物,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工具,進行藝術體驗。法國各中小型劇院、音樂廳專門為孩子們演出各類戲劇和音樂會,體育場館也全面開放,讓學生們參與各種體育活動。不僅文化、藝術、體育方面的素質教育是這樣,科技方面亦如此。巴黎的維萊特“科技工業城”號稱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每年接待120萬青少年。里面的兒童館可以讓孩子們觸摸、玩耍身邊的各種儀器器材,身臨其境地接觸奇妙的科技世界。法國自二戰后就開始實施學生素質教育,政府始終倡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并以每周為基礎,擴延至周二、周五晚和周六全天,旨在發現和培養各方面專業人才,提高學生素養和全民素質。
在古埃及,男子和女子都喜歡化妝。他們常常涂抹綠色或黑色眼影,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雕像和壁畫一樣。他們常用的綠色眼影主要是由銅構成,而黑色眼影主要是由石墨構成。古埃及人最初化妝是為了抵御陽光照射,而并非為了漂亮裝飾之用。他們還認為,這種化妝具有身體康復功能。
中國最早的一批“城里人”是商人。早期商人都是有身份的人,只有貴族才有剩余物品參與交易。由此可以推斷,中國第一批“城里人”的出現,不會晚于奴隸制社會的夏代,距今至少4000年。“禹別九州”時的商人被視為最早的“城里人”。從《史記》等史料記載分析,當時應該有過多輪原始城鎮化運動,其中最著名的一場“城鎮化”運動應該是夏禹主導的。《尚書·夏書·禹貢》記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即禹把全國劃定徐、冀、兗、青、揚、荊、豫、梁、雍九個“州”級行政區。“九州”中的每一州都應該建有一個地區性中心城市。商朝因祖上分封于“商”這個地方而得名,商朝人善于交易,其在財富上的原始積累,就是通過用“繡”這種紡織品與夏朝做糧食貿易完成的。商滅夏后,做生意已成為商朝人的社會職業,“商人”概念因此而來。
生病了就需要吃藥。藥物可以殺死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改善人體的生理機能,從而促使病情好轉,直到恢復健康。服藥的時候最好用溫水送下,帶有藥囊的,不要把藥囊咬破,應該整個吞服,這樣有助于腸壁的吸收。有人用茶水服藥,這是不科學的。因為茶水中有鞣酸、茶堿等物質;而藥物成分中的離子,容易和茶水中的酸、城等成分混合,產生沉淀,不易被人體吸收,這樣藥效就發揮不出來。用飲料或湯粥服藥也不好,因為這些東西也含有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的物質。
在寺廟中,敲鐘意義甚多,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起床、睡覺、吃飯等。但敲鐘的講究也很多,以晨鐘暮鼓為例,一般寺院每天于晨昏擊鐘敲鼓,稱為“晨鐘暮鼓”,以警覺修行人要當勤精進,慎勿放逸。其敲法是,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復兩遍,共108下。至于大鐘為何要定為108下,一說是以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五天為一候)之數,合為108,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二說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敲108下便能解除憂愁,所以念經或誦咒108遍,佛珠也是108顆,就連菩薩也是108尊,這些都是為了清除人們的煩惱而達到極好、吉祥之意;三說108下的規則與“9”有關,古代認為“9”具有極高、吉祥之意,“9”的12倍正是“108”,是把“9”的意境推向極致。
明朝時,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在拜見明神宗時,他自稱為“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以西的海域稱作小西洋,把歐洲以西的海洋稱作大西洋。根據“大西洋”的稱呼,我們就把東面的海域稱為“東洋”,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島為分界線。當時的外國人都由海上來,中國人根據外國人來自哪個海域來稱呼外國人:稱歐美人為“西洋人”,稱日本人為“東洋人”,他們的統稱就叫作“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