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樂雄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蘇聯紅軍殲滅了希特勒號稱“可打開天堂之門”的鮑羅斯第6集團軍22萬人。此戰雖阻止了德軍向蘇聯腹地的深入,卻并沒奪得蘇德戰場主動權,仍處于戰略守勢。
不過,蘇德雙方對未來前景皆感渺茫,都有罷兵言和之意,于是在1943年6月間,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在基洛夫格勒舉行秘密談判,終因“價碼”談不攏告吹,雙方摩拳擦掌、再回戰場準備廝殺。
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后,蘇軍戰線向德軍方向伸出一個類似“舌頭”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它正面寬100英里、北面前深150英里、南面前深50英里。蘇軍統帥部判斷:德軍下一次打擊可能就是切去這塊“舌頭”,于是蘇軍大舉增兵并構筑防御工事。
確如蘇方所料,德軍正在庫爾斯克周圍集結主力,準備從南北兩個方向切入“舌頭”根部,圍殲該區域的蘇軍,以便拉直、縮短防線,騰出更多機動兵力。在北面,德軍克魯格集團軍群對蘇軍羅克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在南面,德軍曼斯坦因集團軍群對蘇軍瓦杜丁的沃羅涅日方面軍。蘇軍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悉數開赴前線,德軍統帥部也將戰略預備隊調往戰場,雙方都押上了最后的賭注。
從7月5日德軍從北面發起進攻,到8月22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經一月半激戰,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失敗告終,從此德軍徹底喪失東戰場戰略主動權,蘇軍則從勝利走向勝利,直至攻克柏林。
然而根據各方回憶資料和最新研究,蘇軍贏得這次決定歐洲命運的坦克大會戰充滿了偶然性,德軍方面如果處置得當,獲勝的可能性極大,此類問題探討為國內學界長期忽略。
蘇軍最高統帥部原想先發制人,主動進攻,恰好英國軍事代表團來訪,向蘇方傳授英軍在北非與德軍坦克集群作戰的經驗:要后發制人,讓對方來“撞墻”,先消耗掉敵方部分戰力再轉入反攻,己方陣地被突破時,千萬不要正面硬頂,但需死守突破口兩端,使敵方突入部隊顧忌側后而不敢深入,待對方攻勢成強弩之末時,兩頭合攏關門打狗。蘇軍最高統帥部接受了英軍的建議,放棄了先發制人的原來計劃,不過也同時決定:德軍若遲遲不進攻,蘇軍就先行進攻。
德軍方面先是主張趁哈爾科夫之勝,庫爾斯克地區蘇軍尚未建立有效防御時發起進攻,但希特勒要等待新式“虎型”“豹型”坦克師到達戰場需要時間,因而錯過了時機。當蘇軍防線日趨完善后,德軍將領曼斯坦因認為先行進攻要吃大虧,主張后發制人,先讓蘇軍前來“撞墻”,但希特勒已無耐心。
盡管德軍先去“撞墻”,但仍有勝機。近年來西方學者公布的史料表明,當庫爾斯克會戰發展到雙方投入最后戰略預備隊時,德軍已穩操會戰勝券。
曼斯坦因元帥回憶道:“在這個時候也擊敗了敵方機動預備隊所作的反擊,敵方的十個戰車或機械化軍均被擊潰及受到嚴重損失。”
據俄羅斯戰史學家亞歷山大·科拉馬奇金(lexander Khramchikhin)最近研究稱:在關鍵的普羅赫羅夫卡坦克會戰的決斗中,蘇軍660輛坦克被毀500輛,德軍420輛坦克損失了200輛。
蘇軍坦克戰略預備隊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羅夫回憶道:“當獲知損失后,斯大林非常震怒,根據最高統帥部的計劃,坦克部隊將被使用于哈爾可夫附近的反攻,但現在卻不得不重建和補充,最高統帥決定撤銷我司令員的職務,差點兒把我送上軍事法庭。”
根據蘇、德坦克2.5比1的消耗比率,德軍再消耗64輛坦克,就可拼光蘇軍戰場上所剩的160輛坦克,德軍還有156輛坦克,完全可能獲得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
但此時英美聯軍在西西里登陸(對德軍歐洲防御并無重大威脅),希特勒驚慌失措、不顧勝利在望,立刻中止會戰,將幾個主力裝甲師調往西西里,蘇軍反敗為勝。希特勒的瞎指揮導致德軍輸掉了這場決定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