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春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借助多媒體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展開深入研究,通過重要性分析,重點提出了幾點優化措施,比如加強開放課堂的創建、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等,充分彰顯出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價值,實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化的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歷史課堂;措施
在科學技術的強大推動下,極大地促進了多媒體教學的應用,這對諸多學科已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對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已經成為初中歷史教師高度關注的話題之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高效化的歷史課堂氛圍,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并致力于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升至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一、借助多媒體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與其他學科相對比,歷史學科的學科差異性比較顯著,教師要講解的歷史事件,必須要進行點撥,而且還要結合歷史案例,為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提供極大的便利性。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可以將歷史課堂的實效性和高效性充分體現出來,特別在重大歷史事件學習過程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確保歷史教學與高效性和充實性等需求相符合,并滿足教學內容的內在要求。比如在學習“林則徐虎門硝煙”過程中,教師在講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完整呈現出來【1】,以便于學生對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以及意義等進行充分了解,從而感受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英勇無畏的精神。
(二)有利于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升上來
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回顧,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對歷史厚重感和深刻感的思想認知。通過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不斷優化和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還可以不斷提高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賦予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在講解課本知識過程中,學生的學生興趣并不高,也很難對當時所處的歷史場景進行感受,而借助多媒體視頻,可以集中化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參與熱情充分調動起來。
二、借助多媒體構建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的優化措施
(一)加強開放課堂的創建
結合新課程標準可以看出,歷史教學的開展旨在更好地傳授歷史知識,并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觀。所以教師必須要注重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目前,一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并沒有積極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表達出來,所以必須要加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勇于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見解。比如在教學“收復臺灣抗擊沙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相關歷史影像播放出來,然后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觀后感,進而教師結合學生的觀后感做出相應的歸納和總結。
(二)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般來說,心智發展規律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且初中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尚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所以教師要加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簡化抽象化的知識,落實好直觀性和形象性等原則,將教學重難點突破掉,為取得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推恩令時,教師可以借助大屏幕,將一個蘋果和橘子展示出來,然后對學生說“我們將蘋果和橘子分別比作中央政府和諸侯國,諸侯國實力往往比較強,對中央政府統治產生了極大的控制和影響。那么同學們分析一下,為什么漢武帝能夠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呢?”,一些學生回答道“實施了推恩令。”隨即教師可以對橘子進行分塊,并將一瓣橘子與蘋果進行對比和分析【2】。隨即將推恩令的示意圖展示出來。學生在觀看圖書中,明確了推恩令的含義和意義。基于此,可以確保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進而使教學重難點順利得以解決。
(三)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多媒體影視資料進行應用,可以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充分調動出來。比如在講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教師可以將電影《火燒圓明園》給學生播放出來,在觀看過程中,學生的情緒高漲,比如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以后,對文物古跡進行破壞和焚燒,并且在焚燒以后,還特寫了殘垣斷壁,這時學生憤怒不已。而在清朝統治者賣國求榮時,學生們紛紛感到十痛心。所以說,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學生仿佛身處當時的時代背景,而且在教師的解讀下,大大激發學生了思想情感,其感染力和震撼力比較強,并對真善美、假惡丑形成一定的思想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借助多媒體,加強高效初中歷史課堂的構建勢在必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知識點,加深理解和記憶,而且還可以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魅力,開闊學生的思維和眼界,提高對歷史教學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曹慶海.巧妙設計,有效輔助——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62.
[2]陳德剛.多媒體設備優化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51-52.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第一七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