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珠文
(湛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廣東 湛江 524094)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在全國居于第1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4,年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2。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屬鱗翅目,螟蛾科,是我國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蛀食水稻莖部,為害分蘗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為害灌漿、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蟲傷株[1]。
由于近幾年水稻大面積種植和品種抗性變化以及全球氣候等原因的影響,二化螟呈現出害蟲數量明顯上升的態勢,具有危害重、峰次多、范圍廣等特點,這些現象的出現導致防治難度大大增加了,對水稻產量影響越來越大。長久以來,進行殺蟲劑防治防控水稻二化螟被當做是必要且有效的措施。然而近幾年由于施用藥劑種類的長時間不輪換及任意增大使用量,二化螟對水稻生產中常用的沙蠶毒素類、有機磷類等藥劑已明顯產生了較重的抗藥性,防治效果難以達到生產要求,而抗藥性的產生致使二化螟為害愈發嚴重[2]。水稻抗性品種選育和分子育種在一定程度上為害蟲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但抗性品種資源匱乏、育種周期長,分子基因導入難度大、不確定性較大。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過去用于防治二化螟的單純提高使用藥量的方法已經明顯不適合現代的水稻生產。為此,篩選出幾種高效及環境友好型的不同類型殺蟲劑,對于保證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延緩抗藥性產生及保障水稻高產有顯著的重要性。
試驗田基本情況:試驗田在湛江市農科院實驗田進行,平地,土質為水稻土,肥力中等,排灌條件好,試驗地為常年種植水稻地區。水稻種植品種為恒豐優387。按照當地種植習慣,3月12日播種,4月5日拋秧,拋秧18萬穴/hm2,有效穗數276~282萬/hm2[3]。施藥時水稻長勢較好,二化螟中等發生且氣象及田間條件有利于害蟲爆發。
有機磷類:20%三唑磷乳油(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水胺硫磷乳油(河北軍星生物化工有限公司)、500g/L丙溴磷乳油(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48%毒死蜱乳油(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殺菌素類: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廣東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噁二嗪類: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河北省衡水北方農藥化工有限公司)。
雙酰胺類:20%氯蟲苯甲酰胺水懸浮劑(美國富美實公司)、20%氟蟲雙酰胺水懸浮劑(日本農藥株式會社)、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
取代苯基吡唑類:5%丁蟲腈乳油(大連瑞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苯基吡唑類:5%氟蟲腈微乳劑(河南省安陽市銳普農化有限責任公司)。
縮氨基脲類:22%氰氟蟲腙水懸浮劑(陜西美邦農藥有限公司)。
酰肼類: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廣東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大環內脂抗生素類:1.8%阿維菌素乳油(山東魯抗生物農藥有限責任公司)、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云南中科生物產業有限公司)。
沙蠶毒素類:29%殺蟲雙水劑(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大環內脂抗生素類及生物類復配:2.4%甲維鹽·Bt(武漢楚強生物有限公司)、阿維·蘇云菌(廣東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
試驗處理:21個處理使用藥劑及用量分別為20%三唑磷乳油600g/hm2、40%水胺硫磷乳油1200g/hm2、500g/L丙溴磷乳油250g/hm2、24%氰氟蟲腙懸浮劑360g/hm2、48%毒死蜱乳油720g/hm2、29%殺蟲雙水劑1500g/hm2、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100g/hm2、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30g/hm2、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75g/hm2、5%丁蟲腈乳油45g/hm2、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27g/hm2、1.8%阿維菌素乳油60g/hm2、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60g/hm2、20%氟苯蟲酰胺水分散粒劑45g/hm2、2.4%甲維鹽·Bt120g/hm2、阿維·蘇云菌30g/hm2、5%氟蟲腈微乳劑220g/hm2、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g/hm2、清水對照(CK)。
試驗設計:每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隨機組合排列,小區面積60m2。小區間筑小田埂隔離,防止田水串灌,每個處理四周設置2m寬保護行。
施藥時間:于當年6月10日左右進行施藥1次,此時二化螟發生高峰期。
施藥方式:噴霧器按藥液配比進行噴霧,噴藥量按750L/hm2。噴霧器械為市下控股有限公司生產的型號SX-MD15DA噴霧器。
參照GB/T 17980.2-2000標準要求[4]進行。藥后7d、14d、21d調查3次。
二化螟:調查整個小區枯心株,計算枯心率和防效。枯心率(%) = 調查枯心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枯心防效(%)=(CK區枯心率-處理區枯心率)/CK區枯心率×100
應用Excel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計算。
由表2可知,供試藥劑對二化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0%氟苯蟲酰胺水分散粒劑45g/hm2、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75g/hm2、1.8%阿維菌素乳油60g/hm2、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g/hm2、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30g/hm2、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60g/hm2、阿維·蘇云菌30g/hm27個試驗處理組防治效果最佳,3次調查的枯心防效均在80%以上。40%水胺硫磷乳油1200g/hm2、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100g/hm2、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27g/hm2防治效果不佳,3次調查枯心防效均在75%以下,且持效性差,21d時防效最低為33.10%。20%三唑磷乳油600g/hm2、500g/L丙溴磷乳油250g/hm2處理防治效果一般,速效性較好,但持效期較短,21d時防效較差。5%丁蟲腈乳油45g/hm2、2.4%甲維鹽·Bt 120g/hm22個處理枯心防治效果較好,但速效性較差,防治效果隨時間遞增。

表2 二化螟防治效果調查
試驗結果表明,雙酰胺類殺蟲劑溴氟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和四氯蟲酰胺作用方式為激活魚尼丁受體的,對鱗翅目害蟲幼蟲高效[6-7]。本試驗結果表明,20%氯蟲苯甲酰胺水懸浮劑、20%氟蟲雙酰胺水懸浮劑、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均能有效控制二化螟,效果較好且持效期長,21d時仍然有效。氰氟蟲腙和茚蟲威能作用于昆蟲神經系統,能阻斷昆蟲體內的神經沖動傳遞,致使昆蟲不能正常進食,最終導致麻痹直至死亡[8-9]。由田間試驗結果可知,240g/L甲氧蟲酰肼懸浮劑對二化螟防治效果較差,且持效期較短,不適合作為二化螟防治藥劑;30%茚蟲威水分散粒劑對二化螟有一定防治效果,但較差。有機磷類殺蟲劑三唑磷、水胺硫磷、毒死蜱、丙溴磷作用靶標主要為乙酰膽堿酯酶,通過阻斷神經系統突觸處的傳導而使昆蟲中毒、死亡[10]。長時間以來有機磷類殺蟲劑作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主要藥劑。大量報道及研究表明,由于長期單一類型藥劑的應用及隨意加大用量,導致二化螟對有機磷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從田間防治結果看,20% 三唑磷乳油對二化螟的滅殺速效性較好而持效性不佳,且由于用藥習慣害蟲很容易產生抗性,從而難以長期有效防治二化螟;40%水胺硫磷乳油對二化螟防治效果很差,后期基本無法控制害蟲發生;48%毒死蜱對二化螟防治效果較好,但仍然存在抗性風險;500g/L丙溴磷乳油起初能達到有效防治,但14d后防效快速下降,持效期短。殺蟲雙屬于沙蠶毒素類殺蟲劑,其作用于乙酰膽堿受體,通過阻斷正常的神經節膽堿能的突觸間神經傳遞而使昆蟲中毒、麻痹直至死亡[11]。通過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二化螟對29%殺蟲雙水劑產生較為嚴重的抗性,難以有效控制害蟲發生。大環內酯抗生素類殺蟲劑阿維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作用于昆蟲神經系統,阻礙昆蟲神經中樞的傳導而使昆蟲中毒、癱瘓直至死亡[12]。結果表明,阿維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對二化螟防控效果較好。苯基吡唑類殺蟲劑氟蟲腈作用機制在于阻礙昆蟲γ-氨基丁酸控制的氯化物代謝。本試驗結果表明5%氟蟲腈微乳劑對二化螟防治效果一般,可作為輪換藥劑使用,但不作為主要防治藥劑。此外,本試驗對大環內脂抗生素類及生物類復配藥劑進行試驗發現,對二化螟防治效果較為優秀,由于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作用方式不同,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故而在今后生產中可嘗試將生物類殺蟲劑與化學殺蟲劑進行組合,提高殺蟲效果,延緩抗藥性發生。
在防治水稻二化螟時,為減少施藥次數以及用工成本,建議二化螟的防治藥劑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殺蟲劑或暫停使用某一類型藥劑一段時間,以及將生物型農藥與常規農藥進行組合使用。結合本試驗結果可以得出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四氯蟲酰胺等藥劑可替代像毒死蜱、阿維菌素等傳統藥劑進行二化螟的防治。
[1]余海忠. 二化螟觸角感受器類型及其GOBP2基因保守區的克隆與序列分析[D].浙江大學,2004.
[2]唐濤,符偉,王培,等.不同類型殺蟲劑對水稻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的田間防治效果評價[J].植物保護,2016,42(03):222-228.
[3]劉建文,謝茂昌,蘭雪瓊,等. 2007年廣西稻縱卷葉螟發生特點及成災原因淺析[J]. 廣西植保,2007(1):88-91.
[4]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GB/T17980.2-2000殺蟲劑防治稻縱卷葉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6]鄭雪松,賴添財,時立波,等.雙酰胺類殺蟲劑應用現狀[J].農藥,2012,51(08):554-557,580.
[7]李斌,楊輝斌,王軍鋒,宋玉泉.四氯蟲酰胺的合成及其殺蟲活性[J].現代農藥,2014,13(03):17-20,40.
[8]劉廣雷,韓文素,姚志剛,張紅杰.新型殺蟲劑氰氟蟲腙作用機理及應用現狀[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8):61-63.
[9]丁寧,孟慶偉,趙偉杰,苗蔚榮.噁二嗪類殺蟲劑茚蟲威的研究進展[J].農藥學學報,2005(2):97-103.
[10]王志超,康志嬌,史雪巖,高希武.有機磷類殺蟲劑代謝機制研究進展[J].農藥學學報,2015,17(1):1-14.
[11]徐偉松,周利娟,胡美英.沙蠶毒素類殺蟲劑作用機制及其抗性的研究進展[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1(2):30-32.
[12]朱麗梅.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與阿維菌素的殺蟲活性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3(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