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摘要:綠色發展理念提出于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對于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路徑的探究也是學術界研究的方向和熱點,學者們更多從國家視角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實現路徑進行探尋。然而,在研究綠色發展理念路徑選擇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基于政治視角對綠色發展理念進行探究,還要關注到社會和個人領域。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路徑;探析
在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路徑選擇上,除了大家一致認為的在政治層面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是最主要的途徑外,還要注意到社會層面的非盈利組織和個人層面的公益行為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因素。
一、高效的制度設計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主要路徑
當今學術界,對于綠色發展路徑選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進行有效地制度安排。面對眾多關于綠色發展政治層面實現路徑的研究,我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濟基礎方面的制度安排,即如何堅持和完善現有經濟制度。另一類則是上層建筑方面的制度設計,即如何通過有效政策制度實現國家治理。
堅持和完善現有的基本經濟制度,加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綠色發展觀念引導,建立健全綠色發展法律法規,實施政策引導,推動綠色產業的落地發展。[1]我國公有制經濟占據主體性的地位,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公有制經濟中去。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我國最有發展活力的經濟形式,它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也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強市場活力,要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的綠色發展,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給予綠色發展企業發展壯大的成長環境。[2]
完善國家治理現代化機制。基于國家層面,應該加強相關立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展現提供法律支持,發揮強有力宏觀調控的制度優勢。[3]政府要在首先要有爭取的綠色發展行政觀念,不要一昧地追求GDP的數量增長,一昧地追求政績,要把經濟發展質量作為發展的目標。要不斷地強化監管機制,對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企業實施嚴懲嚴處,同時政府自身也要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
二、非盈利組織的發展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
非盈利組織是綠色發展理念落地實施的助力器。可將其劃分為一般作用和政治作用兩大類。一般作用是指它為社會成員提供社會服務,比如養老院、民辦學校等等,它也是政府與企業、社會重要的溝通紐帶,一方面,非盈利組織會向政府提供來自的社會、企業的各種相關信息,以便政府做出正確的方針與策略;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提高相關政策落地實施的效率。非盈利組織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政府的職能,有利于培育人們民主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公民參政議政。
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政策法規的支持力度,重視非盈利組織的發展,為非盈利組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成長環境。非盈利組織發展壯大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才。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引導和支持非盈組織高端人才的培養,為高端人才提供相應的支持政策,為非盈利組織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補充。政府應鼓勵和支持非盈利組織的發展,履行自己的職能,引導和支持相關行業發展,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發揮非盈利組織應有作用。我們應該積極投身于非盈利組織的工作中去,為非盈利組織建言獻策,輸送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三、個人慈善和公益行為是實現綠色發展不可忽略的路徑選擇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正確的公益慈善理念,強化自身的公益慈善能力和素質。“天天公益,人人慈善”應該轉化為現實行動,不應只停留于宣傳與口號的展現,意識的樹立是公益和慈善的開始,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意義非凡。我們不僅自身要有這種意識,還要不斷地去影響別人。要把這種意識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全民貫徹“天天公益,人人慈善”的理念才是公益成功的開始。學習慈善與公益的相關知識,了解慈善與公益的重大意義,熟悉其相關流程,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杜絕盲目投身于慈善與公益的行為。慈善與公益雖然需要人人都行動起來,但有時候慈善和公益的工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的。[4]要想勝任慈善和公益的工作,發揮自身的最大能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自身的知識儲備要足夠豐富。因此,對于慈善與公益知識的學習,不能只針對書本,這樣容易形成本本主義的錯誤,我們要在加強書本知識學習的同時,不斷在實踐中錘煉自己,不斷提高自身投身公益與慈善的能力。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出發,切實把天天公益落到實處,只要人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綠色發展的實現只是時間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洪彬.“包容性增長”的政治邏輯分析[J].理論研究,2011(01):21-24.
[2]陳向義.“全國‘歷史唯物主義和當代中國發展理論研討會”綜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10):2-2.
[3]葛玉御.以綠色發展理念“綠化”我國稅制[J].稅務研究,2016(10):8-13.
[4]柳禮泉,陽可婧.大學生對綠色發展理念認同的邏輯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7(02):92-96.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