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編輯/小丁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支持組織(牙周組織)的疾病,包括僅累及牙齦組織的牙齦病和波及深層牙周組織(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質)的牙周炎兩大類。牙周病是個多因素導致的疾病,其病因傳統上分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牙菌斑生物膜的細菌及其產物是牙周病最主要的病因,屬于局部因素。而全身因素,如遺傳因素、吞噬細胞數目減少或功能缺陷、內分泌功能紊亂和精神壓力等,也是造成牙周組織破壞的主要原因。對于牙周病患者,治療藥物可分為全身藥物治療和局部藥物治療。那么,全身藥物治療和局部藥物治療可以選擇哪些藥物呢?
牙周病的全身藥物治療可分為抗菌藥物和宿主調節藥。
抗菌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牙周機械治療的局限性,可殺滅侵入牙周袋壁組織內的病原微生物,消除牙周袋底部、根分叉區等刮治器械難以操作的部位以及口腔內其他部位的病原微生物,防止病原菌在牙周袋內再定植而導致疾病復發。但缺點也不可忽視,缺點是因無簡單方法檢測病原菌,常常根據臨床經驗選藥,或盲目口服或肌注大劑量的廣譜抗菌藥物,易產生不良反應,加之全身用藥后到達牙周局部的藥物濃度較低,容易造成患者的依從性較差。主要代表藥物有甲硝唑、替硝唑、螺旋霉素、四環素、阿莫西林、青霉素、氧氟沙星等。
宿主調節藥為宿主調節防御反應的藥物,調節機體與細胞的免疫功能,從分子水平阻斷特異性炎癥介質,減少炎癥介質的轉錄與表達,降低炎癥反應程度,抑制牙槽骨吸收,減慢牙周炎的進程。主要有非甾體類抗炎藥,代表藥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氟比洛芬等;抗組織胺藥,代表藥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阿斯咪唑、氯雷他定等。
牙周病的局部藥物治療可分為消毒防腐藥、含漱劑、牙周袋用藥、牙周病局部緩釋藥物和牙周塞治劑等。消毒防腐藥,如碘甘油、碘酊、氯已定等,可預防或減少菌斑形成。含漱劑,如2%鹽水、復方硼砂液、0.05%氯已定、1%雙氧水、0.5%甲硝唑、芳香漱口液等,可減少口腔細菌數量、抑制齦上菌斑沉積。牙周袋用藥,如3%過氧化氫液和0.12%~0.2%洗必泰液等,具有消炎收斂作用。牙周病局部緩釋藥物,代表藥物有2%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和25%甲硝唑凝膠等。
藥物治療可作為牙周病機械治療的輔助手段。機械治療可以有效改善牙周狀況,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全身或局部)能夠增強療效。對于重度慢性牙周炎和侵襲性牙周炎,全身抗菌藥物治療是有效的;對局部治療不佳和復發位點可局部用藥;使用1種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清除放線菌,抗菌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更佳。另外,補充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食品,可調節牙周組織的營養,也有利于牙周炎的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