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骉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校長)

做校長的都知道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既來自于職前系統的專業學習,更需要職后的規范研訓和實踐鍛煉。做校長的也都知道,教師的職后專業研訓,包括教師個體的自我專業研修和學校有針對性的團隊培訓,是根很難啃的“骨頭”,國家、地方和學校都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精力和物力,但收效甚微。
在籌建杭州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學校的工作中,有一件事讓我豁然開朗。
在新教師培訓中,我們提出了團隊自治的管理辦法,由每個人參與、策劃、執行有關學校建設的議題,其中就包括開學典禮策劃。而在此之前,每個學科教師都有自己心中關于開學的創意,于是我們就形成了一個團隊策劃小組,制定方案、設計環節和內容,將每個步驟分配給不同的老師,最終形成了一張大網,每個老師都是一個關鍵點,而參與的學生則需要穿過每個點,形成一個面,最后達到終點即是我們整個開學典禮的全部內容。因為整個項目還在進行中,也請期待我們最后的成果,相信來自每個人的創意集結,即是代表我們學校最好的創造力。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想說的是:只要學校管理者能蹲下來傾聽教師的需求,并能結合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制訂專項規劃、系統設計方案、注重內容的適切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教師們潛在的參與熱情與能力還是能被點燃的,要相信教師是自愛自重的,他們十分顧及自身的專業尊嚴和安全,這是教師參與關及他們自身發展的思想基礎和情感基礎。關鍵是管理者要去發現、去激發,要順勢而為、因需制宜。
改變校本培訓低效低迷的現狀或許突破口就在于此——喚醒培訓主體教師的內驅力,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利,指導他們的參與能力和技巧,讓他們既做好受訓者,也當好培訓者,更是管理者和得益者。
不久前我們學校新教師培訓項目的規劃和實施過程恰好印證了“關鍵是管理者要去發現、去激發,要順勢而為、因需制宜”的觀點。
新教師是學校的希望,對新教師的專業研訓當然重視有加,新教師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畫好專業發展的線路圖,我們未雨綢繆,設計了一整套規劃嚴謹、設計系統的培訓方案,培訓主題、培訓內容、培訓途徑、培訓方法和考核方式我們反復斟酌,力求完美,還準備邀請專家大咖面授機宜。我們期待新教師們的欣然接受和由衷感激。
“校長,新教師的培訓可否聽聽我們新教師的想法,讓我們說說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想法難免幼稚,可能過于理想,但是我們的心聲,我們還是希望這次培訓能考慮到我們剛畢業的快要入職的新手特點,設計一個適合我們的培訓方案。”一個新教師在一次閑聊中認真地表達了他的想法。
這句閑聊中的認真話,促發了我們對絞盡腦汁才制訂好的培訓方案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
培訓主題的確定基于他們的需求,并能引領他們的需求。
培訓的課程架構的設置盡量貼近他們的現實需要,凸顯新教師的特殊需求。
不請任何專家大咖,把整塊的時間有設計有要求地交給他們,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主張和見解。把培訓手冊的制作權交給他們,讓他們在動態的培訓過程中不斷梳理學習內容和學習收獲,讓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認識學習的要求并認同學習的要求。
成立學員自治小組,將培訓過程中的安全管理、經費管理、材料管理、外出活動管理等權利交給他們。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他們,讓他們自評互評,也讓他們評價我們學校管理者的工作效果。
給了信任、給了權利、給了相關保障,培訓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新教師的自信、熱情、能力和合作精神令我刮目相看。更大的收獲還是我們對教師職后的專業研訓這根難啃的“硬骨頭”作了重新審視,找到了一條啃下這根“硬骨頭”的新路——眾籌式項目管理。
眾籌這個商業融資模式借用到學校的管理中,借用到“教師職后專業研訓項目”的管理中,又有了發起引領、目標一致、框架共建、任務明確、合伙關系和利益共享的金融和教育共融的特點和要求。
眾籌式項目管理更多的是指向具體的某個項目的管理,校長或者其他學校管理者應該是項目的創意者和發起者,作為發起者必須向有志向、有能力參與項目管理和實施的一線教師闡述清楚項目的意義和價值,尤其要強調項目于他們的利益關系。然后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明確項目實施的原則,確定項目的合伙人關系,明確項目的任務框架,包括項目實施的內容、形式和時間節點,清楚項目的運作方式和成果共享的方式,讓參與者既有強大的內驅力,又有明晰的參與方法和路徑。
眾籌式項目管理實際上是一種順民意、集民智的民主管理模式。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取決于學校管理者的自我調整和自我革命,必須要改變固有的觀念和管理方式,我們在新教師培訓的實踐中明白,管理者要做的是“給方向、給原則、給權利、給服務和給氛圍”,眾籌式項目管理,不是管理者讓位、更不是缺位,管理者要到位,做該做的事。
眾籌式項目管理并非毫無原則、毫無設計、毫無管理的放羊式或放縱式管理,作為項目的發起者必須在項目起始時、過程中牢牢把握住項目的實施方向,保證項目的價值和意義得以充分實現。為了項目目標的達成,發起者還需要與參與者共同商議項目實施的原則,并在實施過程中督促原則的落實和體現,以保證項目的實施不走樣。
既然是眾籌,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一線教師必須擁有相應的權利。比如對項目實施的表決權,比如在充分了解項目意義和價值基礎上選擇是否參與的權利,比如對實施的任務分配、形式選擇的商議權,比如充分享受項目成果的消費權等。只有當參與者真正擁有相應的權利時,他們才會是真正的實施主體,也才能主動地創造性地去落實各項任務,并獲得成功的體驗。
項目的大多數參與者是教學一線的教師,他們對項目的研究和實施并不專業,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項目的發起者要組織專業的力量給予教師們專業的指導和培訓,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服務”。像“教師職后專業研訓項目”就需要學校給予項目實施的策略和途徑以指導。
為了實施好此項目,學校就需要告訴參與者實施的基本步驟和相關要求,需要按“需求調研、課程架構、資源組織和管理跟進”四個步驟開展工作。
“教師職后專業研訓項目”整體規劃的前提就是要作廣泛的“市場調研”,需要從教師角度和學科角度掌握最真實和最迫切的“用戶需求”,并根據引領性需求,諸如國家標準、地方政策和學校要求,將以教師需求為主體的各種需求結構化,成為課程框架的架構依據。
然后在此基礎上,依據“用戶需求”,依據引領性需求,依據課程建設的原則,架構以學科精神和學科能力為中心的“教師職后專業研訓”的課程體系。
架構此體系者應該是學校的每位教師,每位教師就是項目的眾籌者,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需要專業發展,都需要保證自己職業安全。他們的參與過程就是認識、理解和認同項目的過程,項目的實施就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課程體系的實施,需要相對專業的課程資源的支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收集需要學校各方的努力。資源必須是適切的、便捷的、綜合的,最終要形成以學校教師自身為主的兼顧各種外部資源的資源網絡。學校管理者一定要轉變觀念,變“受訓者”為“培訓者”,要充分認識到學校那些擁有教學能力和智慧的教師就是最有說服力的培訓資源,讓他們充滿自信地成為培訓者,為其他教師培訓,從而形成“人人都可能是培訓者”的良性局面。
眾籌式項目管理模式,不是簡單地將教師從受訓者轉到培訓者的一個路徑,它為教師們提供了參與學校管理、創造自身價值的一種民主選擇機會,教師們借此可以嘗試和推廣自己的創意。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眾籌的過程就是一個問計于民,賦權于民,得益于民的文化浸潤過程。正確大膽地使用這種管理模式,能起到籌心(聚集教師的情感)、籌腦(汲取教師的智慧)、籌手(收集教師的實踐經驗)、籌腳(激發教師的探索精神)和籌嘴(鼓勵教師的評價欲望)的綜合效應。“教師職后專業研訓項目”這根難啃的骨頭,借助眾籌式項目管理模式得以有效的解決,學校的其他工作也可借鑒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