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巧
(江蘇省響水縣人民醫院,江蘇 響水 224600)
在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在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中有著高達9%的發病率,同時有流行病調查研究顯示[1],伴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變化,這種疾病的發病還會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還有專家預言,進入2020年后我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群體將會成為疾病死亡的第三大群體,因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加強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研究。長期的研究實踐證實,血清維生素D3的缺乏和患者患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本研究就此展開探討,分析25-二羥維生素D3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和肺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選擇30例納入本研究,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54~85歲,平均(68.7±7.6)歲。同時選入同期入院體檢的健康人員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6~84歲,平均(68.9±7.5)歲。兩組人員一般資料中的性別、年齡等對應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我院為兩組人員進行相關指標的測定。
1.2.125-二羥維生素D3測定:取4 ml患者外周空腹靜脈血,將其放置在無抗凝劑試管當中,放置半小時以后,采用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再將其放置在-80°C的冰箱中進行冷凍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并嚴格根據美國公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的說明書和相關程序測定血清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
1.2.2肺功能測定:要求受檢人員休息30 min,30 min后為其測定肺功能,記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肺活量百分比固定比值,即FEV1/FVC,用以評估患者的肺功能,同時為患者提供沙丁胺醇氣霧劑等支氣管舒張劑,隨后再次為患者進行測定,如果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肺活量百分比固定比值不超過70%,那么就為氣流受限。
1.2.3生活質量評估:采用CAT官方網站經認定的問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具體評分內容包括8個問題,集中于患者所受到的身體損害,滿分為4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身體受到的損害越大,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低。
對比兩組首檢人員的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以及維生素D缺乏情況下的CAT評分。
1.3統計學方法:針對兩組患者的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以及CAT評分等數據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比較分析,計數單位采用χ2檢驗,組間差異采用t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觀察組患者的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健康人員的水平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維生素D缺乏情況以及CAT評分:觀察組在維生素D缺乏較多的基礎上對應的CAT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ng/ml)觀察組3029.6±15.8對照組3075.3±46.0t值18.736P值<0.05


組別例數維生素缺乏占比(%)CAT評分 (分)觀察組30155022.0±4.5對照組30516.77.5±1.2t/χ2值9.68226.713P值<0.05<0.05
長期以來,維生素D缺乏就是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衛生課題,其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很多都是老年人,伴隨年齡的增長胃腸道功能明顯下降,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大不如前,并且維生素D大量減少。其中25-二羥維生素D3合成來源皮膚7-麥角膽固醇,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長期咳喘癥狀嚴重,影響活動能力,更多的于室內活動,日照時間大大低于所需要求,于是皮膚合成的來源就明顯減少。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還會合并不少循環消化系統的并發癥疾病,影響其食欲,導致攝入的營養也大大低于所需要求,于是皮膚老化,對應的25-二羥維生素D3也就減少。不少報道均證實[2-3],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數都存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且與患者體重大小無關,還有研究顯示[4],所研究的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超過一半顯示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病:①抗炎作用:患者的疾病表現包括肺實質、氣道和肺血管的慢性炎性反應,且肺部不同位置的淋巴細胞或巨噬細胞等均會增加,激活炎性反應細胞還會釋放多種介質,對肺結構產生破壞。維生素D能以其特有的機制影響上述炎性反應形成的過程;②血鈣效應: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很容易出現骨質疏松的情況,諸多研究均證實這一結論,而由于骨質疏松會導致患者出現椎骨壓縮性骨折或肋骨骨折,這也成為了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因素,且引發患者疾病的加重;③抗菌作用:有研究顯示[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的發展還會因肺功能進一步受損而更為危重,維生素D缺乏后導致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以及氣道細菌定植,加重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誘發;④肺組織重建:由于維生素D的細胞外基質平衡作用多于骨骼肌與肺結構,必然會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展的過程。而維生素D可以對人免疫細胞腫瘤壞死因子產生抑制作用,一旦缺乏則會導致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減少,那么則大大增加肺氣腫的程度[6]。
本研究中,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觀察組患者25-二羥維生素D3水平明顯低于健康人員的水平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也說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更容易缺乏維生素D。與之相關的因素包括:患者飲食不合理導致維生素D的攝取量不足、日常活動和鍛煉過少、裸露皮膚的次數較少而缺乏足夠的日光照射、老年患者消化功能下降明顯等。另外,采用的CAT監測評估則能一定程度上反應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準確性與反應性,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CAT評分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下患者的損害程度加重,那么對應的生活質量也就受到直接的影響。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且對其生活質量構成影響。醫療人員利用25-二羥維生素D3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借鑒意義。
4 參考文獻
[1] 張新奇.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10):131.
[2] 陳俊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8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105.
[3] 桑純利.8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0):1305.
[4] 國 新.高齡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診治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9):1065.
[5] 高遠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觀察與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0):9.
[6] 劉加福,秦小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與CAT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