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兆升
摘 要:在充分理解、取得信任以及長期合作的基礎上,很多農區合作社都與上下游關聯組織之間達成了協作關系。通常,這種協作的形式為非正式的、隱性的縱向形式,雖然看似懶散且沒有較強的法律說服力,但仍然能夠對農產品和農資的供給提供確切的保障作用,這一點同緊密型的協作關系(簽訂了正式書面契約)的效用一樣。在此背景下,本篇文章就針對農民合作社同關聯組織縱向協作的影響因素進行重點探析,望能對后續相關人士的合作社領域的理論或實踐探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村合作社;關聯組織;縱向協作
中圖分類號: F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1072
1 假說和理論的探究
若是合作社同上下游關聯組織在關聯環節的交易費用較高,那么雙方就可能進行縱向協作。農民是農產品的獨立經營主體,其和關聯組織之間的關系通常是一種市場上的交易,在交易的過程中,不管是高頻、廣泛且重復的市場搜尋,還是彼此之間的討價還價,抑或是合約執行的過程,都會讓雙方耗費非常多的費用和資源。“公司+農戶”模式的到來,使得市場中臨時性的交易關系逐漸被取代,因其長期性的契約關系能夠切實減少農戶和關聯組織的市場交易費用。然而,“商人”的利益優先本性以及交易環境的不穩定性都使得各組織之間不可避免地有著不少的機會主義行為。譬如,若在契約簽訂之后,雙方發現產品的市場價格明顯高于預先規定的,農戶就會擁有將副產品轉賣到市場中的動機;而若是市場價格明顯低于契約規定的,企業也就會擁有打破契約轉而從市場采購產品的動機。合作社的出現就可有效解決這種問題,在合作社內部,農戶之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共同監督,以道德的約束力制約彼此的機會主義行為,能夠為農戶實現長遠利益而提供一定助力;此外,農民的團結與組織都能有效監督企業的行為,讓企業接受違約懲罰的執行概率增加,進而制止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所以,在控制了農民和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后,合作社就可使雙方之間的交易費用不再升高,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優勢,不斷提升農戶與關聯組織縱向協作的可能性。
如若農產品產業鏈的結構是高均衡,合作社同上下游關聯組織之間的縱向協作就會更容易發生。可以將產業鏈上的力量均衡情況分為2種:高均衡和低均衡,其中,若是關聯雙方在關聯環節的市場結構狀態都是完全競爭,則被稱為低均衡;若是關聯雙方的狀態都是寡頭壟斷、壟斷競爭或者完全壟斷,則被稱為高均衡。然而,在實際的產生中,農業生產有著較強的地域特性,且農產品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在我國地少人多、勞動力轉移明顯不充分的情況下產業競爭非常激烈。與此不同的是,因信息不同、交通阻塞以及投資門檻的因素,能夠進入到特定區域供給、采購或加工的企業數量有限,競爭情況并不嚴重。所以,農產品的產業鏈結構常常是不均衡的狀態,具體分布是中間分散、兩邊較為集中,即農民和上下游關聯組織在市場上的地位出現了不對等的情況。以”權利-依賴”關系理論作為研究基礎,關聯的市場結構和競爭的強弱是確定雙方在市場中獲得效用高低和難易程度的關鍵因素。在低均衡的產業鏈結構中,買方(協作關系主導者)無需提供契約或者承諾就可輕松買到大量的同質化產品,所以,很難產生協作關系;而在高均衡的產業鏈結構中,交易的對象通常較為稀缺,協作的雙方也都彼此依賴、給予對方動力,所以,很容易產生協作關系;在非均衡的產業鏈結構中,依賴和權利的關系都不對等,處在弱勢狀態下的合作者就容易被替換掉,協作就很難產生與維持。所以,雙方能否擁有縱向協作的機會,與合作社同關聯組織之間的市場力量比例相關,只有高均衡的結構能夠切實實現低成本履約。
2 農民合作社實踐與關聯組織協作
在20世紀的末期,我國農村市場化改革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我國市場中的“大市場、小農戶”的矛盾也愈加顯現,針對此情況,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開始施行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發展模式,即以“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和訂單業務為主。但是,因為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小、組織性弱以及欠缺有效的完善機制等原因,農民和公司之間的關系很難實現長期的協作,訂單業務也有一定的違約風險。相關部門表示,若想切實解決以上問題,就需要將農民“討價還價”的談判地位以及組織化程度增強,創建新型的農業組織形式“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其中,公司主管對市場需求的預測環節,通過訂單同合作社約定產品的質量、數目和其他數據,農戶再從合作社那里收到生產任務與相關指導。合作社的創立使得農戶與上下游關聯組織之間的交易與選擇都分散開來了,切實提高了農戶的產業地位,讓雙方都能從中獲利,共同推動彼此穩定、長期地發展。
在合作社的實踐過程中,對于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而言,農民組織化水平提升之后通過合作社中介簽訂的訂單合同履約率要顯著高于農戶與公司直接簽訂的合同履約率,相比較而言,合作社參與的縱向協作效果更為不錯。然而,也有研究顯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的最佳效果仍未達到,合作社的總數量雖然確實有不少,但很多合作社的規模過小,存在管理效率不高、自我生存能力欠缺、競爭實力不足、對社員的凝聚力較差等問題。而且由農民自己運營和組建的合作社也是少之又少,常見的較為大型的合作社其實都是由企業、政府、專家或者改制之后的供銷社人員建立的,這也是一項反映現今供銷社自主能力欠缺的因素。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雖然于理論上合作社被社會各界較為重視,但實際其本身的發展水平并不樂觀,而現今的經濟環境又比較復雜,若想要在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合作社管理效果后,再同上下游關聯組織之間進行縱向協作,就需要繼續探究和查驗了。
3 實踐結論和啟示
在大多數的合作社實踐基礎上,我們得知合作社和上下游關聯組織之間開展縱向的協作關系。實踐結果顯示,不少的合作社同關聯組織之間都有較為松散的且非正式的合作關系,然而,很少有簽訂正式的書面契約和開展緊密關系的縱向協作,相對而言,其比例也較低。從整體來說,關聯環節的費用、農產品的產業鏈結構以及合作社的工作人員能力或其他因素等都是關聯組織和合作社進行協作的影響因素,然而,要具體解釋到變量上,上下游關聯環節與縱向協作等形式上的不同就會使得統計存在顯著差異。
不少的上下游關聯組織同合作社之間的關系都是較為隱性的且非正式的協作關系,這屬于一種松散的、無法律約束的、能長期產生合作的伙伴關系,其主要就是建立在管理組織同特定的農區合作社之間的彼此了解與信任合作的基礎上,起到的作用同緊密型協作關系(有正式的書面簽訂契約)一致。如今,農業電子商務式的新型協作平臺逐漸發展,但若是僅僅追求互聯網平臺進行買賣關系而忽視掉這種非正式的縱向協作關系,最終的合作就會很可能難以實現確切的價值和發揮其優勢。所以,針對進入新型農業市場的協作關系的謀劃工作而言,政府需要切實發揮自身優勢,多多鼓勵合作社以新技術和資本的運用來解決各種傳統協作中的問題。譬如,政府鼓勵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體系,以有效提升農村的物流效率,并切實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上下游關聯組織與合作社之間的縱向協作關系有一定的共同因素,也有一定差異。對于共同點,具體包括:合作社的社長工作經驗對雙方建立兩種關系而言都有較為積極的作用;政府的資助以及農產品的認證等方面都對雙方的協作關系有著較為正面的作用。對于差異點,具體包括:有著較高組織化程度的農民可助于農產品采購商和合作社之間的協作關系,然而卻對雙方在建立緊密型協作關系時沒什么作用。此外,除了政府資助和農產品的差異之外,差異點還會受到合作社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以及合作社的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影響。對于以上的差異點,政府需要在施行相關鼓勵政策時要有所側重或體現。政府若是對農民和合作社之間的訂單業務進行單方面的鼓勵,成效就會欠佳,其主要原因就是協作的主導方的協作意愿較弱,而合作社的履約能力也欠佳,并不僅僅是合作社的工作意愿不強。
4 結語
本文先是探析了研究的假說和理論,其中包括交易費用的高低以及產業鏈結構的高、低均衡狀態對農民合作社與關聯組織縱向協作的影響;探析了農民合作社的實踐與關聯組織的協作。望本文的探究能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俞燕,李艷軍.傳統特色農業集群區域品牌對中小企業品牌競爭力的影響研究——基于吐魯番葡萄集群的實證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05):842-849.
[2]姜長云.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的路徑與邏輯[J].改革,2013(08):
37-48.
[3]崔寶玉,程春燕,劉麗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三重”邊界[J].財經科學,2016(04):89-100.
[4]王圖展.農民合作社議價權、自生能力與成員經濟績效——基于381份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6(01):53-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