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瑜,雷 嬌,李 雪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四川 南充 637000)
血液常規檢查作為臨床檢驗的基本項目之一,在臨床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大的輔助作用[1-2]。一般來說,醫院上午血常規檢驗標本量大,上午有門診、住院和體檢的血液常規標本,這些標本一般都是集中送至檢驗科。為了保證門診和住院患者盡早拿到檢測報告,體檢者的血常規標本往往是最后才能完成檢測。體檢標本通常于早上7∶00~8∶00采集,檢測時間一般在上午10∶00以后。臨床工作中,在審核體檢者血常規報告時發現多數體檢者血常規結果中平均血小板體積偏高。有學者發現,血小板平均體積在標本采集后第0.5小時或第1小時后就發生顯著變化[3-4],但郭琛峰等認為在2 h內變化不大[5],同時發現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檢測結果其他項的影響報道[4-5]不一。本文以健康成人靜脈血常規標本室溫下放置時間為變量觀察血常規結果參數的變化,探討放置時間對健康成人血常規結果的影響,找出體檢者血液常規標本測定的最佳時間,提供更準確的血常規報告。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7年4月~2017年5月到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新區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成人血液常規標本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齡16~65歲。儀器:MindrayBC-69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采血管:美國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BD)公司生產,含EDTA-K2抗凝劑,規格為3 ml的半透明紫色頭管,生產日期:2016年10月,有效期至2018年1月,批號為6253701。采血針:美國BD公司生產,生產日期:2016年10月,有效期:2021年9月,批號:6278632。試劑情況:試劑均產于中國邁瑞。其他詳見表1。
表1血液常規檢測所需試劑情況表

名稱生產日期有效期批號M-68FR染色液2017-1-132018-1-122017011301M-68DR稀釋液2017-1-142019-1-132017011408M-68DS稀釋液2017-2-252019-2-242017022502M-68FD染色液2016-8-52017-8-42016080501M-68LD溶血劑2017-3-142019-3-132017031410M-68LH溶血劑2016-8-162018-8-152016081604M-68LB溶血劑2016-12-142018-12-1320160121406
1.2質控:血液常規質控品采用Sysmex生產、規格為4.5 ml的低中水平質控品,有效期至2017年6月11日,批號為70780810。
1.3檢測方法:在檢測樣本之前先進行血液常規室內質控,在控后室溫下,分別于采血后第20分鐘、第1小時、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等5個時間點將標本依次放于MindrayBC-6900專用試管架上,然后置于MindrayBC-69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進樣區自動進行檢測,并記錄每次檢測的結果。

血液常規檢測結果在室溫下放置不同時間后,各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隨著放置時間的增加有少許增高的趨勢。經配對t檢驗分析發現,放置第1小時、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下與采血后第20分鐘檢測的WBC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室溫放置第1小時與第5小時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計數在采血后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與第20分鐘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淋巴細胞(Leukocyte,L)數絕對值、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含量、紅細胞平均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在室溫下放置第1小時、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與第20分鐘測定值相比,經配對t檢驗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隨放置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少。采血后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與第20分鐘時間點測定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采血后第1小時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小板平均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經配對t檢驗分析發現,采血后第20分鐘MPV與放置第1小時、第1.5小時、第2.5小時和第5小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第1.5小時、第2.5小時、第5小時與第1小時的MPV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第2.5小時、第5小時結果與第1.5小時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參數結果具體情況見表2。


項目第20分鐘第1小時第1.5小時第2.5小時第5小時WBC(×109/L)6.42±1.706.48±1.70①6.50±1.70①6.51±1.71①6.53±1.71①②N(×109/L)3.95±1.283.97±1.513.98±1.28①4.0±1.28①4.02±1.28①L(×109/L)1.91±0.571.93±0.581.95±0.581.93±0.581.95±0.58RBC(×1012/L)4.64±0.504.65±0.504.64±0.514.62±0.544.63±0.50HGB (g/L)143.81±16.08143.60±15.85143.63±15.69143.59±15.70143.58±15.70HCT(%)43.72±4.2943.48±4.3043.40±4.2643.40±4.2743.46±4.33MCV(fl)93.85±5.9893.78±5.9993.82±5.9993.82±6.0693.48±7.71MCH(pg)31.05±2.1830.97±2.1831.0±2.1931.0±2.1831.06±2.20MCHC(g/L)330.7±6.84330.11±6.46330.47±6.35330.41±6.45330.07±6.66PLT(×109/L)199.00±46.17199.30±46.18196.27±46.05①②194.80±46.03①②195.63±45.82①②MPV(fl)11.23±1.4811.46±1.50①11.57±1.50①②11.70±1.41①②③11.69±1.43①②③
注:與采血后第20分鐘比較,①P<0.05;與采血后第1小時比較,②P<0.05;與采血后第1.5小時比較,③P<0.05
血液常規檢驗是對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及其相關參數的檢測與分析,不僅是診斷各種血液病的主要依據,而且對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也可以提供許多重要信息,是臨床醫學檢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檢驗內容之一[6]。血液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療效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7-8]。
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并分析數據發現,WBC在采血后第1小時稍有增高,但第1小時、第1.5小時和第2.5小時之間變化不大,趨于穩定。N在第1.5小時后開始有升高。這與劉偉和趙紅英等學者研究發現室溫下WBC結果隨放置時間增加而稍增加[9-10]較一致。這可能是由于所用真空采血管為3 ml管,但一般采血量都不到3 ml,從而引起管內壓力增加;而儀器自動穿刺進樣的吸樣力是一定的,管內阻力增加就會阻礙吸樣力,從而可能會引起吸樣減少,導致WBC等結果偏低;而隨著吸樣次數的增加,在每次開始吸樣時會有一部分阻力隨著吸樣管道溢出管外,多次吸樣后采血管內的壓力逐漸減小,吸樣量會逐漸增加,從而引起WBC值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值逐漸增高。采血量不夠也會造成抗凝劑過量,引起管內環境為高滲,時間久置后也會引起WBC和N變化。有文獻發現高抗凝劑濃度會引起WBC的核漿比例變化[11],導致中性粒細胞異淋化和單核化表現。還有可能是儀器混勻效果不好、標本量偏少等原因,但具體什么原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RBC、HGB和MPV等參數在室溫放置5 h都較穩定,對其結果基本無影響。這與郭琛峰等學者研究發現紅細胞在第5小時后開始變化[5]一致。這可能與紅細胞能進行糖酵解產生一定能量,使細胞維持在正常形態和大小,從而引起短時間內紅細胞不被破壞有關。還有可能是紅細胞體積稍大,對于抗凝劑濃度和管內壁壓力的影響較小。
PLT在第1.5小時后開始有明顯下降,且隨著時間延長逐漸下降。這與胡紅梅等研究的PLT隨放置時間延長持續下降[12]一致。由于血小板在離體后易發生聚集和黏附,參與止凝血,管內雖有抗凝劑,但也可能發生微小的凝血反應,導致PLT因被使用或者破壞而減少。筆者使用的EDTA鉀鹽抗凝,當濃度過高時,可導致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3-14],從而也會引起血小板計數下降。有研究發現血液常規標本放置越久,其PLT越容易聚集,導致PLT計數偏低[15]。MPV是幾個指標中變化最明顯的,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呈增大趨勢。這主要是由于EDTA鉀鹽抗凝劑的作用,當采血量不足時,會使抗凝管內離體的血處于高滲液中,導致血細胞內滲透壓低于細胞外,水分子等進入PLT內,引起體積增大,從而導致MPV增加[16]。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為確保血液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更好地為臨床患者服務,血常規標本最好在采血后1 h內完成檢測;對不能及時檢測的標本則盡量要冷藏保存,但保存時間也不宜過長。
4 參考文獻
[1] 于廣亞.影響血常規標本檢測相關因素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28(14):8.
[2] 楊 軍.妊娠期貧血患者全血細胞分析的應用價值[J].吉林醫學,2017,38(10):1844.
[3] 張開民,賈明合,汪從祥.乙二胺四乙酸二鉀對血常規分析中各測量參數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23):2928.
[4] 張 丹.抗凝靜脈血標本放置時間對血細胞分析結果的影響.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4):477.
[5] 郭琛峰.靜脈血樣品放置時間對血細胞分析結果的影響[J].上海醫藥,2016,37(18):32.
[6] 李艷冬.血液標本靜置時間對血常規結果影響分析[J].內蒙古醫學志,2016,48(7):856.
[7] 林幼萍.膿毒癥患者血小板參數檢測的臨床意義[D]. 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
[8] 劉 靜.血常規、生化以及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結直腸癌患者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6(22):3278.
[9] 劉 偉.標本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測定中的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和血色素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0):274.
[10] 趙紅英.靜脈血標本放置時間對血常規檢查結果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2):1580.
[11] 梁委軍,曾張琴,董家書.EDTA-K2濃度對全血細胞分析的影響[J].中國醫療設備,2010,25(9):87.
[12] 胡紅梅,張晉敏和陳淑紅.標本放置時間對全血細胞各參數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0,(8):903.
[13] 甘 強,李 娜,張 華,等.EDTA依賴性血小板減少6例分析及糾正[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13):1870.
[14] 崔俊林,曹 娟.乙二胺四乙酸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的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105.
[15] 施紫薇,黃 婷,胡錫林.MindrayBC-68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低值血小板臨床性能評價[J].中國醫療裝備,2017,14(2):23.
[16] 徐云俠,王銀娥,汪文英,等.真空管采血量不足對血液分析儀分析結果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09,7(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