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航,陳思錦,付書南
(1.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醫學院醫學檢驗系2010級,貴州 遵義 563000;3.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檢驗科,貴州 遵義 563000)
血小板增多癥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計數數量增多,超過參考區間的一種癥狀,根據不同的病因,臨床上將其分為骨髓增殖性腫瘤(Tn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和反應性或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癥(Reactive thrombocythemia,RT)兩大類。MPN中的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與RT為中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或體征,臨床表現相似,鑒別較為困難,但兩者的疾病病因、發病機制、治療以及預后明顯不同,因此臨床上需綜合分析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鑒別診斷對患者的治療、預后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兩類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的血像、骨髓象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其在ET和RT鑒別診斷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在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血常規檢查中血小板數值≥450×109/L住院首次診斷的患者,其中ET組2014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共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48~77歲,平均60.6歲,全部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1-2]。RT組2014年7月~2014年10月患者332例,男195例,女137例,年齡40~87歲,平均56.2歲,收集的所有RT病患的原發病因均明確診斷。
1.2實驗儀器:①Sysmex公司生產的XE2100血液分析儀以及原裝的配套試劑。②OLYMPUS BX-51生物顯微鏡。③骨髓圖像采集分析系統。
1.3研究方法
1.3.1血常規檢查:采用XE2100血液分析儀在做好室內、室間質量控制的條件下測定兩組血小板增多癥患者的血常規各項檢測結果。
1.3.2骨髓象檢查:兩組病患住院治療前由穿刺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選擇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進行穿刺抽取骨髓,抽取0.2 ml的骨髓液立即進行推片,同時對病患采集末梢血推片,然后用瑞氏-姬姆薩混合染液進行染色后鏡檢:選擇體尾交界細胞分布均勻、厚薄適宜處在低倍鏡下采用五級分類法觀察骨髓片的情況,判斷有核細胞增生程度;油鏡下分類200個有核細胞計算粒系、紅系、淋巴細胞的比例;選擇涂片體部至體尾交界處共1.5 cm×3 cm面積計數巨核細胞數量。ET組全部36例均作骨髓象檢查,RT組332例患者中有45例作骨髓象檢查。

2.1ET組和RT組白細胞計數與分類結果比較:見表1。


組別例數WBC(×109/L)NEUT(%)LYM(%)MON(%)EOS(%)BASO(%)ET組3613.26±4.1278.43±11.8115.63±5.222.11±0.504.24±2.761.54±0.52RT組3328.65±3.1575.66±10.2517.83±6.722.06±0.563.97±2.690.46±0.35P值<0.05>0.05>0.05>0.05>0.05<0.05
2.2ET組與RT組血小板參數結果比較:見表2。兩組血小板計數增多程度比較,見表3。


組別PLT計數(×109/L)MPV(fl)PDW(%)PCT(%)RT組(n=34)530.95±84.627.95±0.6315.8±0.520.35±0.08ET組(n=36)1 123.27±282.317.23±0.4919.6±0.760.52±0.14P值<0.01<0.05<0.05<0.05
表3ET組與RT組血小板計數增多程度比較[例(%)]

血小板計數(109/L)ET組(n=36)RT組(n=332)≥4500(0.00)273(82.22)≥6002(5.56)54(16.27)≥80019 (52.78)7(2.11)≥1 00015(41.66)0(0.00)
注:兩組比較,P<0.05
2.3ET組與RT組骨髓象檢查結果比較:見表4。
表4ET組與RT組骨髓象檢查結果比較

組別例數增生程度[例(%)]極度減低+減低 活躍+明顯活躍粒系[例(%)]紅系(x±s,%)淋巴(x±s,%)巨核(個/1.5×3 cm)ET組3616(44.44)65.25±21.1420(55.56)68.53±18.1215.22±8.2611.15±6.28RT組33277(23.19)58.06±18.42255(76.81)52.34±14.6826.56±11.439.05±4.74P值<0.05<0.05<0.05>0.05>0.05
ET組的白細胞參數中WBC總數及嗜堿性粒細胞比例高于R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T屬MPN其中一種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ET具有MPN的共同特征,表現為骨髓巨核系細胞增殖或伴多系細胞增殖,增殖細胞向終末分化成熟,外周血在血小板顯著持續性增多的同時伴有白細胞輕度增多,嗜堿性粒細胞增多是MPN的共同特征。RT病因復雜多樣,常見有感染、炎性反應、某些貧血、腫瘤、急性失血、手術以及生理因素等,屬反應性血小板增多,在原發病有效治療或誘因去除后緩解,一般無多系增殖,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多無明顯變化。
血小板增多程度及其他血小板參數也是臨床鑒別ET與RT可參考的指標,本試驗ET組的PLT總數明顯高于R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DW、PCT、MPV三項指標與RT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很多研究認為ET發病機制可能與JAK2V617F基因突變相關[3-5],在血小板數量持續顯著增多的同時伴有形態、功能的異常。RT發病機制雖未完全闡明,但有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6(IL-6)起到重要作用[6-7],IL-6協同其他一些細胞因子可升高促血小板生成素,IL-6能刺激巨核細胞增生,但增多的血小板形態、功能一般正常,多無相應的癥狀。國內外關于ET診斷標準中血小板數量相差很大,國內張之南標準為PLT≥1 000×109/L,瑞典標準為PLT≥600×109/L,WHO2008版標準為PLT≥450×109/L,選擇合適的PLT數量作為診斷指標非常重要,血小板數標準過高容易延誤診斷,過低導致與RT鑒別困難。本試驗結果表明,ET患者PLT數量≥800×109/L占94.44%(34/36),RT組PLT集中在400~800×109/L,比例占97.89%(325/332),因此建議國內將PLT標準調整為≥800×109/L作為診斷ET的參考指標。
兩組血小板增多癥的骨髓象比較,ET組骨髓增生程度較RT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粒系、紅系細胞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淋巴細胞比例、巨核細胞數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不同患者的巨核細胞數量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ET早期骨髓增生良好,巨核系有顯著增多,病程中后期隨病情進展常伴隨骨髓纖維化改變、骨髓衰竭等表現,同時血小板質與量的明顯改變可影響骨髓穿刺操作時易于混血,導致骨髓象表現不一,總體增生程度不及RT骨髓象。
ET發病隱匿,進展緩慢,好發于50~70歲患者,近年發病率有增加趨勢,RT也是中老年常見病癥,多種因素可導致PLT增多,綜合分析ET與RT血像、骨髓象特點有助于鑒別診斷兩組疾病,同時PLT數量是診斷ET的重要指標之一,確定合適的PLT數量標準對臨床及時診斷ET而不延誤診治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4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 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89.
[2] Swerdlow SH,Campo E,Harris NL,et al.(200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M].IARC,Lyon,2008:40-49.
[3] 夏 珺,徐 衛,張蘇江,等.JAK2V617F點突變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8,16(2):416.
[4] 朱俊芳,劉 媛,劉 蓓,等.骨髓增殖性疾病中JAK2V617基因突變及與臨床特征的關系[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1,19(4):916.
[5] 魏佳慧,譚 平,何成彥,等.骨髓增殖性腫瘤JAK2V617F基因突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5):912.
[6] 陳世鳳,鄭 軍.血小板四項參數在血小板增多癥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8):1312.
[7] 于春曉,高勝海.血小板參數和骨髓巨核細胞對血小板增多癥鑒別診斷的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