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現在,科技的發展,讓書寫好像離現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作為一個擁有深厚底蘊和文化傳承的品牌,萬寶龍依然始終致力于推動社會文化的不斷革新,讓更多的人感受經典的力量、傳遞美好價值。一個多世紀以來,萬寶龍一直是優質書寫工具的代名詞,并陸續通過多個大班系列特別合作款書寫工具書寫推動書寫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此次與《小王子》的合作,正是萬寶龍以優質工藝和匠心設計來致敬小王子的童真故事與浪漫情懷,將生動的想象力與雋永的書寫文化相調和,演繹對創新文化的不懈追求。
讓世界如此美好的,是被我們藏起來的童真和想象。它讓我們看見繁星閃爍,遇見真實美好,喚醒每個人心底那個純真的筑夢孩童。作為書寫文化的經典象征,每一支大班書寫工具的代代傳遞,其承載的動人故事、珍貴思想和深刻記憶也隨之流傳,使其成為抒發情感、傳遞智慧的指尖橋梁。為致敬想象的奇妙力量,以及向所愛之人傳遞思想與價值理念的重要意義,萬寶龍以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著作《小王子》中廣為人知的經典文學形象為靈感源泉,傾力推出大班系列小王子特別款書寫工具。
與萬寶龍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安睿思(Aris Maroulis)先生、著名演員趙立新先生、著名作家蔣方舟女士的一場關于想象力與書寫文化的對話。
《時尚北京》:此次萬寶龍品牌為什么選擇《小王子》這部作品,它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萬寶龍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安睿思(AriS MarouLiS):《小王子》是全球翻譯語種最多的文學作品之一,先后被譯成250余種語言和方言,講述了一位飛行員與來自遙遠星球的小王子的偶遇。通過充滿寓意的故事,探索了一系列永恒的主題,包括純真的想象力、開闊豁達的心胸,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全新大班系列小王子特別款書寫工具從圣·埃克蘇佩里生動細膩的手繪插圖中汲取靈感,以精巧別致的設計細節,詮釋書中簡單而耐人尋味的寓意,即向他人傳遞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可以讓生命更有意義。此次與《小王子》的合作將持續三年,希望以此能鼓勵更多人以書寫表達想象,喚醒年輕人對于書寫文化的熱愛。同時為萬寶龍大班系列注入全新活力。萬寶龍始終以不斷革新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藝打造產品,讓筆尖承載文化印記,傳遞來自想象力所饋贈的禮物,喚起成人世界的珍貴童心,感受傳統書寫對思維的啟迪,以及文學巨著帶來的魅力與思考。
《時尚北京》:想象力在您的創作中起到什么作用?
蔣方舟:對于我個人來說,想象是創作的動力。想象就像泉底的泉眼,為我的創作源源不斷地提供新思路和靈感。而在我不斷書寫和思考的過程中,新的想象不斷地被激發。
《時尚北京》:您對《小王子》這部著作有怎樣的理解?
趙立新:這是一部從八歲到八十歲的人都可以去讀的書。人是孤獨的,同時也害怕孤獨,所以會拼命想辦法去消除孤獨。無論是建立愛情、創造友誼、去結識誰都是抗拒孤獨的方式,但是到后來人才發現自己依然孤獨。在小王子這本書里,講述了如何在生命中建立一份聯系,這個聯系看似我們都有。有自己的親人、朋友,但為什么人還是覺得孤獨呢?實際上是我們忽略了很多在情感交流中細膩的方式。而《小王子》這本書上讓我們重新看待人與自然,思考自身危機,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扇門。
《時尚北京》:想象力在您的生活中工作中是什么樣的角色?
趙立新:我從事是藝術工作。我覺得藝術生命的本源就是想象力,藝術是從生活中建立起來的,并高于生活。它要給人精神上的啟迪、心靈上的碰撞以及情感世界的交融,它是高層次的。我不認為想象力是人的本能,它是人對自身生活要求的提高,情感要求的提高,漸漸磨礪地越來越靈巧的一種能力。我的工作是離不開它的,同樣在生活中如果去掉想象力,那就變得太乏味了。想象的空間讓我們片刻問離開了世俗,那一刻是非常珍貴的。人們想擺脫現實的乏味和慣性,想去做現實生活中不敢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這都是想象力的延伸。
《時尚北京》:這次萬寶龍品牌發布的大班系列小王子特別款書寫工具產品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趙立新:萬寶龍品牌到今天還能夠在書寫工具上下如此大的功夫實屬不易。非常感謝品牌為現在所謂進入到飛速的后工業時代的人們創造出留住我們舊有時光的書寫工具。讓我們坐下來對自己敞開心扉,在一張白紙上寫上自己的感受、經歷、感慨,真是難得。萬寶龍品牌經年累積的不朽工藝,對于一件書寫產品的至善至美的追求都是相當值得人們稱贊的。在這個時代大家基本上使用筆的機會已經不多。雖然現在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并且非常發達,但是我們依然存在著許多困惑。我們絲毫沒有因為交流方式的遞增和提速而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自身的掙扎。反而會在很多時候回想之前我們的家書、情書、日記。為什么人們都會認為那是美好的呢?因為你拿這樣一支筆去付出,去在一筆一畫的書寫,去在設計標點符號,甚至有些涂抹涂改刪減都有記號,這些都記載著你的情感歷程。在今天萬寶龍還不驕不躁、盡善盡美為我們貢獻出這樣的書寫工具,我覺得非常了不起。而且在未來的時代,我依然會感謝萬寶龍做這樣的事情。
《時尚北京》:您平時生活中還經常書寫嗎?
趙立新:其實我最早的職業是編劇,那時候的我不會用電腦,全是手寫。中國人有個成語叫著作等身。我寫了五年,雖然沒有等身,但是也有半身。對我來說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也是歲月積累的見證。看到一大堆手稿,甚至翻出一兩頁看到上面的痕跡,你都會想起那天發生了什么,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