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鑫琥
摘要:泱泱大國,文化之邦。悠久的藝術沉淀,燦爛的華夏文明,一點一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代人不能舍棄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需要傳承下去的文化瑰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在教學中做好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對中華藝術的理解,增強學生對中華藝術的傳承,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成為了當下的教學內涵,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關鍵詞:美育工作;弘揚精神;中華美育精神
引言:
學生階段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美育工作作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當下教育環境悄然變化的情況下,對美育工作的內涵也有了相應的改變。教育工作者開始更加注重美育工作的開展,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育教學中去,這對引導學生認識了解傳統藝術、提高對美的感知與創造力,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將會有莫大的助益,從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一、德美并行,內外兼修
中國作為一個傳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因此在德育教學方面頗有成效。對于幼兒園的學生,初高中的學生,以至于到進入大學的學生,所有學校都在提倡者要將德育教學貫徹始終,提出要將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而這也的確對于塑造學生優良品德起了積極作用。可是,中華文化作為有積極文化內涵和深厚藝術底蘊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在對于“美”的宣揚和熏陶上是占有不可小覷的地位的[1]。
在此基礎上,宣揚美育工作開展的潮流就應運而生,美育工作教學也開始走進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優秀的教育不僅僅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對知識的思辨能力,對美的欣賞與創造能力。而美育教育就能很好地將這種能力歸還給學生,通過對藝術進行賞析,從而發現其中的魅力,在對藝術以及藝術創造者的創作背景能夠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以此對照社會現實進行自我思考,從而達到全面能力的綜合提升。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將美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為社會培養一個內外兼修、品學兼優的人才[2]。
二、弘揚傳統,藝術熏陶
美育工作如果想要得到有深度有意義的開展,首先就要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藝術涵蓋其中。中華文化作為傳承年代最為久遠并且從未間斷的優秀文化,其魅力與內涵可見一斑,作為中華文化的接班人,在進行美育工作的傳承和教育時,更應當時時刻刻謹記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藝術進行宣揚,高雅的藝術不再是難以接近的陽春白雪,而能夠走進學生們的生活中,給學生們帶來能夠感知生活、感恩社會、感謝世界的一種途徑和手段。任何一種教育,其最終目的都不過是為了使人們獲得一種感知世界的途徑,從而熱愛生命,而美育工作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因此,教育工作者們要積極對傳統藝術進行正確的解釋和合理的表述,使學生們能夠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在對美的接觸上得到藝術熏陶,從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3]。
三、區分優良,藝術甄選
在眾多傳統文化中,在眾多優秀藝術中,難免會存在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的現象。優秀的藝術會使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美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而低俗的藝術將會使學生樹立一個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形成對社會的抵觸心理,不利于其自身發展。因此,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在面對百花齊放、群星璀璨的藝術星河中,如何篩選甄別出具有良好美育教育價值的藝術就成為重中之重。
每個人對于同一件藝術品的褒貶評價不一,因此在對藝術進行宣揚和解釋時,教育者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美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宣揚藝術中“好”的一面和“善”的一面,以此使學生得到美好的藝術熏陶。只有能夠使學生在進行美育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到社會和生活的美好,這樣的美育才能稱之為是成功的[4]。
四、以人為本,注重創新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在面對同一件藝術品時,每一個接受者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于藝術會形成自我的獨特的感知能力。因此,作為教育者,在進行美育工作時,不能對所有學生進行定性的要求和約束,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想法,允許差異化,允許特殊化。
在學生對于藝術有不同的理解時,教育者不可一并否認,要在符合實際的情況下進行積極引導,要時時刻刻將人本理念融入在日常教學中。同時,鼓勵學生有不一樣的理解思路,鼓勵學生進行二次創作,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于世界的理解付諸實際。真正的美育不應當只是停留在對前人作品的理解與賞析上,而應當要在現實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只有在對知識的理解上積極運用,才可以將美育工作深刻開展,才能使美育精神源遠流長。
五、借助媒體,趁勢而為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新媒體大數據時代已經開始發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作為教育者,如果想要將美育工作有效深刻地開展,就必須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因此,借助新媒體進行積極宣傳將成為大勢所趨。
通過借助媒體的宣傳,開展美育工作的社會需要以及積極意義將會深入人心,社會了解了美育工作,就會對其進行更多的輿論支持和社會認同,從而使接下來的美育工作開展如虎添翼,美育精神也能借此從校園走進社會,從學生走進每一個公民的心中,使中華美育精神能夠真正地傳承下去。
六、結束語
美育工作作為新的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途徑,其社會需要以及開展意義不言而喻。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日后的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德育教學的開展,更要注重美育教學的開展。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藝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學生才能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同時,在教育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人本理念的灌輸,尊重學生對于藝術的看法和理解,注重培養其藝術創新的能力。最后,教育者要積極借助媒體的力量,積極宣傳美育工作以及美育精神,使美育工作能得到有效開展,使中華美育精神能得到有效傳承。
參考文獻
[1]仲呈祥. “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學習《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筆記[J]. 音樂傳播,2018,38(03):7-10.
[2]天津市實驗中學. 加強藝術教育與美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 天津教育,2017(7):15-16.
[3]袁路. 淺談審美教育的實質和現代美育建設[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210-211.
[4]王宏宇,高潔. 關于純音樂在高教美育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的思考[J]. 音樂創作,2018,327(11):189-191.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