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濤
(寧波大學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健美操是體育運動的一個新興項目。它起源于生活,起源于人類對于人體健與美的追求,它是體操、舞蹈、音樂三者有機結合的產物 。自20世紀80年代世界性的健美操熱傳入我國,30多年來健美操運動在我國迅速傳播和發展起來 ,如今健美操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 。在健美操信息變化迅速,教學時數又比較有限的背景下,如何在健美操動作技學習過程中,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準確的掌握動作和準確記憶所學動作已成為健美操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大改變了教學的模式和方法。視頻示范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對示范動作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處理,同步在視頻上顯示 。視頻示范在健美操學習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視頻示范的設計是應該倍受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有關視頻示范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已經非常多。姚珂 在其論文中提出視頻示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強化其所學知識,使其能快速的建立動作表象,促進動作技術的掌握。樊維提出,視頻示范教學可以利用多維等空間設計及全方位,全時段地解剖動作技術難點,突出重點,化繁為簡,使學習者更好地建立清晰的動作表象,提高學習效率。綜上,多媒體示范在教學中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但對視頻示范動作技術學習中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從運動技能學習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研究示范動作視頻的應用,一方面可以為專業示范動作拍攝、后期加工制作提供理論依據,另一方面是可以為視頻示范動作學習者提供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也為教學者提供一定的教學幫助。
視頻示范在健美操動作技術學習中的應用。
1.2.1 實驗法 在寧波大學體育學院,隨機選擇一個班學生40位學生為實驗對象,一組為觀看常規多媒體示范的學習組(常規組),另一組為觀看非常規多媒體示范組(非常規組)。為確保實驗的可靠性,在實驗開始前對實驗對象進行健美操技能學習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成績相當,不存在顯著差異。本研究以自編健美操8個8拍,其中包括健美操基本步伐8個、手臂動作組合16組為實驗內容。具體內容見表1。
2組實驗對象,分先后進行實驗測試,一組實驗的同時另一組在旁邊教室等候,整個測試過程完全一樣。在進行練習時的程序是:觀看視頻示范-練習-觀看視頻示范-練習,依次循環共觀看10次視頻示范,每次1min,分3個階段進行10次練習。第1階段,共計4次練習每次練習1min,主要反復觀看記憶動作的過程;第2階段,共計3次練習每次練習2min,練習時間加長記憶后開始熟練并形成動作定型的過程;第3階段,共計3次練習,每次3min。每階段后均進行1次視頻錄像測試。最后由4名專業健美操專業老師(其中1位健美操國際級裁判、3位國家裁判)根據考試錄像進行評判。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內容需要,一方面,了解學生對多媒體示范課件的內容需求及態度意見;另一方面,就健美操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方面設計問卷,為確保問卷的質量和可靠性,請10位健美操方面的專家對問卷設計的科學性、內容的全面性、結構的合理性對問卷效度進行檢驗,經檢驗問卷的總體設計、內容設計等方面符合標準化要求。為了檢驗問卷回答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采用“折半信度”檢查的辦法對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經斯皮爾曼-布朗公式校正得出本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87,依據戴恒忠《社會調查研究方法》中信度系數達0.8以上均認為調查材料可靠的理論 ,得出本問卷調查結果是可靠的。并發放給實驗學生,并以匿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在實驗結束后采取即發即收。問卷對40名實驗者發放回收,回收率100%,40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有效率100%。
1.2.3 數理統計法 實驗的每一階段結束后均進行錄像測試,由專業的健美操裁判進行打分,取4名裁判員的平均值,將每位學生的測試成績,以及調查問卷的各個等級結果輸入Excel 2016,利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對實驗3階段的測試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對比分析常規組與非常規組成績差異,顯著性水平定在0.05。對調查問卷結果進行F檢驗。
由表 2可以看出,在第1階段,P=0.037<0.05,2組學生成績有出現顯著性差異。記憶動作的成績非常規組的考核成績要好于常規組,在動作技能學習技術的第一階段主要是感知動作的外部形象,通過示范獲得的視覺表象記憶動作,并作為模仿練習的依據,逐步形成完整技術動作。
由表3可以看出,第2階段技術學習情況兩組的考核成績都有一定的提高,非常規組的成績要好于常規組,受第一階段影響2組的考核成績存在顯著差異,P=0.031<0.05。
由表4 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非常規組的學生成績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在這一階段,實驗設計主要以熟練通過動作技能為主該階段只對示范的前半部分內容進行學習和練習,2組隊員基本都已經記下前一半的示范的動作,主要是提高和熟練技術動作。通過考試過程和成績分析非常規組健美操的韻律感、精確性也就是動作技術的4要素外形、路線、速度、力量都要比常規組掌握得更正確。
從表 5可以看出,在對多媒體示范學習的學習興趣情況,實驗對象很感興趣及感興趣的占 100%,F=0.59,可以看出實驗對象對多媒體示范教學的還是比較感興趣,在對待實驗課的態度是很認真及認真的占 100%,F=0.80,說明學生本實驗課學生態度認真,為本研究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礎。
表6說明,在今后的健美操動作技能教學中實驗對象希望能更多地使用多媒體示范進行輔助教學(F=0.73),認為采用多媒體示范教學教學,有利于形成加深技術動作的理解和記憶(F=0.86),實驗對象對多媒體示范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非常滿意(F=0.88)。
從表7 可以看出,實驗對象認為健美操多媒體示范對健美操動作技能學習有促進作用。通過多媒體示范學習可以提高自身對健美操動作技能的分析能力,對健美操項目的鑒賞能力,提高自學的學習效果,并且對多媒體示范的應用前景充滿樂觀。
在技能形成的初期,視覺作用較大。實驗結果表明(表2~表4),在第1~第3階段,3組的考核成績已有統計學差異,非常規組記憶動作的速度明顯快于常規組。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在健美操視頻示范技能學習初期,視頻示范中的各個要素都可能會影響學習者獲取示范信息的速度 。在2組視頻示范內容中,常規組比非常規組提供了更過與健美操無關的信息, 如美麗的背景示范、鮮艷的衣服等,不難看出非常規組把常規組中所有與示范要表達信息無關的所有內容盡量降低,而降低干擾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通過這2個不同的視頻示范設計分析,看出優秀的健美操視頻示范設計對健美操學習者獲取示范信息的速度以及形成視覺外部表象有很大幫助。另外第2階段非常規組的成績普遍好于常規組,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還可能由于受第1階段學習的影響常規組由于獲取和記憶示范內容的速度低于非常規組,所以第2階段常規組整個學習進度都落后常規組。在實驗的第3階段非常規組的成績普遍好于常規組。其原因在于視頻設計的不同,將視頻中與教學無關的信息屏蔽,以及拍攝技巧。通過多媒體示范的精心設計有助于優化視覺搜索策略,使學習者更好更快地從視頻示范中獲取有意義的信息,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習者進行動作技能學習。
表1 常規組與非常規組實驗視頻內容對比圖
表2 第1階2組學生段考核成績結果比較
表3 第2階段2組學生考核成績結果比較分析
表4 第3階2組學生段考核成績結果比較分析
表5 學生對課件教學的認知態度 n=40
表6 學生對多媒體示范教學實驗活動的贊同傾向 n=40
表7 學生對多媒體示范學習調查意見表 n=40
調查結果分析表明,視頻示范輔助教學應用于健美操教學的效果良好,學生對于視頻示范教學的學習興趣,認真程度都較高(表5)。此外,從表6中也可看出學生對多媒體示范教學活動的贊同傾向也較高,學生愿意在健美操動作技能學習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學習的傾向性很大(F=0.73)),多媒體示范對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動作方面都有較高的表現(加深理解和記憶F=0.86)。從表7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表示愿意在今后健美操課程中接受視頻示范學習,并且他們也認為視頻示范能夠提高自己對健美操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視頻示范應用于健美操動作技能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給健美操項目的推廣和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健美操視頻示范設計會影響示范信息的獲取和記憶速度,而優秀健美操示范設計可以更好地傳遞示范中有意義的信息。在健美操教學中視頻示范教學與常規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拓展了學生自學的空間,也是對常規教學有利補充,合理地運用視頻示范有利于改進學生對健美操的態度和認識。
[1]肖光來. 健美操[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
[2]唐照華. 當代健美操發展的主要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7(SO).
[3]Guo F. Imagination of the Aerobics Teaching in the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J]. Journal of Haerb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2004.
[4]孫昌達. 多媒體演示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綜合版,2002(7):63-66.
[5]Peskin B. Method for teaching dance utilizing aerobics:US20040058303[P]. 2004.
[6]姚珂. 多媒體動態圖示引導法在排球正面扣球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117-119.
[7]樊維,田川,呂洲祥,蔣徐萬. 游泳普修課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與應用[J].游泳季刊,2005(4):16-18.
[8]戴忠恒.社會調查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Cunha F, Heckman J. The Technology of Skill Formation[J]. Flavio Cunha,2007,97(2):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