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舸
4月9日,有報道稱國內幾家應用商店接到有關部門下發的指令,要求將今日頭條、鳳凰新聞、網易新聞、天天快報四款新聞資訊類App進行下架處理,下架時間從當日下午3時起,時長為3天到3周不等。此消息已經獲得部分應用商店證實。
實際上,針對網絡、移動平臺運營領域的規范整治早已布局。
今年2月,文化部決定自即日起至2018年4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網絡表演市場專項規范整治行動。
3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主要針對那些存在嚴重的價值導向偏差,給網民特別是青少年成長罩上精神“霧霾”的網絡視聽欄目。今日頭條、快手也因播出有違社會道德的節目被廣電總局約談。
近年來,各種信息聚合分發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主打“智能推薦”“機器分發”“UGC”口號的平臺更是有成為風口之勢。
不過,隨著各類信息分發平臺的發展,以及硬件(如手機)與軟件(應用商店)的結合,一方面形成了信息需求猛增,相對應的內容生產也快速增長,用戶可以獲得更多元化、更為豐富的信息供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生產與分發鏈條、監管鏈條之間的相對脫節。
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信息分發平臺不是不了解自身平臺上色情低俗等違法違規信息高發,但為了追求利益——尤其是流量,以所謂“不干預”的運營原則大打擦邊球,事實上造成了信息生產與分發的無監管狀態,導致信息泥沙俱下,不合規內容屢禁不止。這是部分信息分發平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時,無視自身責任的體現。
此外,部分信息分發平臺本身就缺乏相應資質,卻超出自身運營資質的范圍違規運營。比如,一些缺乏相關牌照,不具備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資質的平臺,卻不安于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非要無視規定,跳出自身運營范圍,哪熱鬧往哪跑,進行包括“開設原創欄目、自行采編視頻、收集用戶上傳內容”等方式在內的相關視聽新聞信息傳播,明顯是在合規與違規的邊界“試探”。
由此可見,部分信息分發平臺一直游走于法律邊緣。實際上,這也是監管部門對此類平臺管理力度不斷增強的原因所在。如果其始終無視法律法規,超出自身運營資質違規運營,縱容各類違規信息散播,不承擔起碼的社會責任和平臺監管責任,理應受到更強力約束。
網絡、移動平臺領域的規范整治看似是“破”——逐漸消弭虛假、低俗、違規信息,讓平臺嚴格在被允許的范圍內經營,倒逼整個領域優勝劣汰,更指向“立”——讓更多提升用戶審美與品位的優質原創信息,獲得更為開放、自由的發展空間,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這其實就是“破”與“立”的辯證管理思維。
這依賴于監管部門的強力監管。當然,也要各個平臺主動肩負起更多責任,避免陷入所謂的技術萬能、價值觀虛無主義,致力于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內容。