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君 彭建松
摘 要:森林生態體系的建設日益成為研究熱點。通過分析彌勒現狀,提出彌勒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構架的總體目標,做出生態功能區布局,提出建設內容與重點支撐工程。
關鍵詞:森林生態體系;生態功能區布局;彌勒市;生態建設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速度加快,城市問題越來越多。生態體系建設已經深入人心,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的最強音[1]。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作為陸地生態系統面積最大、功能最完善的自然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倍受重視,森林可持續經營為生態文明奠定資源生態基礎,生態化發展成為當前林業科學研究的焦點[2]。
彌勒市位于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肩負著西部高原、珠江流域兩大大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任務,在國家和云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隨著《彌勒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6》的編制與實施,為彌勒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提供了支持。
一、彌勒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現狀
彌勒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實施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低效林改造、森林質量提升等林業工程以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實現了森林覆蓋率、林地面積、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等森林資源數量指標總體上連續增長,森林質量明顯提升。
二、彌勒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構架
(一)總體目標
彌勒市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要達到構建完備、格局優化、質量高、數量高的要求。將彌勒建設成“山、水、林、城”四位一體的獨特的森林城市,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家園。為彌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彌勒作出貢獻。
(二)生態功能區布局
根據彌勒市的地形地貌、氣候類型、濕地分布、森林景觀、植被類型等,結合《云南省主體功能區劃》和《彌勒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2013-2017)》中的生態安全戰略布局,將彌勒市區劃為北部巖溶山地生態屏障森林植被保育區、中部巖溶壩區城市森林植被保育·生態旅游區、東部南盤江河谷巖溶山地森林植被保育區、西部巖溶山地森林植被保育·生態游憩區等四個生態建設功能區。
1.北部巖溶山地生態屏障森林植被保育區
(1)涵蓋區域:西一鎮、西二鎮、西三鎮
(2)生態建設方向:珠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石漠化防治工程、濕地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3)產業發展方向:生態旅游、高原特色林業產業
2.中部巖溶壩區城市森林植被保育、生態旅游區
(1)涵蓋區域:彌陽鎮、新哨鎮、虹溪鎮、竹園鎮
(2)生態建設方向:珠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面山植被恢復和景觀提升工程、石漠化防治工程、濕地保護工程
(3)產業發展方向:生態旅游、高原特色林業產業
3.東部南盤江河谷巖溶山地森林植被保育區、生態游憩區
(1)涵蓋區域:江邊鄉、朋普鎮、東山鎮
(2)生態建設方向:珠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石漠化防治工程、濕地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3)產業發展方向:生態旅游、名人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高原特色林業產業
4.西部巖溶山地森林植被保育區
(1)涵蓋區域:巡檢司鎮、五山鄉
(2)生態建設方向:珠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石漠化防治工程、濕地保護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3)產業發展方向:生態旅游、高原特色林業產業。
三、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建設的內容與重點支撐工程
(一)建設內容
按照點、線、面相結合進行宏觀建設布局[3],形成點、線、面相連接的森林生態系統,主要以城區微森林、面山景觀防護林、山地森林、村屯林木綠化、道路水網林木綠化和水源涵養林、礦區植被恢復、石漠化治理等森林建設和保育為主。
1.增加城區綠島林廊:一是在城市建成區,結合現有綠地和城市發展格局,規劃建設一批森林綠島,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綠化覆蓋率,改善城市綠地的結構,提高喬木種植比率,實現森林進城;二是在城市出入口、干道沿線、濱水區段,開展森林景觀帶和綠道網絡建設,形成主干森林景觀廊道;三是通過立體綠化,增加城市綠量和景觀效果。
2.提升面山森林景觀:一是對面山礦區開展造林綠化和植被恢復,通過林相提升,提升面山植被的景觀效果;二是利用面山和近郊的高質量森林植被和濕地資源,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
3.加強山地森林保育:一是濕地保護區、森林公園、生態屏障區森林建設與保育;二是加強困難立地森林植被恢復和保育;三是加強礦區植被恢復和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四是加強天然林保護,強化山地森林結構提升和質量提升,提高森林的穩定性與生態服務功能。
4.自然保護區建設:結合彌勒市現有森林和濕地資源,劃定保護區域,明確保護對象,設定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的保育。
(二)重點支撐工程
1.城鎮綠島建設工程
彌勒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將城市綠地建設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作為城市建設的重點工作,形成了完整的綠地系統空間格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隨著城鎮化發展,城市綠化還存在綠地類型不夠豐富,綠地之間連接性差,對地域文化的挖掘以及特色營造不足,綠地群落類型和植物多樣性不豐富,城市近郊缺少供市民休閑游憩的生態休閑場所,綠化質量不高等問題。
今后城市微森林建設應著重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綠地之間的“廊道”連接,注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整合;注重綠地植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和配置的生態性;大力提倡垂直綠化,建造屋頂花園[4];提升城市整體環境質量,推動森林城市建設,切實打造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城。
2.城郊綠色廊道建設工程
“綠道”(Green way)于1959年在美國首次被提出[5]。廣義上的“綠道”包括從城市社區慢行道到整個市域范圍內的野生動物季節性遷移的引導性生態廊道,從城市濱水、濱河、濱湖、濱海綠化到城郊山林溪岸游步道等用來連接人與自然的各類線型開敞空間[6]。
彌勒市城郊綠色廊道根據定義以及功能與規模的不同,分為濱水綠廊和道路綠廊2種類型,其中道路綠廊包括國省道、鄉村道。綠色廊道在建設時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并通過色葉樹種、觀花樹種、觀果樹種的合理間植,形成不同景觀特點的城郊景觀網絡,并增加物種豐富度,維護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
3.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
自然生態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7]。中國于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在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和保護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典型生態系統及珍貴自然遺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山地森林景觀質量提升工程
對城區近郊的山地森林重點開展植被恢復與景觀提升;控制式樹種的選擇[8];加強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建設,為城鎮居民提供休閑養身的場所;對遠郊山地森林主要開展石漠化治理工程、公益林保護工程、防護林建設工程、礦區植被恢復工程、森林撫育工程。從整體上優化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態承載力,最終實現山地森林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徐高福,謝哲根,柴文斌,向新年,余世成.千島湖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7,(03):10-14.
[2]鄒權,劉劍飛.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及其與傳統森林經營的關系[J].南方農業,2014,(33):67- 68.
[3]彭鎮華.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1-2.
[4]唐忠平,劉青.衡陽市城鎮園林綠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2006,(03):53-55.
[5]王菲.城市綠道規劃與生態網絡構建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3:1-63.
[6]魯敏,劉振芳,劉國恒.濟南森林城市綠道網絡構建的途徑與對策[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02):101-104.
[7]王秋鳳,于貴瑞,何洪林,何念鵬,盛文萍,馬安娜,鄭涵,左堯.中國自然保護區體系和綜合管理體系建設的思考[J].資源科學,2017,(07):1358-1365.
[8]陳瑞炎,王文意,李霖.南方集體林區山地森林景觀改造問題[J].綠色科技,2017,(05):169-171.
作者單位:
西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