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宇
摘要:新常態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中呈現的主要特點,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的發展由高速轉變為中速水平,且不再僅僅關注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更要關注我國經濟質量的增長。對于經濟質量增長來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做好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改善環境治理局面等相關內容。而改善環境治理局面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局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自然環節改善相協調這一局面。因此,本文以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工作思考為研究目標,首先分析了新常態下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然后就如何改善當前形勢下的環境保護工作局面,提出了多個層面的思路,從而為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平穩開展。
關鍵詞:新常態;環境保護工;新思維
前言:
新常態是新時期我國新一屆領導人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判斷,其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在這一新常態下,我國對于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對這些因素的調整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尤其是環境保護工作方面。對于這樣工作環節,其要求依托國家戰略發展大局,沿著認識、適應及創新的思路,按照自然規律來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從而開啟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征程。
1.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新機遇與新挑戰分析
1.1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新機遇分析
早期我國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發展層面進行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價值導向,導致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相關工作的忽視,使得其工作開展形同虛設。而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開始重視環境治理問題,做出了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決策,從而使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引來新的歷史機遇期,對于這一新機遇來說其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1)當前改革紅利釋放,經濟發展轉型,導致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意志更加堅定,我國環境治理工作進入改善期;(2)當前我國提出了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舉措,從而開始摒棄原來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形式,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3)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有高速轉變為中速,使得污染型經濟的增長空間收窄,這對于我國環境保護局面有所改善;(4)當前我國能源結構進入調整新階段,高能耗行業發展收窄,而“低碳”經濟開始蓬勃生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從而大大有助于改善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局面。
1.2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新挑戰分析
新常態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盡管有著很好發展機遇,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挑戰,使得我國環保工作在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引入了不穩定因素,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當前我國環保工作中面臨的新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1)從世界大局來看,環境利益趨向多元化、復雜化,能源、資源等制約國家戰略發展的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產生影響,由此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帶來挑戰;(2)當前我國生態安全格局與區域性環境污染治理呈現新的特征,即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均衡,導致在環境保護工作上難以處于一個水平上度量,這給我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帶來困難;(3)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工作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協調存在一定難度,導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的執行效果有限。
2.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新思維分析
2.1構建環保相關的法制體系的新思維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從國家發展大局上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極為落后,為了促進迅速改善我國落后的局面,實現了經濟先行,環境靠后的思維來發展我國經濟,導致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的局面。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使得我國環境污染情況有所改善。對于這一環保工作環節來說,首先是要從法律體制的構建上來為環保工作的推行掃清障礙。即以當前頒布的環保法為基礎,明確政府、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改革和萬涵執法體系,提升執法力度,從而構建行之有效的執法管理體系。此外要數理生態紅線,并通過構建的法律保障體系來嚴守這一紅線,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局面的改善。
2.2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新思維分析
對于這一工作思維來說,就是要求立足我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新要求,積極推進有關盲目地有危害環境的決策終身問責機制以及損害賠償制度,通過這一方式來強力政府單位的決策行為,并利用誰損害誰賠償的懲罰機制來實現生態補償,并以此為基礎來完善環境影響的評估機制,從而對各種涉及環境污染的行為的規范化評價,從而為問責機制的有效執行提供執行依據。此外,還應構建環境審計制度,實現對所在區域的地方政府單位的政策行為是否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的全面科學的判斷,從而從政府到企業,從企業到個人的等環節構建良好的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從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對個人、企業以及政府相關的對環境保護相關行為的約束,這對于改善我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局面有所幫助。
2.3構建全面有效、標本兼治的管理體系的新思維分析
構建全面有效、標本兼治的管理體系是居于新常態形式下的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新的工作思維。早期的治理工作主要是從治標的思想上開展,導致出現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奇怪現象,其本質就是因為沒有對這一環境保護工作沒有一個本質的認識,認為只是實現了生態復原就可以,這種沒有從源頭上的治理方式導致這一局面的出現是不足為奇的。因此針對這一局面,對于當前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來說,要根據環境污染和治理的工作規章制度,從治標角度上將污染源清理,并對污染區域進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從根本上就是針對污染企業的污染行為進行嚴格管控,做好對容易污染地區的監管,雙管齊下的工作方式從兩個層次上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有助于協調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工作的進展。
2.4構建改善環境質量的政策支持體系的新思維分析
對于這一工作思維來說,就是要求重視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完善價格體系,從而實現市場對于環境治理和保護的作用的提升。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開展生態金融工作,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理財齊全,研究風險規避和分散機制來構建相關金融構建,吸引相關企業進入這一環保新行業,在此基礎上推行排污權交易機制,構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有序開發環境管理領域,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服務業的發展。通過這一舉措可在市場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建立平穩協調的良性運行機制,從而實現我國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大局面,為提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環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3.結語
新常態是新時期我國新一屆領導人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判斷,其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環境治理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中的一個具體要求,其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實現經濟發展和自然環節改善相協調這一局面。基于此,本文緊緊圍繞“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工作思考”這一議題,重點分析了新常態下的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并分析了新常態下的環境保護新思維,從而為促進我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的穩步推進提供基礎思路。
參考文獻
[1]劉景澤.對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10):65-66.
[2]劉福明.認識新常態 把握新機遇 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進行——對新常態下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和思考[J].環境保護,2015,43(13):61-63.
(作者單位:沈陽賽思環境工程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