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蔡釗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實現強國夢想的錚錚誓言和時代最強音,是全黨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政治命題

梁家河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梁家河是中國夢的萌發之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緣起之地。《梁家河》一書是總書記的初心、我們黨的初心的生動呈現。
(一)
梁家河的初心,是一心向黨的信仰之心,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一心干事的奮斗之心。
1.一心向黨的信仰之心
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是共產黨人的初心的本元。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干事業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我們要固的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
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正值“文革”時期,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黨和國家的命運都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當時,他也曾迷惘過、困惑過,也試圖逃避過。但是在梁家河父老鄉親的關愛和呵護下,在父輩的諄諄教導和影響下,青年習近平很快度過了思想關。特別是父親習仲勛以自身的革命經歷和對黨的無限忠誠告誡習近平:“無論黨和國家發生了什么,都要相信黨中央,相信毛主席,熱愛黨,熱愛人民!”為了表明一心向黨的決心和信念,習近平曾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和10份入黨申請書。一次次申請,一次次受挫,他毫不在意,也從不動搖,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個年輕人,追求上進,有什么不對?我毫不氣餒。”正是這種堅定的信仰,讓習近平最終加入了團組織和黨組織,并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最終成為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多年后,習近平在回顧梁家河往事時指出,“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
實踐證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之鈣,是共產黨人經受住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也是“初心”喪失的根本標志。不忘初心,首要的就是要堅守住一心向黨的信仰之心。
2.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一心為民謀幸福,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和核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始終是我們黨不變的初心和情懷。
經過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習近平逐步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黃土地的兒子”,和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梁家河盡管貧窮,但這里的人民真誠、樸實,不僅沒有把習近平當作“黑五類”子弟,相反卻把他看作是自己人。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收留了他,養育了他,教育了他。有一次,在銅川當工人的李印堂帶回了一兩斤大米,他娘蒸了一鍋香噴噴的白米飯,首先讓李印堂趁熱趕緊給近平端過去。這讓平時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的習近平非常感動。他告訴王憲平:“我餓了,鄉親們給我做飯吃;我的衣服臟了,鄉親們給我洗;褲子破了,鄉親們給我縫。咱梁家河的人對我好,我永遠都記著。”隨著與鄉親們的接觸日益增多,他們之間的感情也日益加深,習近平越來越同情和熱愛這里的人民。與此同時,習近平也把“為群眾做實事”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7年的人生經歷,已經讓習近平深深地愛上了這片黃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鄉親。
在總結梁家河的人生經歷時,習近平說:“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和政府的一切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
3.一心干事的奮斗之心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共產黨人永葆初心的表征和重要體現。
為了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習近平帶領群眾修建沼氣池、打井、打淤地壩、修廁所、種烤煙、辦鐵業社、縫衣社、磨坊、代銷店和掃盲班,等等。用石春陽的話說,“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這些事看起來很普通,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群眾燒柴難、吃水難、吃飯難、生活難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難題。
從黃土地中走來的習近平,始終不忘“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鄉親,始終把“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銘刻心間。“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無論是在正定、福建還是在浙江、上海,習近平始終大力倡導求真務實之風,每到一處必帶頭調查研究,凝心聚力解決群眾存在的問題。在福建,習近平經常去偏遠的閩西山區調研,了解貧困山區群眾的生活難、交通難、上學難、看病難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讓他下定決心要“真扶貧,扶真貧”,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浙江僅用一年多時間,他就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用實際行動譜寫了“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浙江新篇章。在上海僅7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縣。成為黨的總書記后,習近平更是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時刻不忘國事民瘼,腳步踏遍了全國31個省市區。
正是在實干中,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多時間里,我們黨才能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二)
“不忘初心”,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砥礪初心,在干事創業中錘煉初心,在為民奉獻中升華初心。
1.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砥礪初心
堅定理想信念,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這是黨章賦予黨員干部的根本義務,也是對黨員干部最基本的政治品質要求。堅守初心,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他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堅定理想信念,說起來容易,真正要堅持到底卻并非易事。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四個自信”,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真理性;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強起來”的科學理論;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輝煌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就是要樹牢“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這個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對黨忠誠。就是要志存高遠,立志做大事、做實事、做好事,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始終心系黨、心系人民、心系國家。就是要嚴守黨紀國法,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廉潔自律、心存敬畏、慎獨慎微。
2.在干事創業中錘煉初心
“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時期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當年,他從一個城里娃成長為一個大家信賴的村支部書記,說到底,是靠甩開膀子干出來的。當年一起勞動的村民至今還記得,農歷二三月,陜北冰雪初融,習近平穿著一件藍色的舊棉襖,常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冰水中打壩的場景。石春陽、張衛龐等人回憶到,當時村里采用“水沖壩”的方式——用柴油機將水抽到高處,把土沖下去筑壩。在水溝旁鏟土是個苦差,“一是速度要快,勞動強度大;另外水會濺到褲子上,很冷”。習近平總會主動去水溝旁鏟土,時常“手上磨得都是泡,沒聽他叫過苦”。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幾乎沒有歇過。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還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來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除了打壩淤地,掏地、種玉米、割麥子等農活,習近平一樣一樣學。還買來種子,在河灘的6畝平地種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新鮮蔬菜,逐步改善群眾的生活質量。就這樣,當年村里的第一塊淤壩地、第一口沼氣井、第一個供銷社、第一個鐵業社、第一塊自力更生的宣傳牌等等,都是他帶頭苦干實干誕生的,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最初實踐和豐碩成果。
這一段艱苦的人生磨煉,讓習近平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事業是干出來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告誡全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2018年4月30日在給國際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的回信中,總書記再次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要為擔當者鼓勁、為干事者撐腰。在他看來,領導干部作為群眾的領路人,必須敢于擔當,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正因如此,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3.在為民奉獻中升華初心
初心的本意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共產黨的詞典里,人民就是一切。所以,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沒有人民的支持,黨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就一事無成。”“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在梁家河的7年農村生活,讓習近平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并日漸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成為其中的一員,期間的冷暖甘苦一一嘗盡。也正因如此,面對農村群眾的苦難生活,習近平催生了立志要為人民做事的志向。
2012年11月,剛剛當選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就向世界莊嚴宣告了他的“人民目標觀”,他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此后,他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為此,他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要求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邏輯。今天,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心里面時刻裝著人民;就要密切聯系群眾,與人民群眾真正建立起魚水之情,感情上一刻不離人民;要為民做實事、做好事,做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難事、急事,行動上始終為了人民。領導干部還要堅決克服特權思想,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