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晚,如果你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沒有路燈,也沒有閃爍的霓虹,但是有一排排發光的樹木和花草,你會不會感覺很夢幻?而城市也會因此節省一大筆電費和設備維護開銷。這是個很不錯的想法吧?現在,這個目標正在達成中,國內外已經有多個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當然,我國的科學家也沒有落后。
事實上,在多年以前,讓植物發光,營造出奇幻場景,是很多布景人追求的方向。然而,這個目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完全達成。
通常的手法是把熒光粉灑在植物的表面,然后在夜晚就可以看到夜光植物。但這種做法的缺點明顯——熒光粉在白天吸收光照儲存了一部分能量,只能維持較短時間的發光,并且很容易被雨水沖刷或消散到空氣中,造成污染。而早期生物技術培育的熒光生物只是基因工程的副產品,用來檢驗基因是否正確導入了細胞中。但這種熒光生物只能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還必須佩戴特制的眼鏡才能看到熒光。那么,能否找到一種方法,讓植物獲取能夠在夜晚持續發光的能力呢?
事實上,國內外多個團隊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以我國云南納博生物科技的科學家團隊為例,他們最初盯上了螢火蟲。如果能將螢火蟲的發光基因提取出來,通過生物工程手段賦予植物,是不是能夠達成目標呢?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此得到的植物,發光能力相當差,初次嘗試失敗了。
好在能發光的不止有螢火蟲,還有一些魚類、水母和蘑菇等。能不能從其他發光生物中尋找到合適的基因,“借”用它們的能力呢?
最后的選擇目標是發光細菌,這些細菌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當它們大量繁殖的時候,能使夜幕下的海洋一片光明,非常美麗。科學家將這些細菌接種在培養基上,獲得了純種的菌落。在暗室里,它們就像繁星一樣漂亮。
科學家對發光細菌的基因進行了定位,然后將基因分離出來,導入到了煙草細胞的葉綠體中。最終,誘導這些細胞生長成為植物。就在前不久,科學家們終于獲得了一株能夠發光的煙草,這是我國研制成功的第一株發光植物。
這株煙草的性能非常強大——在白天,你看不出它和普通煙草有任何區別,可是到了夜晚,它就能持續發光了。目前,它已經能夠達到星光的亮度,影響一個比較小的范圍了。稍早些時候,國外團隊也獲得了可以發光的植物幼苗,情況基本與國內類似,也是使用了發光細菌的基因。
當然,這離發光樹木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不過,它還有更廣闊的應用。比如,讓你家的多肉植物取代小夜燈,或者幫你打造一支可以送給女友的夜光玫瑰。
下一步,科學家將繼續優化技術,提高植物發光的亮度,而且還要驗證發光植物的生物安全性問題。
雖然發光植物不會給人畜吃,但是也不能讓發光基因擴散到自然界中。比如讓它的花粉被昆蟲或者風攜帶給自然植物,出現帶有發光基因的野生植物。雖然這聽起來似乎也不錯,但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干擾正常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科學家改造葉綠體,通常采用的是一項公認的相對安全的技術,可以“鎖住”這個基因,因為花粉中不含葉綠體,所以不用擔心發光植物的花粉會對自然植物造成污染。在美國,使用同樣技術的發光植物已經獲得了美國農業部的生物安全認證許可。但是,在一項成果正式推廣之前,再怎么謹慎都不為過,科學家還需要大量的相關實驗來確認該基因已經被“鎖住”,確保生物安全性。
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發光植物終將使我們的城市夜景變得更加多彩、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