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萬 瑩
九江市雙峰小學在家校合作上的制度化轉型,讓家長以合作伙伴的方式,參與到學校治理中來,為學校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2013年3月,江西省教科所進入學校,對全校教師開展“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培訓。
通過培訓和探討,學校老師認識到科學地建立組織是將家校合作制度化的基礎和主要手段。可以由各種不同的組織形式承擔家校合作工作,如家長委員會、專業工作組、家校合作聯合行動委員會等,都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組織形式。

對于家校合作制度化,學校教師們也有了新的認知。由家長自主選出來的家長代表組成家長委員會,是家長主動參與的家長組織,我們需要鼓勵和保護家長的積極性,并對家委會工作中,每位家長委員應當承擔的職責有明確分工。培訓中,老師們還重點學習了來自美國愛普斯坦教授歸納和整理的家校合作活動的六種類型。(見表1)

※表1 家校合作活動的六種類型※
很多班主任對這六種類型表示認同,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判斷,相互交流和在家學習兩種類型開展較多,其他類型較少。
從家校合作的六個類型來說,國內家校之間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是單向的、片面的,很多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扮演的仍是傳統意義上的支持者角色:督促孩子學習,幫孩子檢查家庭作業,聆聽家長會上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的侃侃而談,在單向接受的過程中缺乏主動的參與。家校合作制度化的建設,正是要讓家長以合作伙伴的態度,主動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提高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建立家委會的準備工作,在新生報到的第一天就開展起來。
在一年級一班的第一次家長會上,班里有十余名家長參加到了家委會的競選當中,最后通過家長的民主投票選出了班上的7名家委會成員。
第一次家委會會議,大家明確了分工,設立家委會主席、會計、出納、活動策劃各一名,另外三名負責活動的組織協調。為了方便家長之間的溝通,他們將班級里的42名同學分成了7個小組,每一個家委會成員擔任這個組的家長聯絡人,負責與這些家長的溝通工作。
小組工作的形式,不僅減輕了班主任和家委會主席的工作壓力,而且讓每個社會階層的家長都有代言人,能夠充分地表達意見。
通過有計劃的家校合作,教師體會到家長主動參與是家校合作的第一步,體現了家校的平等關系。
專業工作組是基于兒童成長的目標,根據家校合作的六種類型分別建立,成員包括家長、老師和社區人員等家校合作的全部力量,每個專業工作組開展對應類型的主題活動。
工作組的成員相對穩定,能夠持續地、有層次地達成兒童培養目標,讓家校合作工作跳出經驗性的實踐層面,進入到制度化的框架內。
很多班級在新學期的家委會會議中,向家長介紹了家校合作專業工作組實施的目標和將要落實的培訓,很快各班就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家校合作專業工作組,涉及到課程指導、安全防衛、社會實踐、家庭教育、咨詢宣傳等多個方面。
各專業工作組以學校的年度工作目標為基礎,撰寫了一個詳細的年度行動計劃,以促進家校合作工作的展開。工作組的成員包括家長、教師、學校行政管理者,甚至學生。他們互相學習,制定基本規則和目標并執行活動、評估活動,共同解決問題、分享成功,讓學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新的高度和廣度。
三年級七班社會實踐專業工作組的目標,是由家委會成員——學生靜琪的爸爸提出的“培養有社會視野的兒童”。
這位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大學教授,認識到中美兒童很大的差異來源于視野的不同,美國兒童能夠從小就關注社會,同時以為社會做出貢獻而驕傲,目前中國兒童還比較缺乏這種意識。他決定要培養孩子從小就有寬廣的視野,關注這個國家里更多人的生活。
工作組經過幾次商討,確定了主題為“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內容,并且制定了詳細的活動安排和時間節點。整個活動歷時一年,在這一年里,工作組成員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帶孩子深入鄉村學校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給孩子先后做了四場培訓講座:如何制作PPT、怎樣做預算、演講的技巧、募捐的知識,并在班級里舉行演講比賽;引導孩子成立募捐小組,到社區進行宣講募捐;指導孩子購買留守兒童所需物品,與留守兒童交朋友通信……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走進教室走上講臺,老師走出教室走進社區,二者都以教育者的身份參與活動,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雖然工作組的目標是關愛留守兒童,培養孩子的社會視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開闊了眼界,同時也鍛煉了多種能力。專業工作組的建立,有效地利用和開發了家長資源寶庫,尊重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教育層次的家長,讓每一位家長都動起來,參與到學校各種教育活動中,而不僅僅局限于特長家長、智力家長對課程的支持和輔助。
這樣的資源整合已經從單純的利用走向了高層次的互動、共享,最終得益的是學校、家長、學生三方。
通過不斷的探索,家校合作工作從實踐經驗化轉向制度化,越來越多的教師體會到,任何一項教育教學工作都可以有家長的力量參與進來。家長不再是單純地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更重要的是和老師形成教育共同體,目標清楚分工合作。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了學校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家校合作中來,從志愿工作到家長課堂,從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到關注教師的個人成長,家長們的決策和權利意識正在覺醒,他們感覺到自己能夠影響教育,讓教育與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這無疑是一個最大的進步。
在制度化的視野下,學校的家校合作工作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學校專業工作組的建立多以班級為單位,達成的目標比較分散,缺乏學校發展的整體性。在未來的家校合作工作中,我們更應通過家校合作的制度化,來推動學校年度發展目標的清晰與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