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彪,羅慧嫦
(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廣東 東莞 523110)
毒蕈中毒即毒蘑菇中毒,毒蕈的種類較多,我國每年均有較多誤食毒蕈中毒的患者,病死率高達50%[1]。幼兒由于機體各項系統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肝、腎代謝毒素的功能差,因此中毒后多合并肝、腎功能損傷,預后較成年患者差[2-3]。血液透析是我國臨床治療毒蕈中毒的常用方法,透析方式包括急性間歇性腹膜透析和持續性血液透析/濾過[4]?,F階段,我國臨床關于上述兩種血液透析方法治療毒蕈中毒的臨床療效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爭議[5]。本研究對上述兩種方法治療幼兒毒蕈中毒合并急性肝、腎損傷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醫師選擇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提供指導價值。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對我院2011年4月~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23例毒蕈中毒合并急性肝、腎損傷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3例患兒均食用過毒蕈,入院時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首次就診時均錯過洗胃治療的最佳時機,未合并其他中毒,臨床資料完整。根據患兒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兒分為持續組和間歇組。持續組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齡2~6歲,平均(4.52±0.46)歲。間歇組共11例,男6例,女5例;年齡2~5歲,平均(4.49±0.42)歲。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持續組:給予患兒股靜脈注入艾貝爾6.5 F~11 cm雙腔管,連接透析機,血流量設置為每分鐘3~5 ml/kg,透析設置持續速度為1 000 ml/m2,并使用肝素進行抗凝,劑量為20 U/(kg·h),定期檢測患兒凝血功能[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正常值的1.5~2.0倍],根據檢測結果對肝素使用劑量進行調整。
1.2.2間歇組:在患兒腹中線臍旁1 cm處做手術切口,將透析裝置置入直腸膀胱凹陷,荷包縫合固定。透析液濃度為1.5%,以30~50 ml/kg的用量灌入腹腔,保留1 h,第1天持續24 h,第2天持續16~24 h,逐天遞減透析時間。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第3天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水平變化情況、透析治療并發癥情況、預后情況。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Scr(血肌酐)、BUN(尿素氮)。

2.1兩組治療后第3天的實驗室檢查指標水平比較:治療后第3天檢測兩組ALT、AST、Scr、BUN水平,結果顯示持續組優于間歇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ALT(IU/L)AST(IU/L)Scr(μmol/L)BUN(mmol/L)持續組41.13±4.0840.44±5.03257.30±35.416.98±0.26間歇組45.48±4.1346.92±5.06264.16±36.029.86±0.31t值4.9145.0229.1838.856P值0.0000.0.000.0000.000
2.2兩組透析治療并發癥情況比較:持續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間歇組患兒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預后情況比較:持續組中1例患兒死亡,病死率為8.3%,間歇組中1例患兒死亡,病死率為9.1%。兩組患兒的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4;P=0.362)。
表2兩組患兒透析治療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漏液低血壓引流障礙發生情況持續組120(0.0)1(8.3)0(0.0)1(8.3)間歇組111(9.1)1(9.1)2(18.2)4(36.4)
注:兩組比較,χ2=5.093,P=0.033
現階段我國臨床尚無治療幼兒毒蕈中毒特效藥物,主要治療方案為催吐、洗胃、導瀉、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6]。當患兒合并急性肝、腎損傷后,病情危急,應立即給予患兒血液透析治療,目的是更加快速、有效地將患兒體內的毒素清除[7-8]。針對患兒的生理特點,目前可選擇的血液凈化方案包括急性間歇性腹膜透析和持續性血液透析/濾過兩種。
本研究對上述兩種血液透析方法治療幼兒毒蕈中毒合并急性肝、腎損傷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持續組患兒治療后第3天的肝腎功能實驗室檢查指標檢測結果優于間歇組患兒,透析治療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間歇組患兒,兩組病死率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兩種治療方法在并發癥發生率上存在明顯差異原因為急性間歇性腹膜透析需要多次重復進行有創操作,治療過程中存在的風險事件較多。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與急性間歇性腹膜透析治療比較,持續性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幼兒毒蕈中毒合并急性肝、腎損傷的療效更確切,安全性更高,所具有的臨床推廣應用優勢更明顯。
4 參考文獻
[1] 何 仟,謝立璟,馬沛濱,等.我國有毒動物、有毒植物、毒蕈中毒現況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3,15(1):6.
[2] 許 煊,丁 輝,李丹丹,等.血漿置換治療四例兒童重度毒蕈中毒的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2,19(4):419.
[3] 吳海鷹,楊 鳳,王 錦,等.雙重血漿分子吸附對毒蕈中毒急性肝功能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11):988.
[4] 劉小權,鄧陽彬,劉 俐,等.聯合血液凈化治療兒童毒蕈中毒[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4,21(6):381.
[5] 韓東鋒,孫芳芳,武艷萍,等.血液濾過搶救毒蕈中毒致多臟器衰竭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73.
[6] 高 珣,朱保月,王維展,等.急性毒蕈中毒12例臨床診治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6):22.
[7] 孟慶義.毒蕈中毒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8):5.
[8] 許 煊,祝 彬,余 幫,等.血漿置換救治兒童急性毒蕈中毒[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4,9(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