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文波
1960年底,為加速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經中央批準,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集中組建了國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此后,國防工業部門則陸續分建航空、兵器、艦艇、電子工業部,科研試制與生產的矛盾不斷出現。國防工業部門的領導提出改變管理體制,將國防工業部與有關國防研究院合并的建議,即所謂“部院合并”,由此在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內引發了關于這個問題的較長時間的討論。
國防科委的成立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多年里,國家投入數十億元建設了100多個大中型國防工業項目,至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國國防工業已初具規模。在此期間,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發展的需要,國防工業部門先后組建了一些國防科研機構。解放軍各軍兵種也相繼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對常規武器裝備的研制,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來看,這些科研機構研制力量分散重復,專業門類不全,不能形成集中的攻堅力量。
為加強對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1958年10月,中共中央批準成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負責加強對軍內外有關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規劃協調、監督檢查。聶榮臻任主任,陳賡任副主任。陳賡認為,在常規武器的發展上,以仿制為主的階段已成過去,今后應著重設計和生產新裝備。但現行體制下,研究機構力量分散,再加上有些認識問題尚未統一,試制新產品的工作開展得并不好。陳賡認為,常規武器規劃的指標和措施遠遠達不到要求,首先是隊伍問題,現有的技術力量太分散,研究儀器設備也非常缺乏。對這個問題,陳賡同許多人進行了討論研究,大家的認識基本一致。因此陳賡建議按照國防部五院、九院的做法,組建常規武器研究院。像當年組織軍隊那樣組織研究隊伍,不但把科技人員組織起來,還要充實必要的儀器設備。他主張,和平時期不打仗,可以少建些生產廠,少生產些武器裝備,少養些兵,多騰出錢來建設研究機構。他這個“三少一多”的思想,得到聶榮臻的贊同。
1959年10月30日,陳賡給中央軍委上送了《關于導彈研究生產情況和對軍工生產管理體制的意見》的報告。12月,國防科委在國防部五院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組建無線電電子學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和海軍艦艇研究院的報告。12月11日,聶榮臻審閱了國防科委的報告草案后批示:此事牽動面較大,問題也很復雜,請將報告草稿先送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趙爾陸部長閱并提出意見。12日,趙爾陸看了報告草稿后表示:“我完全同意。這樣做,其結果肯定是多快好省的?!?9日,國防科委把這份報告正式報送中央軍委。30日,中央軍委常委第九次會議討論了國防科委的報告。主持軍委工作的軍委副主席林彪主張先不成立航空研究院,而把它并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聶榮臻表示航空研究院還是成立好。林彪同意了聶榮臻的建議。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羅瑞卿都表示同意國防科委的報告。會議決定:同意國防科委的建議,“為了加速建設國防科學技術各方面的研究、設計體系,除積極建設第五研究院、原子研究院和準備組建空氣動力研究院外,再組建無線電電子學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和海軍艦艇研究院等三個研究院”。
1960年1月5日,中央軍委就組建3個研究院問題向中央寫了報告。報告上送后,因一機部黨組有不同意見而拖了下來。9月,中共中央決定國防工業仍從一機部分出,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陳賡同各方面領導交換意見,并兩次向鄧小平總書記匯報。在中央書記處協調下,10月間,三機部黨組同意了軍委組建3個研究院的意見。10月,中央軍委責成張愛萍負責邀請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國防科委、空軍、海軍、通信兵部、三機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同研究籌建研究院的有關問題。隨后,空軍、海軍、通信兵部分別組成了籌備小組,負責建院的籌備工作,并提出了具體的建院方案。
12月9日,聶榮臻代中央軍委再次起草了關于成立3個研究院問題給中央的報告。經過中央軍委討論,14日,中央軍委將這份報告報送鄧小平并中共中央。20日,鄧小平批示:“這個問題擱了很久了,應迅速解決。故擬予同意。”12月27日,中央軍委發出了《關于組建航空、艦艇、軍事無線電電子學等三個研究院的通知》。通知說:上述3個研究院從1961年1月,正式列入軍隊編制,番號分別為國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業務工作由國防科委統一領導。3個研究院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軍用飛機、艦艇、軍事電子裝備的研制,并解決仿制、引進中的技術問題。至1961年6月,3個研究院基本組建完成。國防科委擁有38個單位,約8萬人,形成了一支尖端和常規武器裝備的研制隊伍,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配套的國防科技體系。
國防工辦的成立
國防部各研究院成立以后,新裝備的研究、設計主要是由專門的研究設計單位承擔;材料問題,有其他工業部門承擔的,也有國防研究單位和國防工廠承擔的;工藝問題,以工廠為主,也有研究部門幫助解決的;至于試制和組織生產,主要是依靠工廠。在當時計劃經濟條件下,科研院所與生產部門的組織協作關系非常復雜,科研部門與生產部門之間不斷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在管理體制上,國防科研院所由國防科委負責,國防工業部門由國防工業委員會領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科研與生產的矛盾。
為解決新出現的問題,中央軍委常委會議曾幾次討論國防工業的領導體制問題。1961年夏,中央軍委北戴河會議再次討論了改革國防工業管理體制的問題。三機部的一名司長向部長孫志遠建議,在國務院建立一個管國防工業的機構,監督國家有關國防工業的生產、供應和組織協調。孫志遠認為此方案可行,便立即向周恩來報告。周恩來采納了此建議。隨后,周恩來與賀龍、聶榮臻、羅瑞卿、孫志遠等商量后,向中央建議成立一個國防工業辦公室,作為國務院的一個口(國防工業口),在黨內向中央書記處和軍委負責,直接管理國防工業各部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所屬范圍的工作。主持軍委工作的領導也贊同此建議。11月8日,中共中央批準了周恩來就成立國防工業辦公室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報告。
12月18日,中央軍委決定國防工業辦公室列入軍隊編制。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成立后,直接歸口管理二機部(核工業部)、三機部和國防科委所屬單位的工作。作為國防工委、國防科委兩委的第一線辦事機構,兩委的日常工作由國防工業辦公室組織進行。國防工辦的具體任務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方針、政策和指示,對常規和國防尖端武器裝備的生產、建設、科學研究、干部和技術力量的培養等工作進行通盤規劃,全面安排,組織實施,督促檢查。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由總參謀長羅瑞卿兼任。
在幾個國防研究院組建不久,有關科研與生產關系的爭議即開始出現。
三機部提出“部院合并”問題
1962年3月,三機部部長孫志遠在國防工業系統內部發表了《研究設計脫離生產是不是分散主義》一文,對集中組建國防研究院提出公開質疑。羅瑞卿表示:條件不具備為什么要成立幾個研究院?交給工業部門,困難大家分擔點,問題不就解決了嗎?7月,即六院、七院、十院組建一年多時間,三機部正式向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提出了《關于調整國防工業研究涉及體制的意見》。意見認為,在國防科委系統中成立研究院,把技術人員集中到研究院所,脫離了生產,影響了工廠的產品生產,是工廠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意見從國防工業研究、生產與使用三者的關系,國防工業研究設計工作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將科研設計機構移交國防科委后出現的矛盾等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必須實行科研部門與生產部門結合的理由。三機部明確提出:“從整個來說嘛,研究設計與試制生產是現代工業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具體工作中每日每時都需要密切配合,協調一致……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需要對現在國防工業的技術力量加以調整,將研究設計部門從體制上實行由工業部門集中統一領導是完全必要的?!?月,在中央書記處和軍委聽取國防工業匯報時,孫志遠正式提出了三機部全部收回19個研究所,實行生產、科研結合的建議。
軍委副主席賀龍(分管國防工業)對國防部五院的工作也進行了批評:一是五院搞壟斷,二是五院科研試制搞亂了一些國防工廠的正常生產工作。對此,五院院長王秉璋在鄧小平主持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進行了匯報說明,列出了五院與全國各地的協作單位和試制工廠協作的情況,以事實說明各協作單位、工廠的人力和設備只占這些單位人力、設備總數的1%~1.5%,沒有影響這些單位的正常生產。賀龍表示,自己以前不了解情況,批評錯了,同意五院的意見。
鄧小平專門把張愛萍找去,詢問這方面的情況,叮囑他說:這個問題要組織好,不能讓兩位老帥打了架。張愛萍研究后認為,應該把國防科委下屬的幾個研究院交給工業部,需要研制什么,由總參提出計劃,報請軍委批準,再交給研究院研制;研制出來后,要不要投入生產及生產多少,再由總參根據部隊需要等實際情況,部署任務給工業部門生產。這個機構可由總參裝備部和總后軍械部負責分配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周恩來同意這個建議。賀龍對此方案也很贊成。于是,張愛萍寫了專門報告呈送中央軍委。
五院、七院負責人不主張“部院合并”
1962年11月6日至19日,羅瑞卿主持召開國防工業辦公室擴大會議,討論代中央軍委起草的關于國防工業建設問題向中共中央的報告。會議期間,有關部門開會研究了國防工業生產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就三機部提出的“部院合并”問題進行了討論。王秉璋發言主張應加強科研機構的建設。他認為,只有建立起比較健全的研究設計機構和生產機構,才能獨立自主研制出新武器。
在11月23日的國防工辦會議上,大家又對“部院合并”問題作了研究討論。會上,王秉璋進一步表明了五院的態度:第一,研究設計和生產是導彈工業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必須緊密結合,這是肯定的。研究設計機構合并到工業部門之內,在密切研究設計與生產的聯系方面可能帶來一些方便,與經委、計委、軍兵種以及上下左右的聯系協作等方面,減少了戶頭,減少了層次,有許多方便。但是還應看到各研究設計機構間的聯系和協作這一方面,而且這一方面的協作較之前者更廣泛得多,復雜得多。第二,當前生產部門和研究設計單位,都有大量急需解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或者還沒有解決好……在這種情況下,把兩個具有不同特征的單位合并成一個單位,工作內容成倍增加,可能產生照顧不周的情況,放松了研究設計或放松了成批生產的領導和工作,都會對國防工業帶來相當大的損失。王秉璋不主張合并,認為最低限度看兩三年再說,暫不合并。
對此,大部分研究院領導也不贊同改變國防科研體制,取消國防科學研究院。
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劉華清專門就這個問題寫了報告。提出:由于科研和生產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基層組織上也不可避免要出現互相滲透交錯的情況,這種錯綜復雜的組織關系在現代工業中非常普遍,不可避免。目前在體制問題上的不同意見,是由于一直習慣于單一隸屬關系,不習慣于分工協作,提出來一定要“由我直接領導,才能解決我的問題”。成立幾個國防科學研究院以后,目前需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以解決與工業部門的關系問題。這些制度條例現在正在制定,按照這些條例執行是可以逐步建立起有次序的工作程序的,并不是像有些同志所想象的那樣,一定要取消國防科學研究院才能解決問題。目前我們經驗還不多,需要一段時間來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和取得經驗,如現在就貿然提出改變體制,只能導致工作混亂,使關系更加復雜。劉華清提出,國防科學研究工作的主體從工業部門獨立出來已是世界性的趨向??蒲性囍萍庸らL期依靠以當前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工業生產部門是不行的,必須有獨立的科研試制力量和試驗研究基地,才能很快地發展尖端技術。但目前工業科學技術基礎薄弱,要在軍隊和工業部門內各建一套科學研究機構和設備是不可能的。工業部門的同志認為應集中在工業部門,而我們認為應由軍隊統一掌握。
維持現狀不變
1962年11月30日,聶榮臻在聽取羅瑞卿匯報國防工業辦公室擴大會議的情況時明確表示不贊成“部院合并”。他對羅瑞卿談了幾個研究院組建與發展的經過。聶榮臻說,科學研究必須獨立發展,幾個研究院不能與生產部門合到一起,否則,科學發展就會受到影響。至于個別單位,可以考慮調整。羅瑞卿表示同意這一看法。他說,六院與七院要像十院一樣,由國防科委統一管,國防科委一定要搞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與各方面的關系。
林彪也不贊同“部院合并”。中央軍委開會研究了這個問題,決定不改變現有各研究院的領導關系。
12月5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了羅瑞卿關于國防工業問題的匯報。會議決定:國防科技研究機構和國防生產部門的關系,可維持現狀不變,今后主要是從加強它們的協作中,使它們的關系協調起來;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
此后,聶榮臻提出了加強國防科委與國防工辦的分工協作,改進科研院所與生產部門關系的總體思路:國防科委是負責國防科研的業務部門,科研項目根據總參謀部提出的戰術技術要求確定,然后提出科研計劃報軍委批準后組織實施。國防工業辦公室負責基建投資的平衡安排,組織科研、生產的協調及技術力量的調度。國防科委應將工作范圍、任務、職責予以明確。特別是哪些工作經過口子(即國防工業辦公室),哪些不經過口子,要明確。國防科委要經常向國防工業辦公室匯報和反映情況??蒲泄ぷ?,根據總參謀部提出的要求、任務,由專家研究后,將型號任務報軍委批準,抄報口子,國防科委組織實施。基建計劃、投資報口子平衡、安排,科研和試制年度計劃報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口子。屬于三機部試制中的問題報口子解決,屬于其他工業部門的試制問題,報國家經委解決。
為統一安排國防研究工作,1963年底,國防工辦建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機械工業部所屬工廠及研究設計單位的研究任務由國防科委統一歸口,統籌規劃,全面安排,統一督促檢查。各研究院的領導關系,羅瑞卿表示仍按1962年的決定不變。
1963年2月,國防工業管理體制進行調整,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其任務并入國防工辦。決定將兵器工業、造船工業從三機部分出來,成立第五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和第六機械工業部(造船工業部)?,F有的三機部主管航空工業。9月底,在毛澤東提議下,中央決定由賀龍接替林彪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在新的國防工業部門組建后,“部院合并”問題被再次提出。
羅瑞卿認為“部院合并”的條件已經成熟
三機部部長孫志遠認為,目前的管理體制使得產品的試制和批量生產之間的銜接不順,甚至在管理層面互相掣肘,致使科研成果的轉化以及產品產業化過程較長,應實行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改變管理體制。他與三機部副部長、主管新技術的劉秉彥再次討論這一問題,認為:精通科學技術的專家必須同工業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發展。為了適應這一要求,研究設計所、研究設計院只能屬于工業部門,不能是別的樣式。孫志遠代表三機部再次提出“部院合并,廠所結合”的建議。
四機部部長王諍也提出了國防工業部門與國防科研機構合并的建議。六機部有關部門對七院提出了不少意見,主要是認為科研試制工作妨礙了生產,延誤了艦艇的建造。六機部部長方強主張“部院合并”。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也強調科研結合生產,支持“部院合并”。
主持國防科委常務工作的副主任張愛萍也主張改變現有體制。張愛萍根據自己近幾年的工作實踐,認為搞研究設計,沒有工廠,沒有生產,就沒有所為。搞試制工廠這樣干不行,因為試制工廠和生產工廠差不多,僅規模不同罷了。當前國家的經濟狀況是不允許的。工廠不愿承擔試制任務是錯誤的,研究部門另搞一個中間工廠也是錯誤的,延長了生產周期。關于科研與生產的關系,張愛萍認為工廠生產是主導地位的,一切工作應服從于為部隊生產軍備這個任務。張愛萍看到幾份來自研究部門和工業部的報告,反映科研與生產之間的矛盾,于是建議快刀斬亂麻:把國防科委的四個研究院同對口工業部合并。他把這一建議報告了周恩來及有關領導。周恩來等表示贊成。周恩來召開會議,研究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問題。會上,國防科委領導堅持科研必須形成拳頭,意即獨立建院,歸軍隊領導。周恩來當即表示不同意見。他說,對此不能強調過了頭,生產實踐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他主張把研究所交給工廠。周恩來提出通過“部院合并”,解決科研、生產、使用三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問題。要在五院的基礎上成立一個部。
作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機械工業部的直屬領導,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一直重視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問題。他在國防部五院第一屆黨代表大會上作長篇發言。他要求“一個革命的、有出息的專家和科技工作者”應當走出實驗室,到試制、生產的前線去。否則,研究設計就會同國家工業水平脫節,犯貪大、貪高、貪新,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毛病。羅瑞卿強調指出,時間對我們十分寶貴,現在國際范圍內存在著階級斗爭和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研究設計要同國家工業水平、生產工藝水平、原材料水平結合,這樣能很快生產出武器裝備,能夠爭取時間。1964年8月,羅瑞卿在國防工業會議上提議將國防部五院與相關試制工廠合并,成立機械工業部。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九次會議,同意羅瑞卿的建議,決定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基礎成立導彈工業部。
根據國防工業各部門的反應,羅瑞卿認為“部院合并”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在國防工辦召開的國防工業會議上,與會代表再次就科研與生產的關系問題展開了討論。9月3日,羅瑞卿在總結講話中,就科研與生產的關系問題表示了傾向性意見。他說:“科研與生產結合起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既可節省投資,又可縮短試制周期。”“應當說,這件事情到了解決的時候了,因為時機成熟了,不能再拖了?!绷_瑞卿建議國防科委對“部院合并”這個問題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向中央軍委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
聶榮臻多次表示不同意“部院合并”
在此后的醞釀過程中,聶榮臻多次表示不同意“部院合并”的做法。他的基本意見:一是國防工業部門生產的武器裝備性能都比較落后,我們要迎頭趕上,必須適當集中科研力量,在仿制消化技術的基礎上,自行研制所需要的武器裝備。二是飛機、艦艇、重要電子整機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絕不是哪一個研究院能完全獨立完成的,由國防科委統管,有利于早出成果。三是工業部門忙于完成生產任務,實踐證明,容易忽視或削弱對新型武器裝備的研制。四是三個研究院的領導班子都是由軍隊干部組成的,從上到下都強烈希望留在國防科委系統內。
針對科研單位脫離生產、脫離實際的說法,聶榮臻認為這個問題應具體分析。國防研究院的科研任務和成果,絕大多數都是為工業、農業、國防服務的。與之相反,許多科研成果在生產中安排不上,是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原因既有保守思想問題,也有工作方法問題(忙于日常生產,對新技術不摸底,下不了決心)和制度問題。應該經過調查研究,加以改革。
關于科研人員到第一線的問題,聶榮臻表示,這應該提倡,過去也是提倡的,但要區別不同情況。實驗工作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線,許多工作確實要在實驗室或中間試驗車間進行。認為大部分研究所搬到工廠去、歸工廠領導就結合實際了,這也是把問題簡單化了。聶榮臻表示,今后幾年正是繼續攻堅和收獲成果的時候。機構領導體制的變動,要慎重研究,不要過于頻繁。聶榮臻請羅瑞卿轉達他的意見,說:“把我的意見再給中央反映一下嘛,我也是一票嘛?!庇捎诜N種原因,聶榮臻的意見沒有得到重視。
七院領導認為不宜對現有體制進行改變。院長劉華清和幾位領導,用集體的或個別的、會議上或會議外、書面的或口頭的多種形式,多次向有關領導機關反映不同意的意見,陳述理由。在9月11日國防工辦召開的會議上,劉華清講述了七院不宜合并的理由。他說,目前造不出船來,我們認為有三個原因:工業基礎薄弱,設備配套跟不上;專業化生產未貫徹,協作網沒有建立起來;技術管理上有缺點。當前生產與科研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簡單認為是科研協作配合的問題,主要還是屬于一般工作中的矛盾,而不是組織體制上的問題。這方面的情況正在改善。在技術力量生長起來、工業基礎加強、分工問題明確、協作問題搞好后,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目前,即使從組織體制上將七院劃歸工業部門,也不能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在國防科委召開的各研究院領導人會議上,劉華清又談了他對“部院合并”的不同看法。他說,六機部搞工業生產,那么多任務,沒有多少精力搞科研,很可能影響科研發展。七院目前剛開始搞,還未形成拳頭,正是加強建設的時候,現在將七院合過去,只會削弱,很值得考慮。他強烈建議,如允許的話,應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待情況弄清和全面權衡利弊后再作決策為宜。劉華清多次去找羅瑞卿,想當面向他匯報,卻始終未能如愿。劉華清又找六機部部長方強,講艦艇研制工作牽涉國家眾多工業部門,僅六機部是難以組織協調的。劉華清和七院政委戴潤生還找海軍黨委匯報情況,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蘇振華、副司令員劉道生等海軍黨委常委都出席了會議。事后,海軍黨委上報了《關于海軍裝備研究工作機構問題的建議》,反映了七院的意見。但七院的呼吁并未引起廣泛關注。
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議,決定“部院合并”
1964年9月16日、17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九次會議,決定“部院合并”。聶榮臻在北戴河得知這一消息后,長時間在海邊踱步,默默無語?;氐奖本┖螅櫂s臻先后向羅瑞卿、周恩來表示:同意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基礎成立導彈工業部;同意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和生產部門合并。
在軍委辦公會議討論之后,10月9日,羅瑞卿就國防工業部與對口的研究院合并的問題向周恩來、鄧小平寫了信。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討論“部院合并”問題。周恩來、賀龍、聶榮臻、羅瑞卿、薄一波,以及劉亞樓、王諍、王秉璋、趙爾陸、谷牧等人參加了會議。經過數天討論,大多數與會領導同意“部院合并”。
10月中旬,聶榮臻向國防科委領導傳達了中央的決定,說:中央決定國防科委管的幾個研究院要分別與三、四、六機部合并,方向是合下來有好處。合并以后有了矛盾由工業部統一調整。我們在移交時態度要積極,注意幾個研究院的攤子不要散了。隨后,幾個國防研究院先后召開院黨委擴大會議,為實行“部院合并”進行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工作。
11月5日,國防科委辦公會議提出了關于國防科委任務及其組織的報告。聶榮臻看后表示,國防科委一定要存在,哪里也沒講取消。現代化武器,需要十多個部門聯合完成,這個工作要靠國防科委組織協調。聶榮臻提出,國防科委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提出新裝備的研究發展計劃,安排和協調各研究機構的任務;提出并組織國防科學技術的探索性工作;組織各國防科研單位之間工作的協調;直接領導幾個基地的工作,組織武器裝備的試驗定型等。這些工作在國防工辦的統一歸口下,由國防科委領導。其中,總參、總后及各軍兵種的國防科研工作,則由國防科委直接聯系。周恩來、鄧小平、彭真都同意聶榮臻的意見。
■“部院合并”在最高領導層走完全部程序 ■
11月20日,羅瑞卿辦公室發出電話通知,說:總長關于成立導彈工業部和科研生產合并問題的報告,已經中央批準。從軍委關于國防工業的建設問題,寫給主席和中央的報告,已經快兩年了,看來科研、生產部門以合在一起有利,不僅對生產有利,也對科研有利;不僅對當前有利,也對長遠有利。這是真正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多快好省的辦法。這已有大量事實可以證明,絕大多數同志的看法已經一致或基本一致。因此條件已經成熟,是應該定下來的時候了。以上已經中央(主席、劉、周、朱、鄧、彭已核閱)同意??傞L指示,馬上正式口頭通知國防科委、各研究院。
11月21日,國防科委召開第五、六、七、十研究院干部參加的“部院合并”動員大會。張愛萍作了動員報告。
12月5日,國防科委發出通知:中央已決定,第六、七、十院分別與三、六、四機部合并。國防科委還對合并的有關問題作了安排。
12月21日,國防工業辦公室就三個工業部與三個研究院合并的具體方案向周恩來、羅瑞卿呈送報告。報告提出,根據周總理關于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與生產部門合并,以進一步密切科研與生產關系的指示,各部和研究院分別召開黨委(黨組)會議和部院黨委聯席會議,研究了合并方案和準備工作。確定在年底以前把部院的機構合并起來,從1965年1月1日起,各研究院正式由各部領導。26日,羅瑞卿批示:“擬同意。請總理批準?!敝芏鱽砼荆骸凹此袜囆∑?、彭真核閱。退國防工辦。按報告各項分別通知有關部門照辦。”
2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與生產部門合并的決定》。決定說:為了適應國防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科研、設計、生產應該緊密結合,實行統一領導,統籌規劃,以便更好地集中力量,更快地掌握尖端技術,加強常規生產。為此,中央決定: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分別與第三、第六、第四機械工業部合并,各研究院改屬各部領導。中央認為,這樣做對生產有利,也對科研有利;對仿制有利,也對自行設計有利;對當前有利,也對長遠有利。
至此,“部院合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等最高領導層的決策程序全部走完。
“廠所合并”
1965年6月,“部院合并”工作基本完成。國防部所屬的三個研究院,約10萬人全部就地整建制地集體轉業,劃歸各工業部領導。
不久,賀龍認為,應進一步從組織體制上解決工廠、科研機構、學校三結合和研究、生產、使用三結合問題。他在聽到部分科技人員反映希望把研究所合到廠里的意見后,積極贊同實施“廠所合并”。賀龍在同孫志遠等交換意見后,就科研機構和生產單位合并問題,給羅瑞卿寫信建議:“國防工業各部黨委認真研究討論一下,把能夠合并、要求合并的廠、所合一批試試。這個方向我認為是不會錯的,而且從當前技術發展需要看,這個問題越早解決越有利?!?/p>
9月,國防工辦以科研面向生產、結合生產、為生產服務為由,作出了“廠所合并”的決定。按照六機部部長方強提出的實施方案,各院要把大部分的技術力量整合到工廠和其他單位。鑒于“廠所合并”中存在不少問題,1966年2月11日,聶榮臻向周恩來、林彪寫信,建議暫?!皬S所合并”。18日,周恩來閱后批示:“請(趙)爾陸同志告各部,暫停廠、所合并,并將各部主張合并的理由和程序見告,以便處理?!钡皬S所合并”的勢頭未能得到控制。
■“文革”開始后的“部院合并”■
國防研究院和國防科委的大多數干部群眾對這次“部院合并”一直有不同意見,“組織服從,思想不通”,認為有關領導只聽了國防工辦與生產部門少數同志的一面之詞,沒做到兼聽則明。“文革”開始后,廣大科技人員對“部院合并”的體制問題直接向上表明了明確的、堅定的看法,這一度成為爭論的焦點。1966年12月25日,周恩來委托張愛萍召開有關“部院合并”問題的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參加會議的有一二百人。會議發言者言詞激烈,帶有強烈的火藥味。張愛萍鎮定、沉著地主持著會議,不時地邀請二機部錢三強副部長、三機部劉鼎副部長、四機部王諍部長、五機部邱創成部長、七機部劉秉彥副部長等到會聽取意見。對所提出的問題,張愛萍不解釋、不答復,只講“向總理報告”。這次座談會開了將近一周時間。
1967年3月,聶榮臻向中央上報了關于軍事接管和調整改組國防科研機構的請示報告。報告提出:現在各國防工業部的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各研究所,大多癱瘓,研究工作停頓,三線建設問題也很多。這種狀況十分不利,必須迅速改變。建議將二機部九院、三機部六院、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四機部十院、六機部七院、中國科學院新技術局所屬各單位,由國防科委軍事接管,以迅速恢復科研和生產工作。3月20日,毛澤東批示:“退總理照辦?!?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6/23/qkimagesdsbldsbl201806dsbl20180601-5-l.jpg"/>
毛澤東很關心國防科研體制的調整改組工作,幾次向聶榮臻詢問這方面的進展情況。為了集中力量,形成發展國防科技的拳頭,聶榮臻主張按照科研生產聯合體的模式對國防科研體制進行調整改組,由國防科委副主任劉華清組成工作班子,與各有關方面反復醞釀研究,提出了將中央批準接管的國防科研單位調整改組為18個研究院的方案。經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業務小組先后審議同意后,聶榮臻于9月20日將《關于國防科研體制調整改組方案的報告》報送毛澤東并中共中央。10月25日,毛澤東批示:“很好,照辦?!泵珴蓶|的批示,實際上對1965年開始實行的“部院合并”的體制作了否定的結論。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國防科技工業領導層對“部院合并”的體制作了調整和改變。從1968年1月1日起,二機部九院、三機部六院、四機部十院、五機部機械研究院、六機部七院列入軍隊系統,劃歸國防科委領導。一批承擔有關國防科研任務的工廠也轉交給國防科委領導。此后,國防科技工業領導體制在動亂中又經歷多次變動。在周恩來過問下,1974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國防科技工業再次實行“部院合并”。根據“部院結合,廠所掛鉤”的原則,先后將核武器、航天技術、航空、艦艇、軍事通信、電子設備、電子元器件、兵器等研究院分別劃歸對口的國防工業部建制領導。
“部院合并”問題爭論的實質
“部院合并”幾經反復,影響深遠。在有關“部院合并”的是是非非問題上,反映了以國防科委為代表的各研究院和以國防工辦為代表的各國防工業部之間的嚴重的觀點對立?!安吭汉喜ⅰ眴栴}爭論的實質是在當時我國工業科學技術基礎薄弱、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科研與生產的關系和如何配置科技資源的問題,并非出于一己之私、本位主義的意氣之爭。
中央對安全形勢判斷上的變化和對國防工業發展方針的調整是“部院合并”的重要背景。從“大搞尖端科研,重中之重”到“研究設計不能脫離生產,要為生產開路,同時不放松尖端”,總參和國防工業部領導態度上的變化,客觀上推動了“部院合并”。一些曾積極主張“部院合并,廠所合并”的國防工業部領導始終不理解:理論上,“部院結合,廠所掛鉤”有利于產品的統一規劃發展,一代接替一代,技術力量可合理使用。生產和科研在二、七機部從來是緊密結合的,沒有異議的。而在三、四、五、六機部實行科研和生產的結合,“部院結合,廠所掛鉤”卻成為一個周期性反復的問題。
這是因為,二機部、七機部的情況與其他工業部不一樣,基本上是科研部。二機部、七機部的工廠實際上是試制廠,合起來是以科研為主。其他工業部就不一樣,主要搞常規武器的批量生產。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廠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其性質是不一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廠,以加工制造為主體,要完成的是生產任務,沒有精力沒有動力去完成科研任務。同時,這種體制也使科研和使用的距離相對拉大了,很難及時地反映作戰需求的發展。如援越部隊在實戰中得到了美國新型常規武器若干信息和實物,由于這種科研體制造成研制和需求脫節,不能適應裝備現代化的要求,結果既未能及時地研究出有效的對抗手段,也未能充分吸收和借鑒別人的長處。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各工業部所屬工廠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期望它們能如市場競爭體制下的現代企業一樣將科研與生產密切結合相互促進,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因此,無論是“部院合并”還是“廠所合并”,都難以實現決策者當初的期望。
劉華清在回顧這一段歷史時評價說:坦率講,對當時的“部院合并”,我認為是一次決策錯誤,弊大于利。用現在的眼光看,如果當時研究院能穩定幾年,有些院不實行“廠所合并”,而發展成科研生產聯合體,會更有后勁,更有競爭力,更有利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增強我國海防乃至國防實力,同時牽動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才是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