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每一個來過北海公園的人,最先浮現在腦海里的大多是那座聞名遐邇的白塔,說不清是白塔因北海而出名,還是北海因白塔而讓人銘記在心。但無論是北海還是白塔,都不能忽視另外一個主角兒,就是白塔腳下的瓊華島,也是北海的心臟。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說的就是這座位于太液池中心的瓊華島。這里湖光塔影,花木芬芳,亭臺樓閣,絢麗多姿,優如仙境。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圣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公園主要由北海湖和瓊華島所組成。北海公園原是遼、金、元、明、清五個封建王朝的皇家“禁苑”,已有上千年歷史,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之_。
從北海公園南門入園,踏上建于元初的永安橋,可見名為“堆云”、“積翠”的兩座彩繪牌坊,迎面就是全園的中心——瓊華島。瓊華島綠蔭如蓋,殿閣相連,四面皆景。白塔與山門、石牌坊至智珠殿、見春亭等一組建筑、風景融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燕京八景之_“瓊島春陰”。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在瓊華島豎立了一座石碑。碑身正面攜刻乾隆皇帝御書“瓊島春陰”四個大字,為了把歷史美景具體表述出來,乾隆皇帝又在“瓊島春陰”碑的其他三面各題寫詩—首,使其成為瓊華島的一處勝景。
長生不老的夢
北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后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后,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
金滅遼后,改燕京為中都。金世宗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
北海園林是根據神話傳說《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一池三仙山”的仙境建造的。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童女數千人,渡海找三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藥,未果。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宮后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山,象征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自此以后,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似乎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
北海園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湖中疊有瓊華島,筑有“圓坻”,即后來的團城,還有犀臺山,象征海上的三座仙島。環島山石崢蠑,樹木蔥郁,其美景被金章宗命名為燕京八景中的“瓊島春陰”。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當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應邀游覽。他對景觀晾嘆不已,后來,在游記中,他向西方世界介紹了中國的皇家園林和自然山水園林的高超藝術成就,影響甚為深遠。
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式遷都北京,改萬壽山稱大山子。于團城西側筑起了金鰲玉棟大石橋,將太液池一分為二,同時又在太液池的南端開挖了一個水域,造成三個湖面。從此,自北向南才有了北海、中海和南海的三海。明代,改“瓊島春陰”為“瓊島春云”,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大山子頂有廣寒殿,殿之四隅皆有亭,左二亭,曰玉虹、方壺;右二亭,日金露、瀛州,半山有三殿,中日仁智、東日介福、西日延和。其下太液池,前有飛橋,以通儀天殿,東有玉橋,以通瓊林苑,山之上常有云氣浮空,氤氳五彩,郁郁紛紛,變化翕急,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云”。
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又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規模和格局。乾隆初年寫的燕山八景詩中又把“瓊島春云”改為“瓊島春陰”,詩中寫道:“瓊華瑤島郁嵯峨,春日輕陰景色多。云護鳳樓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臨禁苑滋苔蘚,遠帶郊畿蔭麥禾。更向五云最深處,好風時送九韶歌”。
民族團結的見證
瓊華島上白塔作為著名的燕京八景“瓊島春陰”的一部分,矗立在北海的最高處,它與北海成蔭的綠樹,微瀾的湖水相互掩映,巍峨壯美。白塔不僅成為北海公園的標志,甚至成為北京的標志。
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上圓下方,富有變化。塔頂設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白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即五世達賴喇嘛來京朝覲的前一年,是清朝迎接五世達賴蒞臨的諸多工程之一。大山子也改名白塔山。在當初營造完工時所著的《順治八年建塔諸臣恭紀碑文》一書中提到“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建寺,壽國佑民。”因此,順治帝欣然應允,并賜其號為“諾木汗”。白塔始建,就選址在昔日廣寒殿的舊址上,白塔前還建有一座永安寺。
這位諾木汗在17世紀的漢藏關系史上司是一位風云人物,他就是塔爾寺第一世巴珠活佛曲結敬巴嘉措。他在清入關以前就作為格魯派的全權使者前往沈陽,在滿洲和西藏之間穿針引線,建立政教聯系。
白塔歷經近千年,歷代不斷維修,康熙和雍正時代曾兩次重修。現在的白塔是雍正年問修復的。白塔塔身是實心的,具體來說,白塔內部主要有八根大木頭柱子支撐著,周圍則砌著厚厚的實心墻。為防塔內木架潮濕糟朽,塔身周圍設有306個通風孔。不過據雍正年問的一份史料記載,這白塔塔身里還藏著有經文,鮮花,甚至還有毒藥等。但這些東西具體在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白塔在當初建成時,是北京城內的最高點。正因為這樣,北海白塔還擔當了一個極其秘密的軍事任務。清初,曾在山頂設置信炮臺,清廷有詳細的《白塔信炮章程》。這里居高臨下俯瞰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發出信號。遇到危急情況,需要全城警戒進入一級戰備,那時白塔信炮一響,內九門城上設置的信炮跟著齊響,文武大臣及全城官兵立即全副武裝集結待命,是最嚴重級別的軍事警情了。這里相當于皇城內的烽火臺,位置極其重要,所以這里常年是有八旗精兵守著。
搶來的“裝修材料”
北海公園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太湖石或疊石成山,或立石為峰,或點石成景,使這座大氣莊重的皇家園林更多了幾分秀美和奇巧。在北海公園,太湖石最為集中的地方當屬瓊華島。瓊島北麓甚至200多米長的假山巖洞——瓊華古洞都是由太湖石堆疊的。一到下雨天,還有石頭往外冒煙,恍如仙境。其實這些石頭都是八九百年前宋宮的舊物,可以說每一塊石頭都不知道是犧牲了多少條性命,帶著多少百姓的血淚來到這個地方的。
從巖石學的角度看,太湖石屬于被溶蝕的石灰巖,本產于太湖周邊地區,以蘇州洞庭西山、宜興等地所產的最為典型。大自然千萬年的精雕細琢,成就了太湖石玲瓏剔透、重巒疊嶂、靈秀飄逸、含蓄內斂的千姿百態。
宋徽宗曾動用上千艘船只,專門用來運送太湖石。宋朝將大宗運輸的貨物稱為“綱”。徽宗時期,十艘船編為一組,將外地的各種奇石名木運往京師。一時間,汴河之上舳艫相銜,船帆蔽日,這就是勞民傷財的“花石綱”。
其實宋徽宗搜羅如此多的珍奇石木,是為了在東京汴梁修建一座園林,叫做艮岳園。艮岳園純粹是皇上賞玩的地方,仿效白墻黑瓦的江南風格,其間還有高陽酒肆,甚至有一條買賣街。它不像圓明園、頤和園之類的建筑,還有皇帝上朝居住的那種宮殿。進了大門,一條筆直的御道,兩邊全是耗費重金運來的太湖石。艮岳的主峰甚至完全由太湖石堆成,遍栽奇花名木。
然而好景不長,艮岳園修建完成的五年后(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滅亡,艮岳園的奇石也成為了戰利品。金世宗在修建大寧離宮時,派人去汴京把艮岳園的太湖石運到中都(北京)。因這些太湖石來自艮岳,故稱艮岳石。這些艮岳奇石,大部分修了北海的瓊華島。清代瓊華島上增建了白塔,并拆下部分石頭去筑瀛臺。
乾隆皇帝曾寫就《白塔山總記》和《白塔山四面記》,詳盡記錄了北京和北海白塔山的歷史。其中《白塔山四面記》中,乾隆皇帝總結了幾條經典的游覽路線:瓊華島南邊過積翠牌樓上永安寺能敬佛;走瓊華島的西路過閱古樓能欣賞他自己最愛的《三養堂碑帖》;東路最美的莫過于瓊島春陰;瓊華島北邊最有趣的是鉆假山穿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