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位于延長西路350號內,共享活動面積80平方米。目前,區域內注冊志愿者達11 000余人。2017年掛牌10家街道志愿服務基地,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近百場。實現20個居民區志愿服務站全覆蓋,下轄志愿服務團隊50余支,形成八大類30余項志愿服務項目,并擁有志愿服務月月行、“地鐵M7號線黨員志愿者服務”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中心堅持以民意為導向,整合社區內各方資源,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打造多元化志愿服務品牌,使志愿服務在社區內落細、落實。目前,中心已成功打造了“甘泉路街道百姓小廣場”“四季相伴”“法律夜門診”等多個深受居民歡迎的志愿服務品牌。其中,“百姓小廣場”常年合作品牌項目20 余項,受益人數累計約100 000人次;“法律夜門診”累計受理咨詢4 500余件,接待6 000余人次,得到市區等各級媒體宣傳報道。
中心以黨建為抓手,打造“幸福甘泉”志愿服務朋友圈,吸納了地鐵M7號線、同濟醫院、子長學校、SMG團委、上海商飛集團等75家共建單位,使之成為黨員志愿服務的園地。同時,中心還積極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進一步提升志愿服務品牌效應,引入陽光普陀甘泉社工點作為專業力量,成功開展了“第二課堂”公益項目,以在校大學生為志愿服務主體,通過趣味課堂及各類互動活動,幫助來滬青少年融入城市生活。
中心在日常運營中,規范制度執行,緊抓隊伍建設,開展志愿服務專題培訓、參觀學習活動3次,志愿培訓率達到80%。注重培育、宣傳志愿典型,2015年以來,共推薦、評選優秀志愿者130余人次,在各類媒體上刊發報道志愿者相關事跡近50篇,編撰了“最美甘泉人”書籍。“百姓小廣場”志愿服務月月行活動被評為2015年度上海市十佳公益志愿服務資助項目。孔玲發獲2014—2015年度上海市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張龍根獲2017 年度上海市“文明交通好市民”榮譽稱號。陳濤、陸春晨、包寧等多名志愿者獲得普陀區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
龍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自成立以來,注重九大功能完善,深入開展社區志愿服務需求調研,指導居民區志愿服務站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完善志愿服務相關制度、激勵措施。
近年來,中心重點打造“益加藝”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品牌,從需求出發,建立長效的需求對接機制:一手對接有意參加公益活動的個人、單位、公益團體和志愿服務組織;一手對接各大文化場館和重大文化活動,逐漸形成一套文化志愿者招募、輸送、培訓、評估、激勵、保障的操作模式。


中心對接區域文化場館單位,聯系高校、中學、社區工作者、區域單位的白領共同參與運作“益加藝”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目前,已有社會各界31個志愿服務團、3000多名志愿者,為濱江各大場館提供了8萬余小時、受益面達25萬人的志愿服務。其中,在校大中學生、黨員和白領青年占74.9%,60%的“益加藝”志愿者成長為文化場館的長期志愿者。
中心以“益加藝”項目為抓手,積極搭建藝術場館、社區、區域單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協作共建平臺,引導更多的文化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融合和凝聚各方力量,促成余德耀美術館與南模中學、南洋中學、市二中學等5所中學簽署共建合作協議,促成西岸集團與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市城市建設工程學校簽署共建合作協議,促成上海京劇院、龍華烈士陵園、余德耀美術館與龍華中學全面合作,促成上海京劇院與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青年志愿者培訓基地等,大力推進西岸文化藝術共同體建設,努力形成多方協作、多元互動的社區共治架構。
中心與上海京劇院聯合推出“國粹好鄰居”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與朵云軒聯合推出“藝朵云·益相鄰”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與龍華烈士陵園聯合推出“龍華魂”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與濱江城開中心聯合推出“藝啟童行”特殊兒童關愛志愿服務項目,與徐匯濱江建設者之家聯合推出“建設者非遺小劇場”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與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香格納畫廊聯合推出“高中生文化志愿者育苗計劃”,與龍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聯合推出“大師帶你看展覽”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等41項,“益加藝”文化藝術志愿服務項目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
曲陽路街道社區志愿服務中心成立于2008年1月,目前注冊志愿者超過12 000名,中心下設40個志愿服務站、92支服務隊,協調、組織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并創立了一系列志愿服務品牌,形成了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志愿者工作站“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中心每季度舉辦一次大型綜合類服務,每月定期開展的常態化服務。服務內容涉及助老幫困、文明宣講、醫療咨詢、法律服務、便民服務等20多個領域。每兩年舉辦一次評選活動,制作并巡展志愿服務展板。定期在各志愿服務站開展活動,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示范帶動的和諧氛圍,促進曲陽建設得更加美好。
中心堅持“三聯五共”理念,依托街道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整合區域資源,實現互助協作。與岳陽醫院結對共建,龔利醫師連續八年在居民區開展膝關節講座。與教育小區加強聯動,開展了文明創建、服務老人等活動。
創新志愿品牌。街道著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及明星志愿者。“上海市優秀志愿者”張心亞堅持服務街道陽光之家智障學員十余年。在區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積極培育“張心亞助殘工作室”,努力為社區各類殘障人士提供幫扶服務。全國勞模殷仁俊,25年來一直為福利院、醫院以及困難居民家中老人義務理發。2016年度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獲得者蔡萬香發揮法律服務工作室的作用,為社區居民開展法律咨詢、糾紛調解和法制宣傳等公益志愿服務活動。
文明建設倡導。中心安排部分居民區及社區單位共同參與3個市級文明路口的交通文明執勤工作,累計參與志愿服務3 000多小時。元旦春節期間,中心組織志愿者切實做好“禁放煙花爆竹”宣傳工作,提高市民群眾安全環保意識,改善城區環境質量。
優化激勵保障。在完善招募注冊、培訓管理等機制基礎上,2011年,街道創辦了“志愿者之家”,為志愿者提供全面的服務保障,為志愿服務注入活力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