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摘要】 薩朗舞是羌族最為常見的舞蹈形式,胯部律動的“一順邊”形成了薩朗舞乃至羌族舞蹈中特有的美感。本文主要對羌族薩朗舞的“一順邊頂胯”律動進行分析和溯源。
【關鍵詞】 羌族舞蹈;薩朗舞;“一順邊頂胯”;律動;溯源
[中圖分類號] J72 [文獻標識碼]A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在甲骨文中,是唯一專門用于族群命名的文字。古羌人分布很廣,他們被稱為“向外輸血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羌族的遷徙之行,就像飄飛的蒲公英種子,落地為家,其若干分支由于各種條件和原因,逐漸演變發展成為漢藏語系中藏緬語系的各民族,漢族、彝族、藏族、納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基諾族\景頗等民族都有他的血液存在。如今的羌族是古羌人中唯一保留其族稱的,是保留了其部分傳統文化中若干分支中的一支。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北川一帶,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大多生活在地勢較平坦的高原或有溪水經過的半山處。他們有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匯了農耕與游牧文化。羌族舞蹈,起源于羌人獨特的生活環境,是在羌族社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而形成的。
一、薩朗舞的“一順邊頂胯”律動
(一)羌族舞蹈中的“薩朗”
羌人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自己的語言,雖遺失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其舞蹈記錄著族群文化,能夠較好地承擔文字的功能,從而將羌民族的情感和經歷的各種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羌族的民間舞蹈大體分為自娛性、祭祀性、禮俗性三種類型。自娛性舞蹈,簡單地說,就是借由跳舞達到自我娛樂的目的;祭祀性舞蹈,主要出現在原始的宗教儀式和巫術儀式中,以舞通神是重要的環節;禮俗性舞蹈是在禮儀和習俗中表演的舞蹈。
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1)“薩朗”,其表演輕快熱烈、靈活多變,在喜慶節日期間進行,男女老幼皆宜,屬于自娛性舞蹈。(2)“席步蹴”,古樸、沉穩有力,是舉行喪事或民間祭祀辦酒席時所跳的舞蹈,男女皆宜,也屬于自娛性舞蹈。(3)“羊皮鼓舞”,敏捷、穩健、熱烈而緊張,是羌族釋比做法祭祀時跳的內容為宗教載體的舞蹈,屬于成年男子的祭祀性舞蹈。(4)“跳盔甲”,威武、剛健而粗獷,為舉行葬禮時跳的舞蹈,女歌男舞,屬于祭祀性舞蹈。(5)“忍木納·聳瓦”,莊重而典雅,是迎賓送客的禮儀性舞蹈,為老年人表演、男女參與的歌舞并重的舞蹈,屬于禮俗性舞蹈。
在這些形式中,“薩朗”是羌族地區最為常見的舞蹈形式。如“祭山會”與“羌年節”都是羌族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聚在一起跳“薩朗”。“祭山會”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期間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會插滿柏樹枝,柏樹枝上裝飾著彩紙剪成的花朵,全寨人聚在一起轉山祭神,喝咂酒的同時跳“薩朗”;“羌年節”每年十月初一開始,為期3-5天,有的村寨一直延續到十月初十才結束,節日期間還愿祭神,全寨人吃團圓飯、喝咂酒、跳“薩朗”,直到盡歡而散。
(二)薩朗舞的“一順邊頂胯”律動
關于羌族舞蹈的律動,羅雄巖在《中國舞蹈民間文化教程》中說:“舞蹈中,手臂動作較少,腿部動作較多……這種舞蹈動律是隨舞者移動重心、胯向兩側斜前方頂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側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胴體)做軸向的環動,上身微擰傾,從而形成S形的優美體態。這種別致的動態和韻律,即為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順邊之美,它貫穿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薩朗表現得最為突出?!痹谶@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兩點:其一,文中胯部的描述出現了3次,而且指明尤以“薩朗”最為突出,說明胯部的律動在薩朗舞中至關重要;其二,強調了胯部律動所形成的“一順邊”的美是羌族舞蹈所特有的美,尤以“薩朗”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筆者將羅雄巖的觀點與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劇目《薩朗少女》進行對比,也進一步印證了羌族舞蹈的這些特點??梢姡甲逅_朗舞的“一順邊”律動是最有代表性的。胯部律動的“一順邊”形成了薩朗舞乃至羌族舞蹈中特有的美感。筆者在四川實地考察中,了解到薩朗舞已被作為汶川縣、茂縣的一種文化旅游景點來吸引游客。
二、薩朗舞胯部律動溯源
(一)薩朗舞胯部律動形成的土壤
首先是羌族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生產勞動狀況。古羌人居住在山高水險、交通閉塞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這里地勢陡峭、溝壑縱橫、飛瀑奔瀉、溶洞崢嶸,岷江、雜谷腦河等貫穿其中。由于羌人大多聚居于半山區、山澗中,需要側身或貼著墻壁行走,常年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勞動生活,其舞蹈“一順邊”的動作美感也因此產生。另外,由于羌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及輔以狩獵,日常負重多以背為主,下山時的動力作用使得胯部承擔重量,才能解放雙腿小跑移動。其次,在遠古時期,當人們的語言表達受到一定限制時,男女之間求愛的方式就以舞蹈形式出現,雙方靠舞蹈來交流情感。由于以狩獵、畜牧為生的古羌人以豐滿、肥壯為美的意識[1]41,所以他們的舞蹈表演也注重曲線美,特別夸張胯部。再次是原始社會的母性崇拜。先民認為女性是唯美而崇高的,她們可以孕育生命、繁衍族群、主宰著人的身體,為了祈求豐收,每到春耕時候,都要由生過孩子的年輕婦女到固定場所赤身裸體地跳舞。舞蹈主要以胯部動作、模仿婦女生孩子的動作為主,這是以女性的繁衍能力來祈求豐產。舞蹈時,突出女性胯部的動作,顯示出“S”型的舞姿。此外,羌人舞動時,腰帶隨著胯部動律在身后輕輕擺動,腰帶上的流蘇、彩帶、珠子等可以突出胯部律動的空間與幅度。
(二)崇“羊”精神是薩朗舞律動生成的母體
說到“羌”與“羊”的關系,民間有一種說法:“牧羊的男人即姓羌,牧羊的女人即姓姜?!盵2]99羌族的男人堅韌,羌族的女人靈氣,他們不僅在羊的身上攝取生活必需品,而且認為羊身上具有靈氣,能保護部族的成員。傳說羚羊受到追趕,逃到了懸崖峭壁上,老公羊犧牲自己做跳板,結果老公羊死了,母羊和小羊存活下來,這樣的壯舉,讓這個羊群的“種族”得以延續。這個過程,好似羌人經過征戰不斷遷徙,一路延續下來。所以,羌人對羊有特殊的情感。
羌人信奉“萬物有靈”,白羊在羌族“釋比”經典中被賦予了神圣的宗教內涵。羌人祭祀敬神,其祭祀儀式里有一個環節是敬奉“犧牲”,通過它建立起一個橫跨人界和神界的橋梁。被犧牲的人或物在儀式中被毀滅,這種犧牲精神不只是表現在祭祀上,更是深深地扎根在羌族人的靈魂中。因為這種犧牲小我保全大局的悲壯精神通過“遷徙”在這個民族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塑造了這一個族群的文化類型,隨著其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在潛移默化地接受并消化這種文化精神后,便不自覺地呈現出特定的風貌、精神和行為方式,并展現在其歌舞表演之中。由于羌族舞蹈形式近似藏族的鍋莊,所以有人把歡快的“薩朗”稱作“喜事鍋莊”,把在喪事活動中進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稱作“憂事鍋莊”。[3]喜事“薩朗”在節日慶典、文化交流、日常健身、自娛自樂的時候進行;憂事“薩朗”在祭祀、喪葬中進行,以娛神娛鬼。它們的舞蹈動作節奏有快慢之分,由于前者娛樂性強,其胯部律動更優美豐富。
(三)“薩朗”文化是薩朗舞律動延展的場域
“薩朗”,羌語意為“唱起來,跳起來”。關于其起源,眾說紛紜。其一是傳說熱比娃上天取火,將火藏于白石,人間有火后,羌人的生活則有了徹底的改變,每當羌人狩獵歸來,族人們都燃起篝火,烤食獵物,載歌載舞。其二源于“薩朗姐”的傳說:從前,羊角花開時,在茂縣曲谷西湖寨,有一位唱著歌、跳著舞的美麗羌族少女,她叫“薩朗”,人們循著美妙的歌聲找來,請她教跳舞學唱歌。可好景不長,后來“薩朗”被惡人所害,人們為了紀念她,將她的墳建在西湖寨后的山梁上,修成一座石塔。每當羊角花開時(五月初五),婦女們都到石塔周圍跳舞唱歌,以紀念“薩朗”女神,這一天就約定俗成地成了婦女們的傳統節日,薩朗歌舞就流傳了下來。其三是認為“薩朗”來源于古典祭祀舞蹈,來源于“釋比”的神靈祭祀活動,由最初的圖騰崇拜發展到人神崇拜。其四,1973年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了舞蹈紋彩陶盆,有人認為其上面的舞蹈形態風貌都和現在的“薩朗”十分相似,可以明顯地看到距今5000年古羌文化的遺存。舞蹈紋彩陶盆的出土地孫家寨,在馬家窯文化中就是古代的河湟地區,而河湟地區就是古羌人開發過的地方。[4]為此,筆者特地到青海博物館親眼目睹了這一舞蹈紋彩陶盆:一群年輕的女性手牽著手起舞,舞者裙擺和腳下的方向導致的身體傾斜度是不一樣的,從身體律動狀態來看,她們是以胯為發力點的,由此可見薩朗舞的原始雛形。
(四)“釋比”的傳播是薩朗舞律動傳承的脈絡
羌族“釋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代言人,是羌人對本族男性經師的一種稱呼。他們集社會祭司、求神驅魔、祛疫解厄、定規祭日、民間說唱、歌舞吹奏以及戲劇表演等為一身,不僅保留了羌文化的主要內容、史詩、創世紀、哲學倫理、天文歷法、建筑技藝、婚喪嫁娶、釋比戲劇等經典,而且主持羌族社會的各種文化活動,并精于各種舞蹈音樂。縱觀釋比的祭祀、法事活動以及所有的民間活動過程,都是以唱和舞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始終。
結 語
總之,自然與社會環境是羌族薩朗舞胯部律動形成的土壤;羌族人身上“羊”的精神特質是律動生成的母體;“薩朗”文化是律動延展的場域;羌族“釋比”的傳播是律動傳承的脈絡。只有從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以及羌民的社會文化、審美觀念、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作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考察,我們才能深刻理解羌族舞蹈律動的特質。
參考文獻:
[1]秀花.試論羌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及成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2).
[2]李德書.從羊崇拜圖形看羌文化傳承[C].羌文化與鳳縣,2011
[3]羅雄巖.羌族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規律的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
[4]車曉夏.民間傳統舞蹈的藝術價值與傳承思考——以羌族傳統舞蹈“薩朗”為例[J].四川戲劇,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