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露佳 編輯/青鳥

“上下班高峰期不能占用公交車道,禁止機動車鳴笛,不能一次性連續變換兩個車道,不能隨意停泊車”,這些新交規的出臺,對于上下班的車主,特別是對那些有“路怒癥”(傾向)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路怒癥(Road Rage) 是一種心理問題,美國心理學界把司機的各種多發性心理問題歸類為“陣發型暴怒障礙”。它主要由于駕駛人自身情緒控制不當而引起,男女發生比率約4∶1。若不能合理調節情緒,容易產生車不讓人、車不讓車、隨意變道、隨便加塞、惡意挑釁、口出穢言、危險飆車等“路怒”行為。這種情形既危害個人,也危害社會。
前段時間,駕駛員顧某與駕駛員陶某不顧交通樞紐的公共通行權,在上海延安路高架上肆意占道打架,結果均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處理。此事引發的 “路怒癥”現象備受關注。上海某心理咨詢中心通過調查發現,中國司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較高,達到59.8%。其中,長途汽車司機心理障礙發生率高達80%,私家車主則為44.4%。
1.開車“罵人”成常態。
2.駕車情緒易失控,一點堵車或碰擦就有動手沖動。
3.危險駕駛,包括突然剎車或加速,跟車過近等。
4. 開車與不開車時的脾氣與情緒判若兩人。
平時生活中如何預防“路怒癥”?
1.開車前調整心態,給行程安排足夠的時間;根據個人愛好,播放可以調節心情的音樂、錄音等幫助緩解“路怒”。
2.平時進行適當體育鍛煉可有效遏制暴躁情緒。
3.與家人親友經常溝通,排解生活中的郁憤,保持心情愉悅。
4.適當的時候,定期找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調節,學習和練習調節情緒的技巧。
王先生,38歲,公司職員,每天上下班開車的時候,情緒特別容易失控,尤其不能忍受影響自己開車的人。開車時遇到不順心,即刻爆粗口罵人,甚至會和對方“頂針”“較勁”。開車到單位和開車到家后的一段時間情緒壓抑、不愛說話,容易暴躁。緩過來后,性情正常。
來就診后,確診患有“路怒癥”。王先生驚訝之余,得知這樣開車非常危險,也愿意尋求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主要方式是談話,每周一次,每次45分鐘,幫助來訪者理解導致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提高心理能力,消除心理困擾。經過6次心理治療,王先生首先承認并理解了自己開車時性情大變的原因。接下來,從性格、看事情的認知模式、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各個方面,幫助王先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提高心理調節能力、遇事處理能力等。通過心理治療慢慢改善情緒,王先生的“路怒癥”得到緩解,自我意識提高,進而可以安全駕駛。
正遭遇“路怒癥”時,強烈的憤怒情緒向我們襲來,不要著急做出反應,可以采取“STOP技術”調節情緒,避免做出沖動之事。
1.先停止即刻反應(S-Stop)。
2.然后做三次深呼吸(T-Take a deep breath),讓自己平靜至少6秒鐘。
3.慢慢觀察一下內心(O-Observe),想一想沖動之后的結果。
4.最后選擇理性的、有用有效的雙贏行為(P-Proceed)。
通過上述步驟,我們的選擇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