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梅



噶丹·松贊林寺是云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康區有名的大寺院之_,還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小布達拉宮”。該寺依山而建,外形猶如一座古堡,集藏族造型藝術之大成,又有“藏族藝術博物館”之稱。
噶丹·松贊林寺又稱歸化寺,建于1679年,是由康熙皇帝朱筆御批,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親自占卜選址的一座寺院。五世達賴喇嘛占卜求神,神示曰:“林木深幽現清泉,天降金鶩嬉其問。”所以游人進寺,會見到清泉終年不涸,并能常見一對金鷸在寺院出雙入對。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名“噶丹·松贊林”。“噶丹”新譯“喜足天”,舊譯“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妙欲資具勝于諸天,身心安適,且喜具大乘法樂,故名喜足天。“松贊”即三游戲場所,帝釋、猛利和婁宿三種層次形成三天堂,即三十三天。“松”尚有三之意,據五世達賴之意,是為修習戒、定、慧“三學”,擺脫拋棄“貪、嗔、癡”“三毒”之僧眾云集處。“林”即寺,是六道眾生祝福田之所。整個含義可理解為:“一切顯密非一次修成,為使無垢之法源尖不斷地惠及眾生,使之圓滿,特建此寺。”
藏式建筑
噶丹·松贊林寺建筑風格為藏式碉房建筑,土石木結構。寺院外圍筑有橢圓形城垣,主殿威嚴而華美,殿內壁畫色彩鮮艷,筆法細膩,以描述史跡典故,弘揚佛教教義為主。與藏傳佛教建筑樣式相同,松贊林寺的扎倉、吉康兩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參、僧舍等建筑簇擁拱衛,高矮錯落,層層遞進,立體輪廓分明,充分襯托出了主體建筑的高大雄偉。大寺坐北朝南,為五層藏式雕樓建筑。主殿上層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檐,又具漢式寺廟建筑風格,下層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數,大殿可容1600人。左右墻壁為藏經“萬卷櫥”,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達賴銅像,其后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頂層正樓特設經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佛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佛堂正南為高聳的鐘鼓樓,清晨、正午、黃昏擊鼓報時,聲聞十里。
松贊林寺與格桑嘉措
相傳七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的認定風波迭起。當時正值康熙末葉,六世達賴飛升,蒙古和碩特部藏王拉藏汗尋來一個靈童,布達拉宮僧眾卻不認可,稱真正的轉世靈童在理塘寺。拉薩三大寺僧眾祈神求卜,終于找到了他,就是格桑嘉措。拉藏汗知道后策劃迫害他,靈童被送到松贊林寺避難。靈童到了這里,一見高原上的仙湖,如歸故里,說:我向往這福美之地良久,今日如愿,天賜之福。靈童住下后,山神以牛奶供之,靈童則將牛奶奉與水源,祈求此水成為乳汁滋養眾生,此河就是今日仍在流淌的“奶子河”。最后靈童得到康熙皇帝的認可支持,加封“宏法覺眾”的封號,七世達賴喇嘛對松贊林寺的擴建給予支持,遂成為四方信徒向往的吉祥福地。
拉姆央措湖
松贊林寺對面的拉姆央措湖,藏語意為“圣母靈魂湖”,相傳是班丹拉姆女神的寄魂湖。拉姆央措湖面不大,但在藏區名聲很大,景色秀美異常,湖中四季有各種水鳥生息,黑頸鶴、黃鴨等水鳥隨處可見。站在扎倉大殿頂上觀望拉姆央措湖,它是一個佛自然的投影。
天氣晴朗時,水清如鏡,湖山相映。時而天空會烏云密布,無風起浪,湖水會發出奇特的聲響,還會出現各種奇妙景象。據說信徒們同時觀看湖景,所見景象卻各異,有的還能從湖底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
拉姆央措湖中的瑪尼堆有它特殊的意義,藏語稱之為“崩登”,它與對面的山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對面山上的平臺是專供寺院里的僧人圓寂后進行天葬的地方,在進行天葬時,僧人們便到此小島上的瑪尼堆邊對死者進行誦經超渡儀式,因此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任何人上島的。
拉姆央措湖西南方有座奇特的山叫做“崠取生”,山形酷似巨鰲。“崠”意為海螺,相傳在此山腳下曾出現一對自然白螺,是松贊林寺的鎮寺之寶之一。它也是一種佛教法器——“取生”,意為巨鰲。傳說中此山為白登拉姆門下的一位鰲頭護法神的神山,此山腹中有一股常年不枯的小溪,出水清澈潔凈,不受任何污染,所以每到初一、十五或是有重大佛事活動的時候,僧侶和百姓都要到此取水用作煨桑時使用。
TIPS
松贊林寺地處高海拔地區,海拔3300多米,即使在明也有可能飄落幾朵雪花,建議帶上外套、羽絨服、手套、防滑靴,特別是10月份以后探訪更要帶足御寒衣物。每年6月到9月是迪慶高原的雨季。春夏季是到此處游玩的最佳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