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平,江宇云,梁陽娣,楊偉青,陳培賢
(廣東省源城區人民醫院ICU,廣東 河源 517000)
人工氣道是多種危重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一個必要措施,其護理管理涉及方面廣,任一環節管理不當都可能引起撤機失敗、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等,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1-2]。集束化護理最早由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提出,是集合一系列的循證基礎治療護理措施,用來處理某種難治的疾病,其目的在于最大化地改善護理服務結局[3-4]。本院ICU對人工氣道患者應用集束化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6月~2016年12月入住本院ICU的人工氣道患者80例,預計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 h,排除建立人工氣道后1周內死亡者。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7~72歲,平均39歲;氣管切開34例,經口氣管插管6例;原發病:顱腦損傷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10例,腦血管病15例。試驗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28~74歲,平均41歲;氣管切開32例,經口氣管插管8例;原發病:顱腦損傷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11例,腦血管病14例,多發性外傷3例。兩組病例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ICU護理干預措施,主要為常規流程的氣道護理。試驗組給予集束化護理:①培訓教育:強化對ICU醫護人員關于人工氣道護理管理知識的培訓教育,并以文獻分析、總結、評價為循證依據,結合本院ICU患者的實際情況以及醫護人員業務能力,以集中教育方式開展培訓教育,使所有醫護人員掌握集束化護理、元素捆綁式措施的流程等,同時對于各個崗位的護士開展針對性的專業操作培訓,如聲門下分泌物吸引培訓、口腔清潔培訓等。要求所有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流程執行各項護理措施。②體位管理:在建立人工氣道后的24~48 h,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若無禁忌證,將床頭抬高30°~45°[5],鼻飼后30 min內禁止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以免反流誤吸。③口腔清潔:由專職護士進行口腔清潔,每次2名護士配合完成,一人操作,一人固定管理,選擇氯己定護理液清潔。若患者意識清醒,則除了口腔沖洗外,每日給予患者棉簽口腔擦拭,刺激咳嗽反射;而昏迷患者每日評估口腔黏膜狀態,并結合口腔pH值、細菌培養結果等選擇漱口次數和漱口液。④按需吸痰:選擇一次性吸痰包,根據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情況確定吸痰的時機、次數等,遵照規定流程吸痰。⑤呼吸機管道護理:每周更換一次呼吸機管道,及時傾倒冷凝水,消毒供應中心集中行呼吸機管道的清潔滅菌。⑥氣囊管理:用測壓儀監測氣管導囊壓,維持在25~2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每1~2小時清除一次聲門下氣囊上的分泌物。⑦手衛生管理:做好病房內的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室內溫度維持在20~23℃,濕度60%~70%,床旁備快速手消毒液,所有醫護人員在各項檢查、護理操作前后嚴格依照手衛生法進行手部清潔。⑧間斷喚醒評估拔管:機械通氣期間鎮靜以控制Ramsay評分在3~4分為宜,間斷性喚醒患者,評估患者是否具備拔管條件,必要時可采用無鎮靜方式判斷是否可拔管,盡量縮短機械通氣時間。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和機械通氣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2.1機械通氣時間對比:在機械通氣時間以及ICU入住時間上試驗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試驗組8.23±2.1612.39±2.76對照組13.20±2.5417.54±3.15t值9.4278.684P值0.0000.000
2.2機械通氣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在機械通氣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試驗組為5.0%,對照組為2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機械通氣相關并發癥[例(%)]

組別VAP肺部感染意外脫管總并發癥試驗組1(2.5)1(2.5)0(0.00)2(5.0)①對照組4(10.0)3(7.5)2(5.0)9(22.5)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χ2=5.165,P=0.023,P<0.05
人工氣道建立是搶救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而做好人工氣道的護理則有助于減少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集束化護理作為一系列循證護理措施的集合,經過證實每一個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護理結局,集合起來操作更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6]。在人工氣道患者的護理服務中,集束化護理的應用是全面、主動、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其每一項措施都是為了減少相關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撤機而制定的,各項措施是經過隨機對照試驗、系統評價等論證的,共同操作,集中所長,相互彌補,從而提高護理效果[7-8]。而且各個護理措施之間銜接得當、無縫隙,并不是間斷的執行,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集合的效應,提高護理質量[9-10]。本研究結果顯示:集束化護理的實施促進了患者的早日撤機,減少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縮短ICU入住時間。
綜上所述,對ICU的人工氣道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是安全有效的,可加強對氣道的多個環節無縫隙對接護理管理,預防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呼吸道功能恢復。
4 參考文獻
[1] 吳霞云.品管圈工作模式在 ICU 人工氣道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7):626.
[2] 彭遠帆.循證護理在減少ICU患者人工氣道意外拔管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567.
[3] 羅春霞,劉妙秋,曾麗云,等.集束化護理在老年危重患者人工氣道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6):128.
[4] 鄧秋霞,李虹彥,昝濤,等.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9):1072.
[5] 顧愛紅.人工氣道集束化護理策略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0):63.
[6] 胡 蓮,龐雙艷,海 夢,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重癥監護室人工氣道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138.
[7] 萬 君.集束化護理策略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預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3):39.
[8] 郝秀菊,袁福江,郭潤蕊,等.集束化護理在 ICU 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8):972.
[9] 宋維娜,宋佳芳,倪 麗,等.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干預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2):190.
[10] 史俊平.人工氣道機械通氣的護理體會[J].臨床外科雜志,2008,13(8):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