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婷婷 王猛
摘要:利用延慶國家基本站日照觀測資料,運用了統計學方法,分析了延慶日照時數的年、季、月變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1960-2018年延慶日照時數呈現出略有減少的趨勢,20世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日照時數下降較明顯,21世紀20年代略有所增加。季節差異也相對明顯,夏季和秋季減少相對明顯,春季和冬季相對緩慢。各月日照時數變化幅度不大。
關鍵詞: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延慶
日照時數是指一天內太陽直射光線照射地面的時間。在氣象上日照時數是指太陽在一地實際照射的時數。在一給定時間內,日照時數定義為太陽直接輻照度達到或超過120w/㎡的各段時間的總和,以小時為單位,取一位小數。日照時數也可稱為實照時數。日照時數不僅僅是太陽輻射強弱的直接表現,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的變化,延慶的日照時數也在變化,日照時數的變化對農業的生產和人類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利用延慶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日照觀測數據,來分析延慶日照時數日照變化的氣候特征。
1.資料來源及分析方法
利用延慶國家基本氣象站的1960-2018年的日、月、年日照時數資料,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延慶日照時數的年、季、月的變化特征,找出延慶日照時數變化規律。根據近30年(1988-2018年)氣候值作為參考。將四季劃分如下,春季3-5月,夏季6-8,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
2.變化特征分析與結果
2.1日照時數的年代變化特征
從1960-2018年延慶各年代平均日照時數(圖1)來看,20世紀60年代-21世紀20年代日照時數整體是呈下降的趨勢,20世紀60年代平均日照時數最多為2837.3h,20世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日照時數下降較明顯,21世紀10年代達到最少,平均日照時數為2592.8h,平均日照時數最多和最少相差244.5h,21世紀20年代略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20世紀60-90年代。
2.2日照時數年的變化特征
從年日照時數(圖2)變化來看,日照時數呈減少趨勢,日照時數的變化率為-49h/10年,年日照時數最多為3120.8h,出現在1968年,年日照時數最少短為2305.5h,出現在2006年,最多年與最少年相差815.3h。1960-2018年平均年日照時數2712.4h,1969-1989年年日照時數以高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主,1990-2018年年日照時數以低于年日照時數為主。
2.3日照時數季節的變化特征
從1961-2018年四季日照時數變化(圖3)來看,延慶四季的日照時數都呈減少趨勢,但各季節的變化率不同,分別為春季-5.9h/10年,夏季-19.1h/10年,秋季-16.6h/10年,冬季-7.4h/10年。由此看出,夏季和秋季日照時數減少相對比較快,春季和冬季日照時數減少相對較緩慢,這也反映了延慶日照時數的減少主要夏季和秋季日照時數減少造成的。
2.4日照時數月的變化特征
1960-2018年延慶逐月日照時數(圖4)的變化趨勢來看,各月日照時數變化幅度不大,各月變化率也各不相同,其中1-4月日照時數呈逐漸增加趨勢,5月平均日照時數最多,為279.3h,6-12月日照時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12月平均日照時數最少,為196.8h,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了82.6h。
3.結論
1960-2018年延慶日照時數整體呈減少趨勢,20世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日照時數下降較明顯,21世紀20年代略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20世紀60-90年代。季節差異也相對明顯,夏季和秋季減少相對明顯,春季和冬季相對緩慢。但各月日照時數變化幅度不大,其中1-4月日照時數呈逐漸增加趨勢,5月平均日照時數最多,6-12月日照時數呈逐漸減少的趨勢。日照時數的多少與人類的生活棲息相關,隨著人類生活的不斷提高,二氧化碳排放也增加了,大氣污染也加重了,霧霾天氣也隨之增加,從而使日照時數也在逐漸減少。
參考文獻
[1]楊波,王洪祥等.1981—2010 年大連市旅順口區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6(16):193-194.
[2]曹旭,王洪祥等.1961—2010年瓦房店市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18):168-172.
[3]譚祥,吉奇.近57年本溪山區日照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408-410.
[4]黃肖寒,楊睿等.近54年羅城日照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陜西氣象,2014(1):13-17.
[5]郭金強,劉輝.1961-2018年石河子市日照時數變化特征[J].現代農業科技,2018(24):213-217.
作者簡介:程婷婷(1987.4-),女,漢族,吉林四平市人,大學本科學歷,延慶區氣象局從事測預報工作。
(作者單位:北京市延慶區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