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柳穎
公益文化設施屬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非營利性文化事業,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建設實施,需要結合地區文化的差異性進行設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底蘊和文化積累的重要展示,對城市的形象與場域構建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城市公益文化設施功能分析
(一)公益設施的概念
在我國,公益文化通常是指由國家主辦,不以營利為目的,面向社會、面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事業載體。它肩負著傳播知識、宣傳教育、示范指導、向群眾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產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的任務。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主要包含博物館、藝術宮這些大型公益設施,如圖書館、科技館、歌劇院、文化宮,這些都屬于公益設施建設范圍。另外,社區城市公共小品、公益廣告、社區宣稱欄都屬于公益設施的建設體系。
公益文化設施,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道德傳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展示的重要平臺,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體現。相信在世界范圍內,每個國家一定都有屬于本國特有的公益設施建設形式,并且有的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成為國家、城市、民族的象征。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人公爵命名的V&A;博物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國上海的上海博物館,都是年參觀人數上百萬的大型公益設施,它們獨具特色,成為國家形象、文化傳播、城市特色的一個濃縮。
(二)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功能
1.弘揚歷史文化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在充分利用地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文化價值為重點來構建城市環境。例如,對城市歷史遺跡、名人典故、歷史景觀、神話傳說、民間工藝等資源材料,進行分析、提煉,并將這些文化元素應用于科教、文衛、體育、宣傳等具體的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中,是傳承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城市特有的文化名片,具有不可復制性。
2.建立城市形象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與城市歷史風貌緊密相連,是文化元素的外在表達,是對城市公共空間物質形態的建設,是本地區或城市的內在氣質與外在表現的個性表達,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其創作題材、藝術形式、特色表達,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提供了創作對象和創作動力,是新時期城市形象傳播的具體方式,對城市形象的整體塑造有很大的益處。
3.倡導和諧社會
公益文化設施,大多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色,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多數公民的行為,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同時,公益文化設施建設,通過城市空間宣揚真、善、美、愛、樂等為主題內容的公益文化,倡導愛心、勵志、環保、感恩、孝順、行善和助人為樂的文化內涵,承擔著城市群獨具特色的精神象征和靈魂展現,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4.凝練文化符號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是對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符號展示。它能夠凝練本民族或者本地區獨特的民族意識和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撐,不會因國家政治、社會制度的變革而泯滅,具有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中文化符號,是由無數個景觀元素互相關聯構成的,它們具有精神功能、美化功能、使用功能,是對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的濃縮,并表現出一系列的圖像符號、標志符號和象征符號,從而可以清楚地感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不同。例如:印有洛陽牡丹、信陽毛尖、道口燒雞、河南桐木漆器、南陽玉雕、新鄭紅棗、鈞瓷宋河糧液酒等河南符號,其色彩、造型、文字及裝飾等要素設計,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符號,滲透出民族情素和城市特色。
5.表達人文關懷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設計中強調人群文化、行為特點、成長環境的差異性,如對老、幼、病、殘、孕的設計關照,對盲道的設計,對公共飲水設施的設計,對公共讀書游覽區的設計,對公共運動健身區的設計,都是公益文化對社會大眾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
二、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的藝術特色分析
自中國古代,對待設計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設計思想,包含有重己役物、致用利人、審曲面勢、各隨其宜、巧法造化、技以載道、文質彬彬等內容,在這些設計思想的指引下,設計朝著以人為本、講求功能、注重技術和材料、強調人與自認和諧、講求功能與裝飾的方向努力,設計出長信宮燈、木牛流馬、地動儀、趙州橋、敦煌莫高窟、四大發明等精粹設計。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作為一個龐大的設計體系,涵蓋建筑、公共設施、城市雕塑等主要設計內容,并借助現代工藝、材料,從造型、色彩、材質、體量、主題等方面入手,進行公益文化設施的藝術特色建設。
(一)造型
公益文化設施的造型設計,是在本地區或城市文化的基礎上,凝練出造型特點并與內部空間特點相輝映,造型設計需要考慮外形輪廓、構件銜接、肌理等方面的特點。
外形輪廓是反映公益文化設施形體的重要方面,傳遞給人的信息直觀、深刻。對于單個公益文化設施形體設計來講,應當力求抓住當地的特色文化、特殊造型、特定符號,簡潔明確地表達出來,與主體文化呼應,并充分考慮距離、天氣變化等情況,對造型的外輪廓做出設計。另外,公益文化設施的造型設計還應尊重中國傳統的設計美學思想,注重對稱、節奏、韻律等設計美,常常會運用到抽象的點、線、面、體等要素進行設計。
(二)色彩
色彩,能夠直觀地表達出情感因素,具有鮮明的個性。公益文化設施的色彩設計是獨有的語言表達形式,有冷暖、明暗之分,能在感官作用下產生激揚、興奮、寧靜、愉快等心里反應傾向,是一種活躍的設計語言。同時,不同材質本身也帶有色彩傾向,能夠使人產生不同的色彩感受,充分地進入到公益文化設施的潛層意境。
(三)材質
材質作為公益文化設施的設計因素,關系到公益設施的具體實施,“材”是指材料的形狀與種類;而“質”是指材料的質地、顏色。
材質的種類主要包括石材、金屬、木材、陶瓷、玻璃鋼及現代有機高分子材料等。石材,是我國各類設計中歷史最為悠久材料,如公益文化設施中的建筑材料、雕塑、設施、小品,就常常用到花崗巖和大理石。金屬,質地堅硬和耐磨,在現代公益文化設施中被廣泛應用。木材,多用于公益文化設施的亭、臺、樓、閣中,與山水環境渾然天成,適合南方的城市環境。陶瓷,在室外公益文化設施中應用較少,但是在室內的公益文化設施中,有較好的文化功能,能夠充分體現出地方的文化底蘊。有機高分子材料,如玻璃、塑料、橡膠等,經濟實用,很多的廣告牌、垃圾桶等公益文化設施中都有應用。
(四)體量
公益文化設施,無論是建筑還是小品,都需要借助長度、寬度、高度來體現,并且與距離、疏密有一定的關系,是主體與環境的綜合體現。比例與尺度,是衡量體量關系的兩把尺子,不僅是相對于人體的生理需求,而且也是人們的心理需求的體現。注重公益文化設施的體量關系,可以讓人切身感受到舒適、方便,從而使公益文化設施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與升華。
(五)主題
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文化是公益設施的母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如漢字文化、文化遺址、圣賢文化、戲曲文化、姓氏文化,將它們的文化特點、藝術特色、符號象征進行提煉、重組,從而設計出主題突出能夠彰顯地方特色的主題公益文化設施,并與城市歷史相匹配,凸顯出城市的生命力。
三、公益文化設施的場域建設
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中的地域性,體現在地域生態、城市文脈、社會環境三個方面,是公益文化的設計形式和設計取材的重要方面,是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提升城市魅力的方式,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有著多種意義。
(一)地域生態優先
城市的組成是一個綜合體,包含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任何一個方面在公益文化設施建設中,都是不容忽視的。加強對城市原有地域生態的保留和應用,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是公益文化設施設計要積極倡導的。這也是對現今社會高速發展,而不惜犧牲人與自然和諧為代價的反思。
因此,在公益文化設施設計創作中,首先,應當樹立尊重地域生態的意識,考慮公益文化設施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條件,并在建設過程中,避免不可修復性生態破壞。提倡新型節能技術和環保材料,尋找綠色低碳的可持續設計之路,實現公益文化設施建設與城市空間規劃的雙贏局面。其次,運用藝術手段,將所在地區的人文、自然要素進行整合、提煉,借助公益文化設施建設,對當地的地域性生態特點做出新的詮釋。
(二)體現城市文脈
城市文脈,是城市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瑰寶和財富,是城市獨有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能夠傳遞出整座城市向上、積極、友善的一面,是座城市獨有的特色和個性,文脈的延續能夠有效避免千城一面現象的出現。因此,城市公益文化設施的建設設計上,應該有效地傳承和利用城市文脈。
城市文脈是取之不竭的藝術寶庫,傳承城市文脈是彰顯城市魅力的有力武器。例如,鄭州三角公園,充分運用商代青銅器文化符號,運用現代構成方法和形式美法則,對青銅文化進行提煉,利用青銅器上程式化的線性紋樣裝飾符號和立體雕塑性裝飾符號,建有鄭州標志性的商鼎雕塑、圖騰柱和青石雕刻,還有商代文化特色的石鼎長凳、圍欄、燈飾,使公園中的公益文化設施設計風格統一、鮮明、突出,延續了城市文脈。
四、結語
公益文化設施,承擔著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功能,是實現和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城市文化的延續與特色表達,在公益文化設施的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提供優質的公益文化設施,讓人們在休憩、放松的狀態下,感受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方.財政支持公益文化設施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41-45.
[2]焦啟文,王佳.建筑造型設計手法淺談[J].山西建筑,2009,(21):48-49.
[3]金鵬,高峰.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和地域性初探[J].大眾文藝,2015,(08):52-53.
[4]閆平.核心價值體系、公益文化事業與公民道德建設[J].理論學刊,2011,(12):66-70.
作者單位:
鄭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