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安排部署,加快吉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補齊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短板,實現產業興旺的總體要求,按照2018年中央1號文件、省委1號文件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吉發〔2015〕20號)要求,從今年起開展全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工作,督促和推動全省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依據《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結合我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實際情況,制定評價監測方案如下:
按照《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部署,農業部2017年起對全國各省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考核,指標體系涉及農業現代化建設6大類23項指標。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等省(區)也已連續多年開展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在實踐中發揮了很好的推動工作的作用。為此,在綜合國家及有關省份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結合吉林省農業發展實際,我省制定了一套包括6類24項,用于考核地方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細化了評價標準,設置了2020年、2025年目標值和相應指標權重。指標體系的制定有利于測算評價各市(州)、縣(市、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程度,分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而指導各地攻重點、補短板,不斷加大農業現代化推進力度。
農業現代化評價對象為9個市(州)(市州城市周邊監測評價另行規定)、60個縣(市、區),評價內容包括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質量效益、綠色發展、支持保護等方面指標(見附件1)。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三大體系”,突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目標導向,發揮評價指標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突出結果和過程的有機結合,既有度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結果性指標,又有突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重點工作的過程性指標,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提供指導借鑒,全面指導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工作穩步推進。
原則上選擇社會公認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指標,突出權威性、透明性;指標數據符合國家統計制度特點,均能從現有統計數據中獲得。
在已開展的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工作考核基礎上,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確保一個方法、一個標準對外,盡量減少對各地農業現代化評價工作帶來的影響。把該評價監測指標體系納入到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工作考核以及市(州)績效考核工作中,體現考核內容的一致性。
農業現代化評價工作由省農委、省統計局牽頭,省水利廳、省畜牧業管理局、省能源局、省商務廳、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省保監局等部門單位配合執行。
牽頭單位負責組織實施評價監測各項具體工作,根據指標體系要求建立相關指標數據的收集審核工作規范,并根據規范要求收集、審核、認定全省及各市、縣(市、區)監測基礎數據。各配合部門要根據指標體系要求積極協助牽頭部門做好與本單位相關指標數據的收集審核工作規范,并收集、審核、認定全省及各市(州)、縣(市、區)數據。各單位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監測基礎數據質量,確保數據準確性、客觀性。
各市(州)、縣(市、區)政府負責建立健全監測基礎數據統計調查體系,提高基礎數據質量,收集并按時向各部門單位上報監測數據,積極配合各部門開展監測,上報數據需經各地主要領導審核同意,客觀如實填報,并做好自評價工作。
每年7月底前,各市(州)、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本級農業、統計部門,按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上一年度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核實,開展自我測算評價,起草自評報告報省農委、省統計局。
每年8月底前,省直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評價指標體系數據收集任務分工,將上一年度各市(州)、各縣(市、區)評價指標基礎數據及相關重點工作發展情況報告報送省農委、省統計局。
每年10月底前,省農委、省統計局聯合對各地、各部門單位報送的上一年度基礎數據進行審核及整理計算,如地方數據與省直部門數據不一致的,遵循省直部門數據,得出各市(州)、縣(市、區)指標評價得分及排位,起草年度監測報告。
每年11月開始,省農委、省統計局將各市(州)、縣(市、區)指標評價得分、排位及年度監測報告,在網站等相關媒體公開公示,公示7天,請社會各方面提出意見。公示結束后,對各方面意見進行甄別、核實及更正,報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審核。
每年12月20日~30日,根據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審核意見,以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文件發布各市(州)、縣(市、區)指標評價得分、排位及年度監測報告。
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工作是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各市(州)、縣(市、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各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工作,要明確工作責任,積極參與評價工作,對照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結果,加強目標導向,突出特色優勢,科學統籌規劃,認真制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專項行動計劃,力爭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省直各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調配合,要按照評價監測指標體系要求,合理安排部署相關工作,要突出目標導向,科學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切實將能拉動指標數據提升的重點工作落實到位,特別是針對薄弱環節,要組織開展實施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全省農業現代化。省政府將各地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監測結果及各部門開展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監測工作推動情況,作為各地干部選拔任用、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附件:1.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指標體系
2.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工作部門責任分工
附件1
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指標體系
考評指標主要依據《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方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中相關指標,并結合我省農業生產實際,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質量效益、綠色發展、支持保護等6個方面選取24個指標對我省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評價監測。
一、指標體系框架

?
二、統計數據說明
(一)目標值設定依據
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測算依據:一是參照國家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參照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參照《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目標值,結合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實際水平及發展趨勢,綜合確定目標值。
(二)統計數據選取方式
評價指標數據屬于統計部門統計范圍內的,直接采用統計年鑒數據;屬于行業部門統計范圍內的,采用行業統計數據。確保評價指標數據真實有效,年度間口徑一致、相互銜接。
三、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一)產業體系
1.糧食生產穩定度
糧食產量指除包括稻谷、小麥、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雜糧外,還包括薯類和豆類的總產量。根據吉林省糧食生產實際,將糧食生產穩定度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設定為9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00%。以過去五年糧食產量平均水平為基數,將本年度產量與過去五年平均產量進行比較,糧食生產穩定度=本年度糧食產量/過去五年平均糧食產量×100%。基準分為4分,基準值為90%,每增1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1個百分點減少0.1分。上限為5分,下限為3分。
2.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養殖業指畜牧業和水產業,二者產值合計為養殖業產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將養殖業產值比重從2015年的38%提高到2020年的40%以上,《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到202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到2025年穩定達到55%;吉林省漁業產值占農業總值比重一般年份在1.5%左右。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和我省實際,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定為4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確定為60%。以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40%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比重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比重每減低2個百分點,減0.1分,上限為4分,下限為2分。
3.園藝特產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本指標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指標,園藝特產業發展水平是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園藝特產業包括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和長白山山珍食品等五個產業。園藝特產業產值指園藝和特產兩大產業產值之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中明確到2020年園藝特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到2025年園藝特產業產值達到3500億元,綜合考慮我省園藝特產業發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發展差異的實際確定,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占比為2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占比為35%。以20%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值,每增加1.5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1.5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3分,下限1分。
4.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
本指標是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是反映農業加工水平的國際通用指標。農產品加工業的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等11個大類行業,扣除部分中類和小類行業。根據《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0000億元,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原值為3.5∶1,根據國家評價各省目標調整為4.5∶1)。我省該項指標的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3.5∶1,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4.5∶1。以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重2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上限為3分,下限為1.5分,比值每提高0.25倍,加0.1分,比值每減低0.25倍,減0.1分。
5.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
指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林業增加值-漁業增加值-牧業增加值。根據中國農科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吉林省農林牧漁服務業發展現狀及總體趨勢,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4.8%,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8%。以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0.45個百分點,加0.1分,每降低0.45個百分點,減0.1分,上限為3分,下限為1.5分。
(二)生產體系
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指各種農作物機耕、機播(栽、插)、機收的綜合作業水平,是反映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按農作物機耕、機播(栽、插)、機收率分別占40%、30%、30%的權重加權求和計算。計算公式: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機耕率×40%+機播(栽、插)率×30%+機收率×30%。其中,機耕率指機耕面積占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應耕作面積的百分比,農作物播種面積中應耕作面積等于農作物播種面積減去免耕播種面積;機播(栽、插)率指機播(栽、插)面積占各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百分比;機收率指機收面積占各種農作物收獲總面積的百分比。《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明確,到2020年基本實現廣大農民家庭糧食生產機械化,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到2025年全省主要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根據我省農業機械化現狀,確定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7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90%。70%為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基準值,以4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5分,下限3分。
7.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農業總產值增長率中扣除新增投入量產生的總產值增長率之后的余額。根據《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到2020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到2025年全省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增長貢獻率達到70%;中國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目標值為6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75%。為此,我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目標值確定為6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為75%。根據農業部科技司1997年規定,農業科技貢獻率計算公式為:農業科技進步率=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產出彈性×物質費用增長率-勞動力產出彈性×勞動力增長率-耕地產出彈性×耕地增長率。其中,物質費用、勞動力和耕地的產出彈性,在方法中,計算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時分別取0.55、0.20和0.25。上述公式中四個計算指標為:農業總產值增長率、物質費用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耕地面積增長率。農業科技貢獻率指標得分計算以60%為基準值,以5分為基準分值,農業科技貢獻率每提高1.5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1.5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值6分,下限值4分。
8.農業信息化率
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大力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培育互聯網農業,建立健全智能化、網絡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信息管理服務能力;對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很強的引領和驅動作用。一般綜合運用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比例、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等四個指標衡量。《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到2020年,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得到初步應用,農村信息服務站覆蓋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到2025年實現全覆蓋。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我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農業信息化率目標值為7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80%。以農業信息化率60%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為3分,下限為2分。
(三)經營體系
9.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
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與耕地總面積的比值,是反映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重要指標。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包括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形成的土地流轉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以及通過提供以生產托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形成的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面積。根據《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確定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4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55%。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35%為基準值,以4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5分,下限2分。
10.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
指生豬、肉牛、肉羊、奶牛、肉雞、蛋雞規模化養殖量與其相應養殖總量比值的加權合計,是反映現代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水平的重要指標。生豬、肉牛、肉羊、奶牛、肉雞、蛋雞規模化養殖量是指年出(存)欄500頭、50頭、100只、100頭、10000只、2000只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年出(存)欄生豬年出欄量、肉牛年出欄量、肉羊年出欄量、奶牛年存欄量、肉雞年出欄量和蛋雞年存欄量。畜牧規模化養殖比重其中,A為某畜產品規模化養殖比重,X為某畜產品比重(權重),i為某畜產品代碼(1=生豬,2=肉牛,3=肉羊,4=奶牛,5=肉雞,6=蛋雞);Ai=某畜產品規模化養殖量/某畜產品養殖總量×100%,Xi=某畜產品產值/(生豬、肉牛、肉羊、奶牛、肉雞、蛋雞產值之和)×100%。根據《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7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80%。以畜禽養殖規模化60%為基準值,以4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減少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5分,下限2分。
11.水產養殖規模化率
指主要養殖方式規模化面積與水產養殖總面積的比值,是反映現代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水產養殖規模化率=(養殖方式1規模化面積×系數+養殖方式2規模化面積×系數+……)/n種養殖方式總面積×10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確定水產養殖規模化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6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70%。以水產養殖規模化率50%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4分,下限1.5分。
12.初中及以上農業勞動力比例
初中及以上農業勞動力數量與農業勞動力總數的比值,是反映農業勞動力素質的重要指標。由統計部門提供的各地區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中平均每百個勞動力初中程度、高中程度、大專及大專以上四項加總得到。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初中及以上農業勞動力比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8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95%。以初中及以上農業勞動力比例70%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5個百分點,加0.1分,每減少2.5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3分,下限1分。
(四)質量效益
13.農業勞動生產率
指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計算公式:勞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農業勞動生產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5萬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6.5萬元。以農業勞動生產率4萬元為基準值,以4分為基準分值,每增加0.25萬元,加0.1分,減少0.25萬元,扣減0.1分,上限5分,下限2分。
14.農業土地產出率
以單位面積耕地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來反映,是耕地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單位耕地面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耕地面積。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農業土地產出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6萬元/公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8萬元/公頃。以農業土地產出率5萬元/公頃為基準值,以4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0.3萬元,加0.1分,每減少0.3萬元,扣減0.1分,上限5分,下限2分。
1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按人口平均的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即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是衡量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標。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2.5萬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萬元。以1.5萬元為基準值,以5分為基準分值,每增加0.2萬元,加0.1分,每減少0.2萬元,扣減0.1分,上限6分,下限3分。
16.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
指農業部門組織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中合格農產品所占比重,是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合格農產品樣本數/抽檢農產品樣本總數×10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97%,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00%。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95%為基準值,以1.5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0.5個百分點,加0.1分,每降低0.5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2分,下限1分。
(五)綠色發展
17.萬元農業GDP耗水
指農業用水量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生態保護水平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為萬元農業GDP耗水=農業用水量/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綜合考慮,結合我省的特點,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500m3,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50m3。以550m3為萬元農業GDP耗水基準值,以5分為基準分值,每減少10m3耗水,加0.1分,每增加10m3耗水,扣減0.1分,上限6分,下限3分。
18.萬元農業GDP耗能
指能源消耗總量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節能降耗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萬元農業GDP耗能=能源消耗總量/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其中,能源消耗總量是指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耗量。計算公式為:能源消耗總量=農、林、牧、漁業能源實物消費量×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10噸標準煤/萬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08噸標準煤/萬元。以0.12噸標準煤/萬元為基準值,以5分為基準分值,每減少0.04噸標準煤/萬元,加0.1分,每增加0.04噸標準煤/萬元,扣減0.1分,上限為6分,下限為3分。
19.農藥減量化
農藥過量施用與農藥殘留嚴重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產地環境的重要因素,農藥零增長是未來一段時間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計算公式:農藥減量化=(本年度農藥用量-上年度農藥用量)/上一年度農藥用量×10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2%。以-0.5%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值,每減少0.15百分點,加0.1分,每增加0.15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4分,下限1分。
20.化肥減量化
化肥過量施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首要因素,化肥零增長在我國已經取得一定成就,化肥減量施用將在未來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計算公式:化肥減量化=(本年度化肥用量-上年度化肥用量)/上一年度化肥用量×10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項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以0%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值,每減少0.1個百分點,加0.1分,每增加0.1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為4分,下限為1分。
21.農業廢棄物利用率
指種植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加權合計。其中,種植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以秸稈利用率為代表;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以畜禽糞污利用率為代表。計算公式: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50%+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5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85%,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90%。以70%為基準值,以2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2個百分點,加0.1分,每降低2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3分,下限1分。
(六)支持保護
22.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
指農林水事務支出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主要反映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計算公式:農林水事務支出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農林水事務支出/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0%。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30%,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40%。以25%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值,每提高1.5個百分點,加0.1分,每下降1.5個百分點,扣減0.1分,上限4分,下限2分。
23.單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農業貸款投入
指涉農貸款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現代金融對農業發展支持程度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單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農業貸款投入=涉農貸款余額/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隨著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逐步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農業信貸需求不斷增加,按照金融資本配置應與現代產業建設需求相匹配的原則,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6元,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元。以0.5元為基準值,以3分為基準分值,每增加0.05元,加1分,每下降0.05元,扣減1分,上限4分,下限2分。
24.農業保險深度
指農業保費收入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是反映農業風險防范能力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費收入/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0%。考慮到農業保險起步晚、發展快、需求大的實際,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農業現代化監測指標體系》和《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2016-2025年)》要求,確定該指標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0.8%,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值為1.2%。以0.6為基準值,以1.5分為基準分值,每增加0.06個百分點,加0.05分,每減少0.06個百分點,扣減0.05分,上限2分,下限1分。
附件2
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部門分工
按照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方案有關要求,對指標體系中24項指標進行了部門責任分工。涉及主要部門主要有省統計局、省農業委員會、省商務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省畜牧業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省保監局等部門單位。

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評價監測工作部門責任分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