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霞,楊開余,龔明素,李瑞秋,陳秀嬋
(貴州航天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3)
首個圖像增強內鏡主要包含內鏡窄帶成像技術、高分辨率智能電子染色內鏡、富士能智能電子分光技術等。當前臨床使用的內鏡窄帶成像技術雖說能夠清楚地展現出患者病變部位、病變結構、黏膜下血管情況和腺管情況,但重點體現在顯示黏膜表面血管以及形態結構方面。這種技術顯示的視野光線不佳,在顯示遠端病變方面分辨率不足,進而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1]。另外對于結直腸腺瘤的診斷率比白光成像內鏡高。藍激光成像為日本公司研發,屬于新型內鏡系統,和第一代產品相比,其分辨率更高,同時也更加明亮[2]。我國在2014年引進該設備。當前,使用藍激光成像診斷下消化道疾病的應用頻率較高,主要用于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以及結直腸息肉的診斷。結合實際情況,本文全面分析藍激光成像在早期結直腸病變診斷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113處病變)接受結直腸息肉內鏡下治療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同時接受藍激光成像檢查,患者接受染色放大內鏡和BLI檢查后接受息肉內鏡下治療,并將病理組織送檢。將病理組織檢查結果視為金標準[2]。男50例,女46例,年齡42.15~75.44歲,平均(56.24±1.17)歲。
1.1.1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大于18周歲;②之前結腸鏡檢查發現結直腸息肉,來院行內鏡下息肉切除者;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文件。
1.1.2排除標準:①具有嚴重的心、肺功能障礙,精神疾病及其他情況,不能耐受檢查者;②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不能耐受組織活檢或內鏡下治療者;③患者不同意進行臨床試驗者。
1.2方法
1.2.1試驗器材: LASEREO系統、BLI成像技術 (日本富士公司)、高頻電凝電切刀 、氬離子刀 、息肉切除器、黏膜注射針 以及淀胭脂。
1.2.2操作方法:完成常規腸道準備,若患者的腸道情況良好,可進行普通腸鏡檢查。若患者情況復雜,可在麻醉下完成結腸檢查。術前常規可給予地西泮5 mg、山莨菪堿5 mg肌內注射。
1.2.2.1藍激光成像內鏡檢查方式為:患者左側臥位,使用富士能激光內鏡進行操作。在插入回盲部之后,退鏡加以觀察,分析結腸和息肉情況。使用清水清洗泡沫和黏液。調節內鏡野直至合適部位,切換觀察模式,分別為WLI(白光)、BLI、BLI-bright、FICE。最后開啟放大按鈕,進行放大觀察,對息肉進行多角度觀察,獲取全面內鏡資料。如果發現多個息肉,可以在患者耐受情況下,盡量觀察多個息肉。內鏡醫生依照圖像進行廣島分類,開展藍激光成像檢查。指派一名醫生完成上述工作,醫生應掌握藍激光內鏡操作方式。
1.2.2.2染色放大內鏡檢查:調整內鏡視野至合適的位置,以10~15 ml、0.4%靛胭脂經噴灑導管或活檢孔道進行染色觀察,開啟放大按鈕,對息肉進行放大觀察。內鏡醫生進行Pit pattem分型,分別做出每一個息肉的染色放大內鏡下診斷。后將樣本送至病理檢驗。
1.3觀察指標:①分析患者藍激光成像以及病理診斷結果;②BLI內鏡診斷結直腸腫瘤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與病理診斷一致性情況;③分析染色放大內鏡診斷結直腸腫瘤性病變的靈敏度、特異度等情況,并探究兩者之間的差異。
1.4判定情況
1.4.1BLI診斷標準:采用廣島分類分為三型,其中C型又分為三個亞型。TypeA:毛細血管模糊或無法辨認,主要是增生性息肉。TypeB:清晰而規則的表面結構和毛細血管網,主要是腺瘤性息肉。TypeC1:微血管網不規則,但血管粗細和分布均勻一致,主要是腺瘤和黏膜內癌;TypeC2:表面結構較C1更不規則,微血管粗細和分布不均勻,主要是黏膜內癌-黏膜下層深層浸潤癌;TypeC3:表面結構不清,微血管粗細和分布不均勻,主要為黏膜下層深層浸潤癌。
1.4.2染色放大內鏡診斷標準:染色放大內鏡對結腸息肉的診斷,這方面的研究較多,而最為經典的診斷標準為Kudo Pit pattern分型。本試驗中Ⅰ型、Ⅱ型診斷為炎性或增生性病變,ⅢL型、Ⅳ型診斷為腺瘤,ⅢS型、Ⅴ型診斷為癌。同時出現多級分型,以分型較高者為主,ⅢS型除外。

2.1病理檢驗結果情況:非腫瘤性病變包括炎性反應和增生性病變,腫瘤性病變包括腺瘤及腺癌,其中腺瘤又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鋸齒狀腺瘤。病理檢驗結果證實,結直腸惡性病變者13例,良性病變者100例。良性病變者中,增生性病變75例,炎性反應25例。惡性病變者中,管狀腺瘤2例,絨毛狀腺瘤2例,絨毛管狀腺瘤4例,鋸齒狀腺瘤5例。
2.2BLI內鏡以及染色放大內鏡診斷早期結直腸病變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一致性和染色放大內鏡相比:BLI內鏡診斷早期結直腸病變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一致性略高[3],組間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BLI內鏡以及染色放大內鏡診斷早期結直腸病變的敏感性、特異性以及一致性比較(%)

方式敏感性特異性一致性BLI內鏡93.0099.2098.50染色放大內鏡72.3094.5092.30χ2值12.2625.2267.569P值>0.05>0.05>0.05
BLI可以通過兩個激光作為光源,在此其中,短波長的窄帶激光可獲取病灶黏膜深層血管以及表面微腺管情況。長波長的激光能經熒光刺激方式,生成白激光圖像,進而實現白光觀察。BLI有四種觀察模式,其對諸如結直腸息肉等良性病變微血管結構以及形態加以觀察,同時結合現有的內鏡下形態開展疾病類型分析診斷。有試驗使用BIL激光中的放大模式開展相關檢查,結果證實,其在診斷直腸息肉的準確性為84.30%,對黏膜下深層癌診斷率為94.30%[4]。國外學者Yoshida等通過對314例結直腸息肉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顯示,BLI結合放大內鏡對大腸息肉總體的診斷準確率為84.3%[5],此外,BLI不結合放大內鏡對判斷直徑<10 mm的息肉是否為腫瘤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為95.2%,明顯高于白光內鏡(83.2%)。和常規方式相比,藍激光成像能全面提升結直腸腺瘤檢出率,其能降低結腸腺瘤的漏診率。
在診斷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來講,因其為病變直徑在10 mm以上的腫瘤,且存在側向發育特點,屬于平坦隆起樣病變,這種病變很少出現垂直型侵犯,且病變形態以及發生、發展均特殊,和一般意義上的腺瘤存在不同,晚期占據結直腸癌腫瘤的14.70%。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合并CRC的幾率為8.70%~52.50%,經動態觀察證實,三年內的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會發展為晚期CRC。因此,盡早開展診斷為治療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的關鍵所在。在常規內鏡下,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僅僅體現為黏膜下顏色蒼白、發紅,血管網絡中斷、消失,黏膜下容易出現無名溝中斷、黏膜表面凹凸不均,腸壁存在輕度變型現象,極易誤診、漏診。有試驗以53例非顆粒型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內鏡圖像進行分析,各個病變中均有相對應的WLI,聯動彩色成像以及BLI 圖像,對各個LST圖像展開評分,結果證實BLI模式評分明顯比WLI高,但比聯動彩色成像低(P<0.05)。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BLI能全面提升LST的可見性,進而改善LST檢測率[6]。
3.1早期結直腸癌:早期結直腸癌浸潤情況為判定手術方式選取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有文獻對62例經病理試驗證實為早期結直腸癌者開展調查,病變內鏡分型被分成廣島分型和佐野分型。
3.2結果證實:BLI 檢查下,佐野分型Ⅲb型對Tlb期的診斷準確度是89.00%,敏感性是75.00%,特異性是93.00%;廣島分型中,C3型的Tlb期的診斷敏感性為87.00%,特異性為96.00%,說明佐野分型Ⅲb型和廣島分型C3型的CRC浸潤深度與病理學TNM分期的Tlb期相符合,BLI為確定早期結直腸癌黏膜下浸潤的公允方法,開展BLI放大檢測,能確定早期結直腸癌黏膜下浸潤的有效方法,其可以放大預測早期結直腸癌浸潤深度和病理診斷。
4 參考文獻
[1] 楊珍明,沈 磊.藍激光成像結合放大內鏡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7,34(1):24.
[2] 黃潔麗,王江紅.FICE和BLI技術在消化道病變中應用[J].重慶醫學,2017,44(36):5174.
[3] 沈煜楓,戈之錚.窄帶成像內鏡技術在結直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胃腸病學,2010,15(12):749.
[4] 李 濤,楊少奇,李 海,等.內鏡窄帶成像放大技術和染色放大技術診斷結直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對比研究[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3,30(3):150.
[5] Yoshida N,Yagi N,Inada Y,et al.Abylityofanovel blue laser imaging system for Th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polyps[J].Dig Endsc,2014,26(2):250.
[6] 姚艷芳,湯紹輝.內鏡窄波成像技術診斷結直腸病變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0,3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