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谷棣

1955年生于北京的胡樂平在八一學校上中學時喜歡上了中國寫意畫,一次偶然的機會與玉蘭結緣,他從黑白攝影中找到靈感,畫出帶有光感和質感的墨玉蘭。作為齊派(齊白石)第三代傳人,胡樂平的作品打動了很多人,從老師、校友到薩馬蘭奇、李嘉誠,從來華的留學生、游客到英國的紳士、法國的收藏家,都是他的欣賞者。他的水墨作品還被選做國禮贈送外國領導人。更難能可貴的是,胡樂平經常應邀到歐美講學、辦展,把中國傳統繪畫這門獨特的中國“軟實力”傳播到海外。胡樂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的自信來源于有欣賞者,中國文化自信和我們對傳統藝術的自信同樣源于有欣賞者。”
談到東西方藝術精華的結合,胡樂平認為,“洋”為中用一定要恰到好處,中國畫藝術里最好的就是水墨,或者說黑白藝術,書法也在其中。現在有些藝術家結合西方藝術元素很多,如色彩的運用,但作品中中國畫的水墨元素卻缺失了。如果把油畫、水彩畫的色彩搬到宣紙上,拿人家長處比,還是畫不過人家,就像中國人開的西餐廳總比西方人開得要差一些。胡樂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學水彩的人要到歐洲去買好的水彩,就像學做中餐的要買中國醬油、老干媽辣椒醬。畢加索對張大千說:中國人為何要跑到巴黎學藝術?學
齊白石就行了,齊先生畫的水墨魚沒有上色,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畢加索怎么不說學有西方學藝背景的徐悲鴻?所以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胡樂平19歲時拿著海鷗120黑白相機在頤和園拍攝玉蘭,玉蘭花在逆光中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狀態讓他產生創作水墨玉蘭的沖動,他借鑒西方藝術中對光的處理,但沒失去水墨特點,沒有忘了傳統精神。這種通過水紋處理形成視覺沖擊力的創新,也是學有所依。如他所說:“學傳統首先要會傳統。藝術要隨心所欲,中國畫講究精神層面,好的畫家還要有文學功底,這有別于西方的藝術家。西方藝術家在作品上簽個名就可以,但中國畫家要提款寫詩。因此說,做中國畫家更難。”
今年春節,胡樂平第一次沒在國內過,他應中國駐英國曼徹斯特總領事的邀請,去當地做迎春畫展。畫展規模高,推廣效果非常好。他感慨:“從國家層面,對外推廣中國傳統藝術要舍得投入。不能出去辦畫展還苦哈哈的,找個不起眼的地方搞。在這方面,不僅我們的輿論要投入,企業家也要真心支持。”他還表示,給歐美人做講座要有好翻譯。比如北卡羅來納州被看成是“老北州”“很美國”,白人多,亞裔相對少。在當地講座時由孔子學院會中文的美方院長做翻譯,他懂得中國文化,翻譯得好,學生們聽的效果就好。胡樂平說:“我時常想,要像傳播宮保雞丁一樣傳播中國書畫藝術,但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不像中餐走出國門那么容易,況且中餐也不是一天兩天就風靡全球,是多少華人一代代帶到海外的。讓對方接受你的飲食還是比較低的層次,更高級的是讓他接受你的思想和藝術。”
針對“傳統書畫在中國‘軟實力傳播過程中有什么特殊性,該如何用好這張牌”的問題,胡樂平說:“我的自信來源于有欣賞者,中國文化自信和我們對傳統藝術的自信同樣源于有欣賞者。國家領導人提倡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藝術,說到底,還是我們的國家硬氣起來了。”他提到,前些年存在一股“去中國化”的思潮,一些新興藝術區展示的作品畫得歪頭歪腦,有的還丑化中國人形象。其實,國外人內心也尊重你的優秀文化。胡樂平第一次去美國使館辦簽證,沒想到簽證官聽說他是學習齊白石的中國畫家后,很快通過面簽。
“任何一個國家都喜歡中餐,但光把宮保雞丁打進歐美人之口還不行,還要讓他們看中國的畫。我們現在還處于在海外推廣中國書畫的‘掃盲階段”。胡樂平表示:“其實,說到底還是我們以前宣傳不夠,小打小鬧不行。很多中國畫家不容易走出去,沒有經費,語言上也受限制。另外,我們的畫家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認錢。藝術家內心要有國家利益。最重要的是,要先畫出有獨創性、有靈感和能打動人的作品。”▲
環球時報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