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方
1943年時任綏德地委書記習仲勛到綏德縣郝家橋村蹲點調研,集中一個月的時間取得經驗并在全區(qū)推廣,使調研大獲成功,很好地推動了綏德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習仲勛以身作則,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為深入開展調研工作確立了典范。

▲ 習仲勛(左一)在農村調查研究時與村民交談 資料照片
1943年2月,習仲勛出任綏德地委書記,面臨一個非常嚴峻而復雜的局面。軍事上,綏德地區(qū)是陜甘寧邊區(qū)的北大門,與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接壤,承受著巨大的軍事壓力;政治上,該區(qū)各方勢力犬牙交錯,干部成分錯綜復雜,黨的政策執(zhí)行落實乏力;經濟上,該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解決全區(qū)52萬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黨把習仲勛派到這里來,實際上給了他一副很重的擔子。
下馬伊始,各項工作千頭萬緒,習仲勛沒有急于著手開展具體工作,沒有只聽匯報就以主觀臆斷去隨意制定措施政策,而是先花費大量時間進行了細致的社會調查,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與社會各界廣泛接觸,深入了解民情,掌握第一手資料,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研究、總結經驗,制定出了合理的措施政策并進行推廣,并很快取得顯著成效。這為習仲勛打開工作缺口、真正主政一方奠定了基礎,也逐漸扭轉了綏德地區(qū)的落后局面。
1943年初,正值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加上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整個陜甘寧邊區(qū)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和生存危急,黨中央號召“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綏德地區(qū)是邊區(qū)下轄各區(qū)中生產力比較低下、經濟比較落后的一個區(qū),如何響應中央號召,提升綏德地區(qū)生產力、改進人民生活,是習仲勛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習仲勛深知“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道理,明白在一個地方行之有效的方法,放到另一個地方不一定會管用。綏德地區(qū)本就由好幾個縣組成,地理、風俗、人情各不相同,情況復雜,選擇一個有普適性的調研點,形成經驗“以點代面”在全區(qū)推廣尤為重要,需要慎之又慎。在對綏德地區(qū)普遍調研的基礎上,經過了解,郝家橋村進入了習仲勛的眼中。這是一個普通的村莊,有著和綏德地區(qū)大多數(shù)自然村一樣的地理環(huán)境、人口構成和勞作模式,連年的戰(zhàn)爭和災荒讓村里人生活艱難,掙扎在貧困與饑餓的邊緣。近一兩年來,郝家橋村民在村主任劉玉厚的帶領下,改進生產方式,在糧食生產上打了翻身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經過深入分析,習仲勛認為,郝家橋的經驗應該具有代表性,他決定親身前往調研并加以證實。
事實證明,習仲勛的選擇是正確的,郝家橋的經驗果然符合全區(qū)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后來一經推行成效斐然。習仲勛立足全局綜合考慮,科學謹慎分析判斷,找準典型,真正總結出了“以點代面”、通行管用的好措施。
習仲勛明白自己調研的主題任務是什么。去什么地方、什么人陪同、與哪些人見面、見面談些什么、具體調研什么、怎么開展調研等等,習仲勛都有明確的計劃和安排。郝家橋之行,習仲勛并沒有拘泥于舊有的調研模式,而是因事制宜,采取了針對性很強的創(chuàng)新措施,提升了調研的工作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郝家橋村
習仲勛沒有追求“輕車簡從”的虛名,單人匹馬、耗時費力地只身一人前去調研,也沒有大張旗鼓,如同時代的國民黨官員那樣前呼后擁地大肆巡視,攪得地方不寧。他從實際出發(fā),針對此次調研的主要任務,抽調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組成綜合調查組,這些人或熟悉具體情況、或負責某個領域,在人員配比上涵蓋了調研涉及的各個方面,使調研工作得以迅速展開。值得一提的是,郝家橋調研之后,組織綜合調查工作組到農村開展調查研究,成為綏德地委的工作制度并一直堅持了下來。
到郝家橋之后,習仲勛沒有簡單地采用扎堆調研的方式,而是將調查組按照自然村進行分工包村,確定了各自的調查內容和重點。他要求調查組的成員在普遍調查的基礎上,選擇生活狀況和生產條件不同的上、中、下各兩戶農戶進行調查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典型,總結經驗。這種從實際出發(fā)的創(chuàng)新做法,既合理使用了人力,又使調研工作有了頭緒,得以深入開展,幫助調查組成員掌握了大量真實有用的資料。
習仲勛在郝家橋,不是蜻蜓點水式的走訪座談,而是蹲點調研,前后歷時一個月,吃住都在村上。這一個月中,習仲勛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參與到村里的各項事務之中。他對郝家橋的轉變很好奇,他要親身操作體會,在實踐中一項一項檢驗郝家橋的經驗是否可行,是否具有推廣的可能。
習仲勛走上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參加勞動,親身感受郝家橋在改進生產方式后,村民的生產熱情如何高漲、勞作速度和勞動效率如何提升,仔細計算實行精耕細作、選擇優(yōu)良品種提高單產等辦法后,平均每天能多打幾斤糧食。習仲勛與村干部一起研究開展村里的各項日常工作,了解村務工作如何運轉,鄉(xiāng)村里的各種糾紛、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實地考察村一級黨組織對“三三制”“減租減息”“耕三余一”等政策落實情況,以及對移民工作中相關問題解決情況,并積極建言獻策,幫助村里制定生產計劃,處置各種疑難問題。
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調研,給了習仲勛進行思考和作出判斷以最真實的感受。通過調研,習仲勛認為郝家橋在改革農業(yè)生產措施、理順土地租佃關系、改造“二流子”、組織群眾移民南下、實行變工互助、精耕細作等方面的做法,都很有典型意義和推廣價值。
習仲勛很早參加革命,是受黨培養(yǎng)多年的干部,他的工作和思維模式有著那個年代共產黨人的鮮明烙印,那就是滿懷一顆赤子之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仲勛在郝家橋期間,沒有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與群眾打成了一片,在與村民的接觸中,不擺官架子,不打官腔,不搞特殊化,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群眾一員,與村民同甘共苦,平等親切地來往交流。

平日里,習仲勛完全按照農村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村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人們時常能看見他與村民手拉著手、拍打著肩頭交談,他總是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大白話,把黨的政策揉碎掰細了講給群眾,他總是像個莊戶人一樣盤著腿坐到炕上,認真傾聽、仔細記錄群眾生活里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他走到哪里,身邊總會很快聚攏起一大群人,人們愛聽他講話,愛跟他嘮嗑,在人們眼里,他不像共產黨的大官,更像個親切的鄰家大兄弟,人們都愿意把心里話說給他聽。正是這種調研過程中一直保持的親民作風,讓習仲勛與群眾拉近了距離,聽到了群眾的心聲,掌握了大量真實可信的資料,為總結經驗形成調研成果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習仲勛通過調研,進一步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了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讓人民群眾明白,共產黨的干部不是國民黨式的官老爺,而是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公仆,讓群眾更加相信黨的政策,更加擁護黨的領導。
調研期間,日常勞作、走訪及參與村務工作之余,習仲勛擠出時間,花費大量精力,帶領調查組的同志,將收集到的資料及時梳理歸納,認真分析研究,去蕪留菁。調研結束后,在習仲勛的主持下,調查組起草形成了《談收夏》《記兩個變工隊》《談鋤草》《移民問題》等四篇非常有實用價值的調研報告。在這四篇報告的基礎上,習仲勛召開地委會議,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大力推廣郝家橋經驗。同時,授予郝家橋村主任劉玉厚模范黨員、勞動英雄稱號,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活動,很快掀起大生產熱潮。
在郝家橋經驗的引導和劉玉厚事跡的鼓舞下,全區(qū)各級黨組織制定了發(fā)展生產計劃,在農村成立變工隊、推廣農業(yè)新技術、發(fā)展副業(yè)及勞動競賽等,到1943年底,通過努力,基本解決了全區(qū)52萬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全區(qū)各地涌現(xiàn)出許多典型區(qū)、鄉(xiāng)、村和模范先進人物,到1943年底,綏德地區(qū)的70余名代表參加了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邊區(qū)勞模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領導的接見。此外,各地還紛紛學習郝家橋減租減息的經驗,成立農會、減租會等,組織發(fā)動農民減租減息,普遍實行了清算舊賬、退免陳租,全面貫徹了“雙減”政策,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貧雇農的生產生活條件。郝家橋移民經驗也得到迅速推廣,根據(jù)郝家橋經驗制訂的綏德地區(qū)移民工作方案,在鼓勵群眾南下移民的同時,切實維護移民群眾的利益,一批批移民自愿南下,使移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習仲勛郝家橋調研解決了當時綏德地區(q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綏德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贊許,他求真務實、深入調研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