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大倫(中醫診斷學博士) 編輯/明月
很多人找我詢問身體問題,我看到這些成人因為自己的性格或者習慣而病,比如,容易抬杠、喜歡看別人的壞處、對自己利益患得患失等,久而久之,自己的負能量越來越多,這樣身體怎么能好呢?可是他們卻對自己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因為自己的思維習慣改不了,這不是吃藥能解決的。我心里覺得很是可惜,心想,這些習慣確實很多都是小時候養成的,真想讓時光倒流,讓他們的父母再培養他們一遍,可是,人生不能重復,只能自己下大力氣,或許會有改變。所以,我很希望能提醒現在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否則,孩子未來痛苦,這一定不是家長希望的。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學習《弟子規》,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認同,他們認為這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培養了孩子的奴性,是糟粕。這也是今天很多國人對儒家的看法。那么,真是如此嗎?這《弟子規》里面到底有什么道理呢?是否可以用來培養孩子好的品性呢?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
我們來看看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句的字面意思是:對于父母的呼喚,做孩子的,應該立刻回應,不要讓父母等待。為什么要做到這些呢?有的家長立刻提出,這種對父母的絕對服從,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我,會不會太嚴厲了?
我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例子。有位朋友聽完我的課后,一定要請我幫助分析她女兒的皮膚問題。其實那天我特別忙,真的是好不容易擠出點時間,在路過一個地方的時候,讓她們提前過去,我順便看一下。結果這孩子來了,嚇我一跳,不是她身體有什么問題,而是她的情緒。孩子上初中,臉色是鐵青的,頭發下垂遮蓋到了眼睛邊緣,沒有一點笑容,媽媽讓她和我打招呼,她嘴里只是哼了一聲。她媽媽在與我寒暄的時候,她把頭趴到桌子上,左右滾來滾去。最后我簡單分析了一下,告訴這個孩子飲食應該注意什么(其實根源是情緒,但是對于這孩子,以我的能力找不到開解的方法)。最后告別,她媽媽要她謝謝我,她眼皮都沒抬,鐵青著臉,一言不發,頭一扭就走了。這位媽媽整個過程都很尷尬,一直對我說現在的小孩子個性特別強。
這次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這種所謂的“個性”我首次見識,這孩子的當天表現,可以說是連最起碼的禮貌都沒有,對母親希望她做到的,她一樣都沒有做到。可能這個孩子不想來,是家長硬拖她來的,但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可以極其消極地對待嗎?這樣的情況長大了就會自然好轉嗎?說實話,我當時覺得這個孩子以后可能難以融入社會。如果這樣進入社會,也很難被接納。

我也很清楚,這個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個性強等,她的這種行為,不是一兩天形成的,形成原因應該貫穿她的整個教育時期。
再講個成人的例子。一個碩士畢業生,到了單位,有一天領導讓她送一封文件給合作單位,可能這位碩士覺得應該由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去,比如辦公室打雜的,自己是碩士畢業生,干送信這個活兒太丟人,所以很不愿意去送。那么,在工作中對自己不喜歡的任務,就可以不去做嗎?這位碩士生是怎么做的呢?她領了任務,很不開心,就開始摔摔打打地把東西往桌子上扔,表達自己的不滿,然后在離開時,把門很重地“咣”地一聲關上,把經理嚇得不輕。請問大家,如果是你碰到這么一位下屬會怎么辦呢?我想這個領導不會接納這個學生所謂的“自我”和“個性”,幾次以后,就勸她離開了公司。
那么,這個碩士畢業生的問題,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僅僅是長大以后才這樣的嗎?我想大家都理解,應該是在小的時候,脾氣就已經形成了。所以中國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無道理。很多心理思維慣性,已經在兒童時期奠定了。
那么,這句“父母呼,應勿緩”培養的是什么樣的思維習慣呢?大家可能會說,培養的是服從的習慣。我說,這可能只是表面含義,再深一層,培養的是“自己與他人是一個整體,要互相合作的思維習慣”。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別人是一個整體,大家活在一個圈子里,你影響我,我影響你,沒誰自個兒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與別人發生關系。在這樣的圈子里,別人對你如何,基本上取決于你對別人如何。大家還別不信,這是一個互動的圈子,你發出什么樣的信息,最后都會回饋到你身上。比如,你罵人,整天罵,結果如何?別人都會微笑對你?不會的,難道大家都是欠著你的?所以,別人也會用不愉快的態度對你。
因此,這是一個互動的圈子,誰都跑不出去。要想生活幸福,記住秘訣:你必須和大家一起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
比如,你在需要別人配合你工作的時候,向別人發出請求配合的信息,別人會前來配合嗎?

我看,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時別人需要配合工作的時候,你對其他人的反應。如果平時與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動,大家感覺彼此和諧順暢,很開心,那么,你發出請求信息的時候,別人當然也會欣然而至。這是人世間的規律。
那么,這種良性的互動,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實要靠你平時的思維習慣,而不是強迫自己這樣做。是習慣,你有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積極配合的習慣,這是思維慣性。而這個習慣,很大程度上可能來自少年兒童時期。
思維習慣有這么重要嗎?國外的心理學家的實驗可能有利于我們理解它。心理學家是一群很有探索精神的人,他們把猴子放在一個鐵籠子里,猴子每小時能吃240個小飯團,小飯團被放在一個小洞里,起初要30秒取到一個,這個速度猴子只能吃到半飽。每天用這樣的方式喂養猴子,那么,大家來猜猜,幾個月后,發生了什么?猴子取得食物的速度會變快嗎?

答案是:猴子熟能生巧,取食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吃飽。可是,這只是答案的一半,另一半答案令人吃驚。當研究人員解剖研究這些猴子的大腦的時候,發現它們負責這一行動的區域的大腦皮層,明顯變厚。這意味著,大腦結構的進化,并不是用了幾代猴子來進化,而是短短幾個月。
還有很多這樣的實驗,都提示一個結果,就是習慣會改變大腦的結構,這就是為什么習慣成自然,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做的一樣。反過來,這種大腦結構的改變,會讓你自然而然地去做,從而強化習慣。可見,習慣有多么的重要。
有兩個大學生,是同班同學,一起進入同一個單位。一個處處仔細認真,一絲不茍;另一個隨意,完成工作就滿足。若干年后,處處仔細的那個人,成為了一個著名品牌手機的老板,財產幾十億;另一個還在打工,每個月工資五千元。
當然,并非錢越多就越成功,但是,論對社會的貢獻,當然是前者多,因為他給那么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功德無量。當時大家都評論,看來真是細節決定成敗。可是我要問大家,細節從何而來?是強迫自己去做的嗎?很大程度上,不是每次的強迫,而是來自于習慣,兒時養成的習慣。如果兒時就有這樣的習慣,工作后再培養,則容易得多。而第二個人,則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有爭取,所以進步不大。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為什么要“父母呼,應勿緩”。其實,這是培養孩子建立一種習慣,一種別人有求,你要迅速回應的習慣。這是與別人良好互動的開始,如果你與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有如此的互動,那么,這只是一個演習,當它成為一個習慣,你在成人之后的工作中,習慣會幫你的大忙,會令你更好地進入與周圍人的良性互動中。
現在的孩子,因為多是獨子,所以家長呵護備至,導致很多孩子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孩子不大會與別人分享。當孩子呼喚別人的時候,別人要立刻到位,比如喊父母,父母要馬上出現,這是“兒女呼,應勿緩”。當父母喊孩子,卻因為玩游戲而不予理睬,或者“別喊我,沒看見我正在過關嗎?”這樣就不是互動關系,而只是單方面的,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看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在單位的評價就知道了,曾經有一個電視臺的朋友對我說:“現在的孩子怎么都這樣,平時需要我這個前輩時,我都立刻去幫忙,但是那天在電梯里,我拿著很重的攝影設備,旁邊的年輕人都看著,沒有一個說要幫我一下,太寒心了!”這就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沒有培養出“分享、互助”這樣的思維習慣,而是覺得世界都是應該幫助我的。這樣,他的良好互動越來越少,何談職場生涯的幸福與成功?
另外,我們中國過去有個詞,叫“規矩”。規是圓規,是畫圓形的工具,矩是畫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尺,這詞講的是每個人在社會中該遵守的規范。嚴格地說,“父母呼,應勿緩”也是一種規矩,過去的家長會告訴孩子要遵守規矩。我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過我:見到客人要鞠躬問好;吃飯時筷子不許插到飯碗里面,不許敲碗;走路老人先走,吃飯時老人先動筷子等等。這些是家長告訴我們必須要遵守的,往往在沒懂為什么的時候,就開始必須遵守了,這叫規矩。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規矩是沒有用的,讓孩子遵守規矩,會使得孩子喪失“自我”,沒有個性。可是往往矯枉過正,很多孩子開始成為家里的中心,吃飯沒有時間點,大人喊孩子吃飯,孩子往往玩得正開心,不加理睬,等過了一個小時,孩子餓了,家長再重做飯;家里吃什么,完全孩子說了算,孩子想吃什么家里立刻就去做,不想吃的,做好了一口不吃;吃飯時孩子吃第一口,老人都要等著……總之,在家里孩子是中心,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性格張揚。可是,到了幼兒園或者學校,孩子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因為那里不以他為中心,沒有人像家里那樣寵著他,所以他在那里無所適從,深受打擊,往往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變得異常老實、服從,甚至喪失自我。這樣的孩子,往往形成雙重性格:遇到弱于自己的,張揚力量去欺壓發泄;遇到強于自己的,性格立刻變得懦弱謙卑。兩種力量沖突,往往會令他們找不到自我。
當然,家里的氣氛是有異于學校等社會的。但是,我們應該想到家可能也是一個教育孩子適應社會的演練場,在這里稍微學會一些規則,一些規矩,使得孩子知道有這些社會規范的存在,這對孩子適應社會是很有好處的。
總之,社會是個協作的大家庭,在社會組織運轉時,規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兒童時期,能夠了解到我們都是一個整體,要和諧互動,同時,在這個階段培養出一些良好溝通的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父母呼,應勿緩”有著很深的意義,我們現在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如果不懂里面的深意,我們可能會覺得它死板,把它當作糟粕扔掉。
最后,我們還是用家里人一起吃飯的例子來討論為什么要教孩子遵從規矩。有的家庭到了吃飯時間,孩子玩得高興,因為長期沒有給孩子規矩,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愿來行事,所以孩子往往怎么喊都喊不動,他要一直玩到自己餓為止,然后家里再給他重新做飯。那么,是否要求孩子按照規矩必須來吃飯?有教育思路認為可以由著孩子,孩子餓了再吃,認為這樣可以保護孩子的自我。其實,從醫學的角度,要養成定時吃飯的習慣,因為吃飯時間會有節律。如果到了吃飯的時間沒有吃飯,身體照常會分泌膽汁、胃液等,膽汁分泌了卻沒有食物,日久膽汁會蓄積出現結石;胃液分泌了卻沒有食物,如果時間長了,會消化胃黏膜,造成損傷,然后身體修復,再損傷,再修復,在反復的長期的炎癥修復中,細胞變異機會增加,就可能導致胃癌。所以胃癌與飲食不規律有密切關系,這是腫瘤醫學給我們的信息。而規律的飲食習慣,很可能來自童年。當然,工作以后,也盡量不要因為工作而改變吃飯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