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我高興的是571億,幾億筆交易背后意味著信任。把錢寄給不認識的人買東西,把商品交給陌生人翻山越嶺送出去。
胡曉峰(人民網上海創新中心主任):作為一個旁觀者,任何一種經濟的模型是考慮經濟性,從分享經濟的維度來說,分享一輛車,分享一套房子,對于一個擁有者來說,他可能愿意分享的價格會遠遠低于低端直接2B的提供商,兩種不同的模型當中,其實共享的成本優勢會比較大,我付出這個車這個C端的成本低一些,就是說他有更多的資金可以用于管理的提升,或者說管理的打磨。
彭文生(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共享經濟作為“破壞式創新”,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在稅收和監管方面對傳統經濟構成不公平競爭、對勞動者缺乏“安全網”保障、對消費者利益保障機制不健全以及大數據壁壘可能導致新的行業壟斷等。這些負面影響并非共享經濟的固有弊端,可以在成長中逐步得到解決。
沈洋(總裁網創始人CEO):共享經濟本質是互連、互助、互利、互贏。企業家要具備三個眼睛,左眼看到的是自己,在產業過程中所具備的判斷,如果不研究產業,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右眼看到的不應是競爭對手,而是你應該提供什么樣的價值;第三只眼是天眼、智慧之眼,你要有政策層面的東西。
陳璐(磐霖資本TMT投資負責人):我們覺得共享經濟是基于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一種新事物,新物種。最近有很多爭議,有些模式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可能更多的是偏向于租賃,對于我們投資人來講,共享更多的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的切入點,我們很看重這種切入點之后的延展性和可擴展性。我們覺得,共享經濟最重要的是棋子作用,你怎么擴展新的業務新的模式的棋子。
夏冠仁(企鵝團合伙人、副總裁):我所理解的共享經濟實際是基于供給過剩,資源過剩,需求端沒法和供給資源端相匹配,所以需要一個第三方平臺或者建立一種規則來把需求端和供給端做一個對接。就像我們所用的滴滴打車,其實它就是一種出租車資源的過剩,但是打車用戶的需求又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以共享經濟為核心出來這樣一個平臺。
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分享經濟有兩個特點,一是人人參與,人人都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者,都可以分享資源、信息和財富;二是門檻低、起點快、周期短。普惠金融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所有的金融活動都要有監管,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監管、用怎樣的規則監管。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兩者之間的規則不能通用。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能慣性沿用以前的方式,否則只能既限制了新的發展,又沒有監管到想監管的點上。
羅軍(途家網聯合創始人兼CEO):其實現階段形成大規模交易的還是共享經濟,真正意義的分享經濟規模量比較小,但是我認為未來分享經濟的價值會越來越大。
王理宗(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共享經濟是社會經濟的表現形式,社會經濟是共享經濟的本質。從資源的配置方式來看,社會經濟是由共享主導,社會經濟在信息社會具有明顯優越性。目前,社會經濟時代即將到來,經濟形態將從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型,市場經濟向社會經濟轉型。

河山(全國人大調研員、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會長):分享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注意企業的誠信建設,要在誠信建設的基礎上做好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只有真正做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從而推動分享經濟的健康發展。
王東(杭州網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由于國家發展階段和主導的經濟模式不同,文化不同,我們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共享模式還是有些區別的,就個體共享的領域,他們多是資產的閑置,而我們是人的閑置,所以挖掘特定人群的碎片價值會有巨大的潛力。通過讓人人都能參與共享和傳播,獲得收益,這才是共享經濟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